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打破砂鍋問到底打一成語

打破砂鍋問到底打一成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2 01:10:27

打破砂鍋問到底打一成語?偶然和一牽着小孫孫上幼兒園的老婦人同步起初各趕各路,并未留意隻有一句沒一句地聽見小孫孫在問這問那,“這個……為什麼是這個樣子的?”諸如此類,老婦人慢悠悠地來了句:打破砂鍋問到底,———,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打破砂鍋問到底打一成語?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打破砂鍋問到底打一成語(打破砂鍋問到底)1

打破砂鍋問到底打一成語

偶然和一牽着小孫孫上幼兒園的老婦人同步。起初各趕各路,并未留意。隻有一句沒一句地聽見小孫孫在問這問那,“這個……為什麼是這個樣子的?”諸如此類,老婦人慢悠悠地來了句:打破砂鍋問到底,———。

如果說隻聽見了“打破砂鍋問到底”本也就沒什麼稀奇,奇就奇在她還補了句“砂鍋沒下你的米。”聽着很押韻,不由我朝左後方看了一眼,很平常的一老婦人。然這句話卻讓我咀嚼了一路,也樂了一路。

“打破砂鍋問到底”,這是人們常挂在嘴邊的一句口頭禅。砂鍋即泥燒制成的鍋,多為人們用作熬制中藥或冬季煨燙火鍋的器具,這種鍋稍不小心極易破碎,而且一碎就會一裂到底。“打破砂鍋問到底”實際應為“打破砂鍋紋到底”,即裂紋直到底部,後來人們用它形象地表達了锲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精神,也就變成“問到底”了。

“這一問”不要緊,竟讓我聯想到很多名言原來都有鮮為人知的後半句,而知道這後半句和不知道這後半句在意會的境界上是有雲泥之别的。

以前都按前半句理解,太坑人!建議在看到“名人名言”的時候,動手搜索一下看看當時該名人說這句話的原意和語境到底是什麼(比如牛頓那句“我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原本是嘲諷胡克的),切勿望文生義或者斷章取義或者被誤導,以此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培養質疑、求證的精神。

舉幾例。父母在,不遠遊。原文“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裡仁》”釋義:要是出遊,必須要告知去處和理由。被後半句坑了的理由:不是不讓你出去啊有木有…… 古人信息沒有現在這麼發達,打個電話報個平安就ok,父母要的是你可以志在四方,但要長寫信告知你的近況啊!

相濡以沫。原文:“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莊子·大宗師》釋義:泉水乾涸了, 兩條魚為了生存, 彼此用嘴裡的濕氣來喂對方, 苟延殘喘。但與其在死亡邊緣才這樣互相扶持, 還不如大家安安定定的回到大海, 互不相識的來得好。被後半句坑了的理由:隻看見了美好的開頭,卻很少有人看到故事的結局。都聽過相濡以沫是形容夫妻兩人同甘共苦,而“相忘于江湖”則是一種境界,或許更需要坦蕩、淡泊的胸懷。能夠忘記,能夠放棄,也是一種幸福。那麼,就在還沒有結局的時候,好好相互扶持吧!結局了,就各自覓食,不相戀,不互磨!

人是生而自由的。原文:“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反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隸。”——讓·雅各布·盧梭《社會契約論》被後半句坑了的理由:多麼痛的領悟……!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原文:“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愛迪生。被後半句坑了的理由:怪到我努力了再努力,收效甚微,原來是十竅隻通了九竅——還有一竅不通啊!多麼關鍵的這一竅啊,丢了它,豈不是丢了“靈感”,多讓人抓狂啊!我說天才,我們還能不能愉快的玩耍了。

“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是讀者耳熟能詳的牛頓名言,常常被用來表示謙虛,但實際上,這句話并不是什麼謙辭,而有侮辱人之嫌。

牛頓,一位家喻戶曉的科學家,每個中國孩子都知道他與蘋果樹的故事,寫作文也時常引用他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此表示要謙虛謹慎。不過,牛頓說這句話是有特定的背景和語境的,這源于他與“英國的達·芬奇”胡克(羅伯特·胡克,以胡克定律聞名)的學術争端。

相比于“全才”牛頓,“英國的達·芬奇”胡克就不那麼知名了,不出名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得罪了牛頓,緻使其在學術上被人遺忘兩百餘年,直到20世紀才被承認學術地位。其實,胡克本是牛頓的前輩,早在牛頓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十年前,胡克就是皇家學會實驗主管,然而,兩人在皇家學會的初次交集便不歡散。

1672年初,牛頓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獲此消息牛頓十分興奮,于是寫了一封長信,信中提到他發現“一種光學理論”,證明白光是由不同顔色的光混合而成,并且光是由粒子構成的。牛頓這一發現受到皇家學會多數人歡迎,但卻引得胡克不快。

胡克認為光是一種波,胡克在閱讀報告中寫道:“自我所從事的實驗和觀測,甚至從他的實驗中,我完全可以證明光是一種脈沖。”随後,二人的争論日趨激烈,最終牛頓惱羞成怒,寫信給皇家學會秘書,要求退出皇家學會,盡管經過挽留,牛頓留在了皇家學會,但二人也就此結下了“梁子”。

1675年,牛頓又發表了一篇光學論文,這招到胡克更猛烈的抨擊,胡克認為牛頓文章中的大部分内容來自其《顯微術》(又譯《顯微圖譜》)一書,有人寫信将胡克這一說法透露給牛頓,牛頓在回信中說:“我要求胡克先生向我指出,到底哪些地方是如他所暗示的,取自他的巨著《顯微術》。”

後來,胡克繞過皇家學會,同牛頓直接通信,二人進行了一番看似彬彬有禮實則互相譏諷的通信。1676年1月,胡克在給牛頓的信中寫道:“我确認你在這方面所下的功夫比我深得多,也确信無法找到比你更适合、更能幹的人來研究這些題材……如果我從事的職務允許的話,這都是我自己想完成的事,盡管我很清楚這隻需要具有比你稍微低一些的才能就可以。”

1676年2月5日,牛頓回信胡克,信中寫道:“笛卡爾(的光學研究)踏出了很好的一步,而你則推進了許多方面的發展……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這番話看似謙恭,是在恭維胡克,實則不然,胡克本人身材不高,而且有駝背的毛病,牛頓這句話自然有侮辱之嫌。

可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還是要有的。這一問,一挖,就挖出水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