圖為黃芪收獲現場。 楊貴強 攝
中新網通遼11月1日電 題:内蒙古開魯開出緻富“良方” 特色産業賦能鄉村振興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眼下,正值黃芪采挖收獲期,在内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小街基鎮黃芪種植基地,轟鳴的機械正在忙碌,村民緊跟其後,撿拾着出土的黃芪,田間處處彌漫着沁人心脾的藥香,田間地頭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圖為農戶家堆積如山的農作物。 胡建華 攝
“今年流轉了3000畝林地移栽黃芪,現在看畝産在1500斤左右,市場行情每斤不到4元,每畝地的純收入3500元左右。”基地負責人寇文輝說。
圖為客商上門收購芥菜。 呂志敏 攝
今年,該基地通過“公司 合作社 農戶”模式,以林藥間作形式種植黃芪等中藥材。豐富的種植經驗和精細化的管理模式,實現了畝産鮮貨1500斤的好收成,通過分揀、晾曬、粗加工制成的幹貨,每畝可達500斤以上。
圖為吉日嘎郎吐鎮5000畝葵花喜獲豐收。 呂志敏 攝
“我們把這些鮮貨進行加工,充分利用當地勞動力資源優勢,進行人工修剪、挑選、切制等一系列加工,提升附加值,帶動當地剩餘勞動力就業,增加收入。”寇文輝說。
黃芪種植和粗加工是四季産業,不僅在農忙時節需要大量人工,在農閑時節,粗加工也需要不少人力。黃芪産業的發展,不僅讓種植戶收益,也帶動了當地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
“這幾天,家裡也沒啥活了,跟着撿點藥材,一天170元,能幹20多天,掙3000多元貼補家用。”雙勝村村民李淑梅說。
據寇文輝介紹,3000畝黃芪全部實現了統一種植、标準化管理和訂單銷售。“合作社還将擴大土地流轉面積,集中連片種植黃芪和集約化管理,帶動更多農戶增收緻富。”
小街基鎮鎮長苑慶飛介紹,小街基鎮通過土地流轉,帶動更多農戶通過黃芪種植增收緻富,建設集産業化、專業化、規模化為一體的種植基地,不斷完善黃芪種植産業鍊,推動黃芪産業發展壯大,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産業支撐,拓寬群衆增收緻富渠道。
趁着天氣好,開魯鎮民主村的胡秀豔正忙着收芥菜,說起兩茬種植的收益,她笑逐顔開。“這塊地一共8畝,我第一茬種小麥,第二茬種芥菜,每畝地毛收入4000多元。”
2020年,民主村成立合作社,将零散的土地集中起來,發展特色種植。第一茬種植小麥,第二次茬種植白菜或芥菜,一樣的土地,不一樣的收入。
“明年再流轉些土地,擴大經營規模,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讓合作社增産增收,老百姓也能盈利。”合作社種植技術管理員李春信心滿滿。
由于種植規模大、質量好,民主村的芥菜銷路不成問題。每到收獲的季節,客商都會上門收購。“這裡的芥菜特别好,又大又白淨,每年都能收十來萬噸。”客商張豔玲說。
在吉日嘎郎吐鎮江河葵花甜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葵花篩選機正在緊張作業,經過脫粒、篩選、稱重、裝袋,顆粒飽滿的葵花籽被送往庫房,準備發往全國各地。
這兩年,李兆林種植葵花,日子越過越好。“今年種了180多畝葵花,畝效益在4000元左右,純盈利在50萬元左右,是近幾年最好的一年。”
該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每年葵花種植面積在5000畝左右,葵花遠銷江蘇、西安、上海、重慶等地。合作社采取統一發放種子、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回收、統一銷售等方式,每年帶動50餘人就業增收。
“未來,合作社計劃增加種植面積,輻射帶動更多種植戶,讓老百姓真真正正地通過葵花賺到錢、富起來,讓開魯的葵花産業發展越來越好。”合作社技術負責人李建勳說。
近年來,開魯縣以農牧業供給側改革為抓手,進一步調整産業結構、優化産業布局、提升産業質量,通過産業振興,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讓更多農戶富起來、農村美起來,助推鄉村振興。(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