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明朝曆史,有一個問題始終是繞不開的,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究竟長什麼樣子?我們曆史教科書上的朱元璋形象是上面這張,這是古代帝王的标準相,朱元璋之後的皇帝都以這幅畫像為樣闆。
可我們也看到了很多版本的朱元璋,頭腦稍微正常的人都可以看出,這些畫像跟上面這幅畫像可不是一個人。然而,這一類型的朱元璋畫像有十幾幅,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臉上遍布麻子、豬腰子臉型(又稱鞋拔子臉)、額頭下巴突出等。
大明開國皇帝劉伯溫首次見面朱元璋後,這樣描述,“高額細眼,凹鼻闊唇,耳雖小廓卻厚,頰雖突而颏碩;身長而背弓,腿長而膝弓,腰粗而肩窄,手闊而指細;行動如蝦在水,聲音則鷹鳴而猿啼。”
從審美特點來看,這些畫像中的朱元璋形象都非常醜陋。從目前可以查閱的資料顯示,這些醜陋的朱元璋畫像絕大多數收藏于台北故宮,它們是乾隆年間重新裝裱後,送到紫禁城南薰殿裡收藏。
01.這麼多畫像哪一張是朱元璋的真容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從曆史上真正見到朱元璋畫像的人記載中尋找答案。大明隆慶六年(1572年)年,在南京擔任工部尚書的張瀚在自己撰寫的《松窗夢語》一書中描述,“餘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仰二祖禦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長,面如滿月,須不盈尺,與民間所傳奇異之像大不類。”
張瀚的描述很清楚,他看到的朱元璋畫像跟民間的很不一樣。這說明宮廷内收藏的朱元璋的畫像,很可能就是如今大家看到的标準像,即宮廷正形象。這類帝王畫像往往出自水平高超的宮廷畫師之手,都把皇帝畫得英明神武。
範介儒也在武英殿看到朱元璋真容,他在《曲洧新聞》中描述道:“武英殿見太祖真容有二:壯年者,黑須,長寸餘,面微長而豐,色甚皙,眉目有異。暮年者,須鬓若銀,面益豐而圓矣,色更皙。乃知外間所傳龍颔虬須,面有瘢志者妄也。”
從張瀚、範介儒兩人的真實描述來看,朱元璋的長相“面如滿月”、“面微長而豐”、“面益豐而圓矣”。可見,朱元璋真實的長相并不醜。兩人的記載也透露了一個事實,就是明朝民間已經出現了朱元璋醜陋的畫像,很可能家家戶戶都有懸挂。
02.朱元璋醜陋的畫像是怎麼出現的呢?
關于朱元璋醜陋形象的出現,目前比較被認可的說法是滿清入關後對朱元璋的可以抹黑。這種說法可能性幾乎為零,大家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滿清皇帝,你作為一個少數民族,要統治數以億計的漢人,你會刻意抹黑朱元璋嗎?
你肯定不會,因為你要籠絡漢人民心。有兩個例子可以證明,一是滿清入關後立即派人将明朝皇陵保護起來;二是清朝皇帝對朱元璋頗為尊敬,康熙皇帝更是親自來到明孝陵祭拜,還留下“治隆唐宋”的石碑。
朱棣登基後,重修《明太祖實錄》,期間進行了大量篡改。在吳元年(1367年)十二月戊申這一條目下有這樣的記載,“上夢人以璧置于項,既而項肉隐起微痛,疑其疾也。以藥傅之,無驗,後遂成骨隆然,甚異。”這樣的說法肯定不靠譜,朱棣是有意神話朱元璋,進而為自己登基找到合理理由。
因此,一個推測誕生了,如今出現如此之多朱元璋醜陋畫像,最大的幕後推手最有可能是朱棣。與朱元璋不同,朱棣對面相非常看重,而他發迹過程中,所謂的相術也發揮着很大的作用,也許知道自己是篡位的,這時如何讓自己得位合法就很重要。
到了永樂十一年(1413年)朱棣給朱元璋樹立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時,進一步刻畫朱元璋相貌不凡,“龍髯長郁,然項上奇骨隐起至頂,威儀天表,望之如神。”這句話意思是說,朱元璋有着茂密的龍須,頭上有隆起的骨頭,威嚴無比,看起來就是神靈一樣。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朱棣登基之前,朱元璋的畫像還算比較正常,民間沒有大量出現怪異的畫像。朱棣登基後,進行有目的的虛構,使得朱元璋的畫像發生了“變異”。要知道朱元璋在位期間癡迷殺戮,對文人苛刻,這很容易讓文人對他不懷好意,最終緻使一幅幅醜陋的畫像面世。
參考資料:
1、胡丹:《相術、符号與傳播 ——對“朱元璋相貌之謎”的考析與解讀 》
2、朱棣編修:《明太祖實錄》
3、朱萬章:《過眼與印記:宋元以來書畫鑒藏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