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萬事萬物都具有一定的規律,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性也有一定的規律,由于兩性思維與認知上的差異,讓性也在兩性的身上呈現出差異化現象。
這些差異我們可以從婚前婚後對性生活的态度上來看出端倪。不過,在這裡我們主要探讨的是女性婚前婚後态度的轉變。
對于很多已經結婚的男性來說,在夫妻生活方面總有一個讓他們比較頭疼的轉變,就是自己的妻子對性生活的熱情程度不如之前高了,女性性欲的減退讓很多男性不知所措。
“蔡格尼克效應”與“禁果效應”讓婚前的女性對性充滿熱情
15、16歲的少男少女不顧社會道德的約束偷嘗禁果,在好奇心和新鮮感的驅使下他們沖破了成年人千辛萬苦設置的“防線”。
禁果效應(Forbidden fruit effect)就是對于越是明令禁止的事,我們總會充滿好奇,充滿極大的觸碰欲,因為不了解,因為從未接觸過,性才會對人産生吸引力,才會讓人想要百般嘗試。
這同樣也是婚前很多女性的心理,結婚之前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她們必須變得比較矜持,表現得比較被動,因此此時的性不是那麼容易獲取,也不是能随便獲取的。
正所謂“距離産生美”,因為這種略有距離的感覺,讓很多女性對性充滿好奇與新鮮感,于是此時的性對她們來說有極大的吸引力與魅力。
她們也對性充滿了極大的熱情,因為接觸得不夠多,她們對性就會有一種憧憬與幻想,偶爾的一次接觸也并不能滿足她們的好奇心與新鮮感。
偶爾的觸碰反而還會讓她們心中的熱情越來越多。
心理學中有一個效應叫“蔡格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它是是一種記憶效應,是指人們對于未完成的事比已經處理完的事更加印象深刻。
人們天生就有一種辦事要有始有終的驅動力,正是這種驅動力讓很多人對大部分事情都有着極大的完成欲,如果這件事沒有完成,那麼它就更容易被人熟記于心。
弗洛伊德認為性貫穿于人的一生,在少年時期我們已經對性有着極大的好奇心,在成年後偶爾的觸碰,也并不能滿足好奇心,
因此對性少量的接觸像是一件未完成的事情一樣,一直在驅動着婚前的女性去探索它,去靠近它,于是人們才會在婚前對性有極大的熱情。
也很容易因為一些刺激而興奮,而産生需求滿足的渴望,就像探索一方從未去過的領域一般,一切都充滿了新奇,探索中的冒險與刺激也會驅動着人們去追尋它。
似乎已經靠近它了,似乎還離它很遠,這種忽遠忽近,若即若離的感覺總會讓很多人為此着迷,人總是會對尚未了解的事物充滿新鮮感,喜新厭舊也是人的本能。
婚後生活趨于平淡,性需求不再是生活重心對于不夠了解的事物,我們才會更想去觸碰它,正如陳奕迅的《紅玫瑰》裡所寫的一句歌詞“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大部分女性在婚前受到了社會道德的約束,對性的探索要保持距離,而婚後的女性有了正當的理由來對抗大衆對性的污名化與教條。
沖破束縛的女性,在探索性的這條道路上變得更加主動,更加自由,因此她們可能會進行大量的嘗試與觸碰。
這種過度的觸碰反而減弱了距離産生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婚後女性對性的觸碰欲與探索欲,能夠輕易得到的事物反而不再那麼有魅力,有吸引力。
因此,婚後的女性對性的熱情也趨于平淡,大量的接觸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她們大部分的新鮮感,與好奇心,性的距離離她們越來越近,她們的熱情也會越少。
由于中國文化使然,讓很多人的婚姻的結合不單單是兩個人的婚姻,而是兩個家庭的結合,婚前的風花雪月,在婚後已經變成了柴米油鹽醬醋茶。
兩個人也不再是不明事理的小孩,逐漸地要承擔起婚姻中的責任與義務,生活重心不再是需求的滿足,而是承擔責任。
對于大部分女性來說,中國式婚姻并沒有讓她們肩上的擔子有所減輕,反而還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她們肩上的重擔。
從一個家庭到另一個家庭,她們需要适應,需要改變,角色的轉變讓她們不再單單是父母的女兒,現如今的她們扮演着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親,公婆的兒媳。
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重重地壓在了她們纖弱的肩膀上,對于自身需求的滿足,她們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就像韓劇《82年生的金智英》一樣,中國的女性也在生活,工作,家庭之中來回轉變,不停适應,一旦适應不良就會像女主一樣産生一系列心理與精神上的問題。
迫在眉睫的生活,讓很多女性不得不忽視自己的需求,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某些追求,因為她們此時不再是為自己而活,生活中需要兼顧的太多,對于性需求她們也隻能部分放棄。
因此,從表面上來看,似乎是她們的性需求越發冷淡,對性的熱情也大不如前,其實不是她們放棄了性,是生活讓她們不得不進行一定的取舍。
科學研究表明,人體内分泌的一種生理激素苯基乙胺讓人産生愛情的沖動,而苯基乙胺的分泌隻能維持六個月到四年,這就是一段戀愛的時間。
超過了這個時間,人的情感也會日趨平淡,婚前轟轟烈烈的愛情在婚後變成細水長流的陪伴,此時的女性對性的需求已經轉變成了對陪伴的需求。
不可置否的是,由于進化過程中兩性扮演的角色有極大差異,因此女性與男性對于性與愛也有着明顯的差異性觀念。
對于女性來說,性是一種情感需求的表達,也是一種精神需求滿足的媒介,大部分女性是因愛而性,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女性對于情感的注重。
因為對于情感的注重,在婚後的性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能夠給予她們情感上的需求的滿足其實就已經滿足了她們所希冀的大部分需求。
大量科學研究也表明,随着結婚時間的推移,大部分夫婦的性生活頻率會逐漸變低,這種變低并不意味着他們不需要性生活了,而是性需求已經轉變成了一種精神需求。
同樣有趣的是,性生活的好壞也會影響到兩個人對于這段關系的評定,一般來說,性生活比較和諧的夫妻,往往會更滿意這段關系,兩個人也更親密,對伴侶的評價也更積極。
而那些一開始性生活不和諧的夫妻,對這段關系的滿意度也比較低,自然而然對伴侶的評價也不太積極,性生活滿意度與關系的親密程度往往呈正相關。
但是性生活也不是評判一段關系好壞的唯一标準,隻是随着時間的推移,人們開始從多個方面來評判一段關系,情感的平淡無可避免,但是陪伴與習慣不會消失。
性需求也并沒有消失,對于婚後的女性來說,她們隻是用了更加成熟而理智的态度來對待自己的生活,而不會像婚前一樣做事不用瞻前顧後。
随着時間的推移,人也會變得愈加成熟,生活的重心已經從年輕時候對自身需求的追求與渴望變成了對責任與義務的承擔。
婚後女性對性生活态度的轉變不隻是熱情地消退,也是對生活的思索與抉擇。
- The End -
作者 | 小湯
編輯 | 鹿羽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Erikson, E.H. (1959).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selected paper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第一心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