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甘肅頻道2月8日電(記者任延昕)連日來,全國各地高速路口、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增設紅外體溫檢測裝置,為進出人員測量體溫。但也出現此類溫度計測量結果偏差較大的情況。專家回應,受溫度影響,測量結果存在誤差屬正常現象,測量人員需注意自檢儀器使用環境、規範操作流程,以及被測對象所處環境是否符合要求。
記者走訪甘肅省蘭州市多個小區、超市發現,測量人員普遍使用的是非接觸式的紅外額溫計。多名物業工作人員表示,紅外額溫計測量速度快,無需接觸,可有效降低交叉感染風險,但也會出現測溫不準的現象,尤其是在冬季早晚溫度偏低的情況下,經常測出32或33攝氏度的低溫數據。
甘肅省計量研究院熱工計量研究所副所長魏明介紹,紅外額溫計等人體紅外體溫計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傳感器接收紅外線,得出感應溫度數據。此類儀器易受外界溫度以及被測人員皮膚清潔度等因素影響。
他建議,測量人員應盡量在室内無風環境下使用紅外額溫計,若在低于15攝氏度的室外,數據會出現較大偏差,甚至無法顯示。
如有外低溫導緻的儀器測量不準現象,測量人員可在不測量時,将儀器放入衣物中進行保溫,或在手柄處貼暖貼,确保儀器維持在15至35攝氏度的工作溫度。同時,測量人員還需關注被測人員測溫前後所處環境溫差。如處于溫差較大環境(比如從室外進入室内),可采用測量手腕部位的方式提高測溫準确度,或請被測人員在室内休息一段時間後再進行測量。
“此外,測量人員需認真閱讀儀器說明書,确保儀器模式設置、測量部位及距離、測量次數等符合要求。測量前,被測者應擦去汗液,保持額頭清潔幹燥,頭發、衣帽等不得覆蓋前額。”他強調。
專家提示,紅外額溫計測量數據僅可作為初步篩查依據。若體溫數據呈現異常,測量人員應使用水銀體溫計多次測量比對,以确定被測者真實體溫。(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