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華為商業版圖

華為商業版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31 11:20:59

華為商業版圖(全屋智能大混戰)1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極點商業,作者丨楊銘,編輯丨劉珊珊

處于市場起步階段的全屋智能,正被越來越多的家電制造商、互聯網巨頭、手機廠商,以及硬件創業團隊,寄予厚望。

不完全統計顯示,僅在2021年就有華為、百度、小米、海爾、格蘭仕、美的、長虹等各類大廠強調,要發力全屋智能生态。

其中最高調的無疑是華為。在剛剛結束的華為HDC大會上,華為消費者BG首席戰略官邵洋發布基于鴻蒙HarmonyOS新全屋智能解決方案,高調宣布華為全屋智能新目标:“實現5年500萬套,做空間智能化的領導者”。

此前,華為曾公布一套全屋智能解決方案的價格最低為99999元和149999元。以此簡單計算,500萬套就是至少營收5000萬元。對手機業務跌落谷底、PC業務難有春天的華為消費業務而言,全屋智能可以說承載着華為尋找下一新增長點的重要任務。

華為商業版圖(全屋智能大混戰)2

華為必須面對兩大現實問題。一方面,在智能家居領域,現階段國内還沒有哪家企業,能像蘋果、特斯拉那樣在各自領域具備絕對優勢,智能家居布局者大多各有所長、各具潛力——從方案來看,華為并不具備絕對優勢。

另一方面,盡管智能家居概念出現多年,但還未廣泛進入大衆生活,滲透率相當小,華為全屋智能解決方案相比普通智能家居産品昂貴許多,面臨落地難問題。

對華為而言,全屋智能是否能吸引足夠多的用戶,成為華為下一個千億級業務?在智能家居市場賽道激烈競争中,它是陪跑者,還是大赢家?

01、藍海未來,紅海已至

智能家居概念,全球範圍内已出現近40年。

1984年,美國聯合科技公司将建築設備信息化、整合化概念應用于美國康涅狄格州哈特佛市的都市辦公大樓,世界上出現了首棟“智能型建築”。

1995年,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中,如此描繪他眼中的“科技住宅”模型:“在不遠的未來,沒有智能家居系統的住宅就會像上網的住宅一樣不合潮流。”為此,比爾·蓋茨專門建造了一所有自動化控制系統的房子,并在其中一面牆上搜集了地球上的所有元素。

在中國,智能家居概念同樣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大約在2005年前後,一些高端小區、豪華别墅裡開始出現小規模智能集成系統。2013年前後,在“一鍵歸家、智能互聯”廣告語下,家庭場景下的插座、開關、電燈、網絡、冰箱、電視等,在移動互聯加持下成為智能家居的一部分。

華為商業版圖(全屋智能大混戰)3

小米大約在2013年進入智能家居市場。2015年,雷軍在小米新品發布會上喊出“小米目标是讓用戶能夠以手機為中心,連接所有的智能設備”口号,首次對小米智能生态作出明确闡述,“鍊接一切”成了小米未來發展的新目标。

同年底,華為正式發布智能家居的HiLink戰略,進軍智能家居生态。但直到2018年推出華為智選品牌、HiLink智能家居平台之前,華為在智能家居的進展都比較緩慢——一個案例是,智能家居概念開始在業界真正火熱,得益于2017年前後,小米、百度、阿裡等推出智能音箱,但在智能音箱市場華為明顯缺位。

在亞馬遜Echo成功帶動下,彼時智能音箱被視為智能家居 "樞紐 ",甚至是IoT的支點。不過,由于同質化嚴重,應用場景和功能有限,且難以控制其他家電,智能音箱一度被稱為“僞智能”。到2020年,受疫情、渠道調整以及應用場景有限等因素影響,國内智能音箱總體較2019 年下降8.6%。

智能音箱從大熱到遇冷,正是智能家居市場發展緩慢的最好寫照。

“從消費側而言,很多用戶對智能家居反應并不算熱烈,很多産品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面,統一連接标準、技術成熟度、終端與服務生态等瓶頸難題懸而未決,導緻相關市場不溫不火,行業發展緩慢。”某智能家居品牌市場負責人趙爍就表示,他甚至參與過知乎“智能家居是不是僞需求”話題答題。

不過,随着智能手機市場日益飽和,以及物聯網、雲計算、5G、AI等技術飛速發展,智能家居市場仍被越來越多的企業,視為消費領域全新增長點——特别是從“智能單品”升級到場景化的“全屋智能”解決方案,更是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寄予厚望。

華為商業版圖(全屋智能大混戰)4

根據IDC《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 (2021Q2)》數據, 2021年上半年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總出貨量約為1億台,2021年全年出貨量預計為2.3億台,同比增長14.6%。未來五年,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出貨量的複合增長率為21.4%,2025年智能家居總出貨量将接近5.4億台,全屋智能解決方案将成為市場增長的重要引擎。

智能家居與全屋智能有所區别,“智能家居是一個大概念,全屋智能因為具備主動感知、分析計算、自動調控等一整套智能化體系,被視為智能家居的最好解決方案。”趙爍表示,自2020年“全屋智能”一詞進入大衆視野,越來越多的企業紛紛宣稱自己布局的是“全屋智能”。

從趙爍觀察來看,目前全屋智能玩家可以分為幾大流派。

一是華為、小米、OPPO等跨界入局的手機大廠;二是國美、格蘭仕、海爾、美的、海信等為主的傳統家電企業陣營;三是阿裡、騰訊、百度、京東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四是塗鴉、艾拉、雅觀等從AIoT系統平台端和技術端切入的科技公司;五是螢石、大華、海康威視等原從事安防領域的廠商;六是歐瑞博、綠米、LifeSmart雲起、如影等衆多新生力量;七是碧桂園、恒大高科等為代表的房地産商。

“可以看出,各行各業蜂擁而入下,全屋智能藍海未來,卻已經變成殘酷的紅海市場,呈現大混戰厮殺狀态。”趙爍表示。

02、比iOS生态圈更大的野心

在衆多企業看來,智能化發展大趨勢下,互聯網家裝市場滲透率将會逐步提高,讓智能家居賽道足夠大,“全屋智能”作為智能家居理想解決方案,不僅将成為企業苦苦追尋的營收新增長點,還可以增加用戶對自身的粘性,并賦能行業,構建一個龐大的智能家居生态圈。

比如,在智能家居領域,構建一個類似蘋果iOS的龐大生态系統。蘋果産品的用戶粘性毋庸置疑,這得益于iOS系統貫穿整個蘋果産品,iPhone、iPad、Mac、iWatch、AirPod等不同設備不但能夠緊密聯動,而且圍繞iOS形成了龐大的、利潤豐厚的上下遊産業鍊。最重要的是,在這個生态圈中,蘋果具有一言九鼎的話語權。

這個野心,在小米、華為等身上同樣顯露無遺——無論屬于什麼流派,它們想要的,無非是構造一個智能家居生态圈,讓它的設備、方案成為連接人們未來數字生活、智能家居的中心樞紐。

華為商業版圖(全屋智能大混戰)5

今年初,小米董事長雷軍公開表示:小米已将全屋智能列為核心戰略。4月,小米旗下生态鍊公司創米科技完成2億B輪融資,加快布局全屋智能新零售服務體系“小白慧家”。

截至目前,雷軍在小米AIoT生态鍊的目标漸漸清晰:用“互聯網 ”改造升級傳統細分領域,再圍繞小米手機、生态鍊硬件産品,打造一個智能家居的小米生态帝國。

華為同樣野心勃勃——“做智能空間的開創者、領導者。”華為消費者BG首席戰略官邵洋在東莞松山湖華為開發者大會的說法,如今已被廣為流傳。

野心大同小異,但從不同流派大廠布局全屋智能邏輯來看,各有不同。

小米、BAT等互聯網廠商模式是後裝終端,以智能硬件作為切入點,即不需要裝修配合、後期可以随時更換設備,其邏輯是互聯網企業通過生态構建吸納更多智能家居單品,快速打通家居場景。

家電廠商們則是将家電産品升級,内置各種語音助手、自動調節溫度等“智慧”功能。對房地産開發商而言,聚焦的則是“智能家居 智慧社區”,即在住宅交付部署智能家居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模式與上述廠商有所明顯不同。

華為全屋智能解決方案名為“1 2 N”,即一個主機 (HarmonyOS 中央控制系統) 兩張網(家庭物聯網、互聯網APP) N 套系統(涵蓋照明系統、安防系統等的鴻蒙智聯生态)。

華為商業版圖(全屋智能大混戰)6

這套方案引入了工業自動化領域的PLC概念,簡單而言,就是通過全屋互聯、生态整合方式,對整個家庭進行全方位智能改造。邵洋就表示,從開關到大家電,從門鎖到窗簾,覆蓋家庭生活方方面面,都希望在華為打造的解決方案中完成,“對未來家空間進行重新定義。”

“華為不僅希望從平台、生态、産品,到芯片、操作系統、底層通信等多領域,其名字都叫‘華為’,而且希望所有家居産品,甚至是地産、家裝、家電等B端,都要在華為主導下接入統一系統。”一位市場觀察人士就認為。

從這個角度看,華為在全屋智能的野心,甚至比蘋果iOS生态圈還要大——至少,從iOS生态圈來看,合作夥伴中看不到綠地、融創、中海、萬科、華潤這樣的地産商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大廠采用哪類模式,包括歐瑞博、鴻雁、雲起、綠米、如影等初創企業,都把布局線下渠道作為落地重中之重。

今年2月8日,雷軍表示今年全屋智能展示空間将覆蓋全國大部分小米之家。3月19日,百度宣布全國首家小度全屋智能旗艦店正式開幕。10月23日,京東“京魚座”全屋智能場景線下亮相。

華為商業版圖(全屋智能大混戰)7

今年4月,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曾表示要在8月底之前,在全國50個城市建設50家線下全屋智能體驗店。不過從實際情況來看,落地滲透進展相對緩慢——截至10月底,全國隻有15家華為全屋智能授權體驗店正式開業,覆蓋北京、武漢、長沙、溫州、合肥、成都、南京、福州等15個城市。

“相對線上銷售為主、線下櫃台就可以開賣的智能家居單品,全屋智能需要深度體驗,體驗店面積需要至少上百平方米,開店成本相當高。”從觀察人士來看,這可能是華為線下全屋智能體驗店落地相對緩慢重要原因。

03、小米華為終有一戰

可以判斷,伴随華為對外高調彰顯“5年500萬套,做空間智能化領導者”野心,越來越擁擠的全屋智能賽道,競争将變得更加激烈。

“這個賽道上,華為最主要的對手是小米。”趙爍分析認為,智能家居已成小米手機之外最重要的業務增長引擎,作為核心策略之一,雷軍不可能拱手把市場讓給華為。

小米IoT業務一直是市場關注焦點。從财報來看,2020年小米來自IoT與生活消費産品部分的收入達到674億元,同比增長8.6%。業界根據小米loT業務以及智能家居出貨量猜測,來自全屋智能收入大概率在逐漸增加。

華為商業版圖(全屋智能大混戰)8

華為同樣如此。在PC業務追趕聯想無望,手機業務受阻,多次表示不下場造車後,全屋智能是華為為數不多的可以想象的新增長空間——放出“狠話”後,競争目标顯然劍指所有智能家居玩家。

這意味着,在智能手機、可穿戴、PC市場交戰多年的華為小米,圍繞全屋智能一戰已不可避免。

趙爍認為,對小米華為而言,全屋智能布局相同點是都擁有數量可觀的硬件産品,隊伍龐大的生态合作夥伴,以及強大的線上流量,遍布全國的線下門店、渠道網絡。

“相對華為自身産品局限于1 8,小米生态鍊産品更豐富,甚至生态鍊企業中的華米、綠米、雲米也可以幫助小米搶灘全屋智能市場,在這方面小米領先。”

最大差異,是華為和小米生态模式截然不同。“智能家居特點是互聯互通,連接正好是華為的優勢。”趙爍認為,小米生态鍊以手機為核心和基礎,形成聚焦于“手機周邊、智能硬件、生活耗材”的loT系統,華為則是試圖用系統、平台、渠道去打造生态圈,以連接者身份布局智能家居。

雖然小米米家也可以兼容很多家智能産品,但很難實現全屋智能聯動,在生态整合上與提供統一方案的華為有差距。“從生态來看,基于鴻蒙系統的華為全屋智能生态,更具包容性。”中鋼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胡麒牧就對媒體表示,“行業要整體發展和走向真正的全屋化,未來各企業的系統将走向合縱連橫。”

有铠甲,就有軟肋。“極點商業”就發現,自今年華為正式宣布進軍全屋智能以來,華為、小米支持者在社交媒體、各大網站一度吵得不可開交。

支持華為者認為,“華為玩法高級,技術理論上比小米先進,小米與華為比完全不在同一水平。”支持小米者則認為,“華為構建成本昂貴,實際原理也和小米差不多,對普通用戶來講小米性價比更高。”

雙方說法各有一定道理。不過,對華為而言,想讓自己成為全屋智能的開拓者、領導者,生态閉環上的現實問題同樣沒法回避。

華為商業版圖(全屋智能大混戰)9

那就是争議最大的落地難問題——華為全屋智能套餐價格為99999元和149999元,可以說最低入門級套裝10萬元起步。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華為方案并不包含各種終端智能設備費用。

這又是一筆不小花費。從終端産品入手的小米,價格普遍低廉,即便所有智能家居産品到手,可能也不如華為解決方案貴,顯然更容易為C端用戶所接受。

即便抛開産品成本問題,無論是全屋智能主機還是全屋PLC協議,華為解決方案都必須依靠裝修前的預裝預埋,後期改造加裝難度過大,在隐形成本上,用戶在華為方案上需要花費更多。

“虎嗅”就曾撰文表示,全屋智能市場所遇到的障礙,主要是貴而不好用。“如果用戶要體驗華為方案,還要通過全屋裝修、大興土木,大幅改動電氣回路,相關成本可能會吓走不少潛在買家。”

這意味着,從C端普通用戶而言,華為很難競争過小米。華為或許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因此把5年銷售500萬套的希望,放在了地産商、家具廠商等TOB合作夥伴身上。

“華為方案能否大規模落地普及,還得看合作地産商的精裝房交付。”有觀察人士認為,這裡面的難題是,有多少消費者,願意在買房時付出更多溢價?

華為商業版圖(全屋智能大混戰)10

因此,對華為小米而言,誰是陪跑者,誰是大赢家,目前難以判斷。事實上,自智能家居進入人們視野,熊熊戰火從未熄滅,衆多不容忽視的第三方勢力,比如阿裡、百度、京東、美的、海爾等,都把全屋智能當成未來最重要的生态入口。

以智能音箱為例,天貓精靈、小度銷量均在2020年破1000萬台,如今在弱化“智能音箱”屬性,強化全屋智能解決方案後,競争力不容小觑。

這些無疑會加速整個全屋智能的行業大混戰。但話說回來,無論是華為小米,還是BAT、海爾、美的等等,由于每一家都想自己做控制平台,成為用戶控制智能家居中樞,各大流派現在基本都是“各自為戰、相互割裂”狀态,對消費者來說,缺乏行業統一标準,始終難以解決産品兼容性差、靈活性差、難以相互連接等體驗問題。

相比之下,今年5月,在谷歌、蘋果、亞馬遜三大矽谷巨頭“擱置争議,共同開發”主導下,聯合發布了一套全新的智能家居互聯标準,Matter——一款智能家居産品支持Matter,意味着它能接入市面上最主流的三家平台,與絕大多數智能産品進行互聯,且使用門檻更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矽谷幾大巨頭的聯合嘗試,被不少業内人士視為全屋智真正落地普及關鍵。那麼,對中國消費者而言,能等到華為、小米、BAT互通互聯的那一天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