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8日訊 在孕育了無數燦爛文化的大汶河畔,有一家傳承魯繡技藝的手工藝品廠——百代麗工藝傘廠。在這裡,千名農戶、個體戶及寶媽們通過學習刺繡拓寬了緻富門路,實現居家增收“兩不誤”。這家手工藝品廠的創始人,就是大汶口花邊技藝第四代傳承人,唐斌傑。
刺繡老工藝,煥發新生機
大汶口花邊傳統手工技藝由魯繡衍生而來,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它是中國傳統織繡工藝品的典型代表,在國際上素有“抽紗瑰寶”的稱号。和其他非遺的傳承略有不同,大汶口花邊技藝不依賴家族,也不全靠師承,而是母女之間、婆媳之間、甚至鄰裡之間,街頭巷尾三五成群,在技藝的切磋中,不斷革新傳承。
上世紀80年代的泰安郊區是山東的“魯繡基地”,良莊、房村等地每家都有1-4位繡工,鼎盛時的泰安周邊會繡花的近兩萬多人。加工來自全球的刺繡家紡訂單。主要生産台布、床罩、盤墊、靠墊等,為當時山東的出口創彙做出了貢獻。
2000年左右,随着工業現代化,全國各大抽紗刺繡廠紛紛倒閉,手工刺繡慢慢被淘汰,大批繡工閑置。唐斌傑自幼學習魯繡針法,高中畢業後便從事繡花事業,面對這一困境,他決心改革魯繡工藝,讓傳統刺繡重新煥發生機。
2010年,唐斌傑回鄉創業,一方面将現代設計融入傳統工藝,創新設計出百代麗花邊傘和花邊扇,另一方面利用亞馬遜、阿裡巴巴等電商平台,迅速在國際市場打開了銷路。
2017年,唐斌傑成立了百代麗工藝傘廠。作為泰安市刺繡行業的領頭羊,公司迄今為止已與全球數十個國家建立了穩定的供銷關系,年均訂單量達500萬件。
“繡”出增收路,繪就緻富經
創業之初,為了重新彙聚會花邊制作的繡工,唐斌傑積極聯絡各鄉鎮的農戶,采取“先給錢後加工”的方式,形成了鄉鎮加工點的合作生産模式。目前,與其合作的繡工有300餘戶,分布在徂汶景區、大汶口鎮、磁窯鎮、華豐鎮、馬莊鎮、邊院鎮、東莊鄉。
如今,許多農戶靠刺繡作為農閑時的副業,給外廠加工台布、窗簾、靠墊、床單被套等刺繡産品,足不出戶便能增加收入,近20餘家供應原料的個體戶和手藝人從貧困邁向小康,“繡”出了脫貧攻堅的美好前景。
唐斌傑指導寶媽縫制工藝傘
56歲的胡春玲表示,“現在通過繡花,家庭收入每年增長15000餘元,幫助解決了孩子的上學問題,改善了家庭生活。”來自甯陽東莊鄉的高榮菊表示,“我有一條腿是殘疾,通過繡花補貼家用,經濟收入增長10000餘元,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
此外,唐斌傑還積極開展社區培訓,組織大批無法外出工作或者暫時失業的婦女學習魯繡技藝。2020年,在夏張鎮上王莊村培訓魯繡花邊近百人次;2021年,唐斌傑在大汶口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成立工作室,培訓各村文化帶頭人100多人次,累計幫助農村富餘勞動力300餘人實現就業。
閃電新聞記者 王迅 通訊員 朱佳琳 泰安報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