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經曆收割小麥的苦,方能明白為什麼提倡節約
文/孫新合
每年的這幾天,是個看上去很普通,但實際很特殊的日子。
衆多莘莘學子要參加影響終生的高考,農民則懷着喜悅,帶着勞累從事小麥收割。
和那位年輕的同事談起,他不以為然地回答,你老人家太大驚小怪了,考試很簡單,收割小麥更容易呢。
他的說法,我能理解。考好考壞,和平日的成績有直接關系,至于收割小麥,多年前都實行機械化了。
但是,我要說的,若幹年前,收割小麥是一件特别辛苦的差事。隻有完全了解,才真正地懂得提倡節約的含義。
作為70年代初期生人,我雖然在城市長大,卻見到過,甚至參加過收割小麥,其中的滋味至今難忘。
首先辛苦在天氣的炎熱。
我的老家在河南,小麥種植大省。現在的河南,完全進入夏季,特别是靠南邊的城市,氣溫已經高達30多度。
到了中午,在太陽光的直射下,那種感覺相當難過。找個陰涼地方坐下,依舊渾身冒汗,渾身黏糊糊的。
不過,對于小麥的晾曬卻是最佳時節。
必須趁着這個功夫把收割完畢的小麥攤開,徹底曬幹後,才能有效保證顆粒歸倉。
不難想象,在毒辣的太陽光下幹繁重的體力活,有誰輕易願意去嘗試。
可是,面對殘酷的現實,你壓根無從逃避。
其次就是收割工具的落後。
那時收割小麥,完全以人工為主,工具是鏟子和鐮刀,木制的架子車,石磙,揚叉等。
開始收割後,全家齊上陣。除了特别小的孩子和上歲數的老人,每個人都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負責收割的主力,天剛蒙蒙亮就進入田間,彎下腰,拿着鐮刀從小麥的根部割下,順手整齊地碼放在旁邊。
等到太陽完全升起,滿地都是麥茬子。喝口水,稍微休息下,把割下的小麥裝上架子車,推到準備好的空地上晾曬。
讀初中時,我的班主任家在農村,春秋兩季的收割,他都要回去幫忙。要說下,是有假期的。
有一年,班長提議,在家待着沒事,不如過去給老師幫忙,順便體驗下真實的生活。
于是,十幾個同學就騎着自行車,浩浩蕩蕩地前往二十多公裡開外的老師家。
看到我們的身影,老師很高興,詢問了我們的作業完成情況,同時提醒我們,要适可為止,太累了就放下。
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半個多小時的功夫,我們都大聲喊不幹了,有女同學索性坐在麥地裡大哭。
握鐮刀的手,不知道什麼時候泛起了大大的血泡,疼痛難忍,看上去也挺吓人。
老師充滿愛憐地說,這種活你們真的不行,我相信,現在你們會明白為什麼不能浪費糧食了吧?
最終,沒有給老師幫上忙,反而成為累贅。
師母停下手裡的活計,回家給我們做可口的飯菜,安排好休息的地方,着實折騰得不輕。
從這以後,我再沒有參加過任何的收割活動,更深深懂得,有許多的事情真不是靠嘴說,靠激情就能順利完成的。
現今,全社會都在提倡節約糧食,有人卻不以為然。也難怪,不經曆收割小麥的苦累,斷然不會明白節約的含義。歎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