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
口述實錄
電影老照片是一個時代的切片,它将時光定格,将曆史凝固。“正點觀影”平台向全國讀者發起“我與電影的故事”老照片征集活動(“我與電影的故事”老照片征集活動開始了)後,衆多影人影迷向我們發來一張張珍貴的電影老照片。
“老廣”導演鄭華向南都記者發來數張關于電影《海外赤子》和《給咖啡加點糖》的老照片,并講述了老照片背後他與這兩部電影的往事記憶。
鄭華導演。
集結兩位電影女神秦怡和陳沖的老電影《海外赤子》是鄭華第一次進入攝制組,身為“電影小白”的他覺得一切都是那麼新鮮而陌生;《給咖啡加點糖》是他真正意義上的處女作和代表作,它通過小人物視角為我們展現出中國電影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
《海外赤子》老照片
電影《海外赤子》拍攝于1979年。時年,鄭華在珠江電影制片廠當攝影機械員,《海外赤子》是他第一次下劇組。
電影《海外赤子》拍攝于1979年。鄭華導演珍藏的小人書。
這三張老照片,都是《海外赤子》劇組的工作照。原件并不在我手上,我那一份丢失了。以前珠影有一個照相室,改革以後照相室沒了。除了劇組每人手上會發一張這樣的集體照之外,很多老照片都存在一個藝術檔案裡,一部電影一個檔案,《海外赤子》的原照片就在這個藝術檔案裡。
拍攝這些照片的人,是我們當年的攝影女助理羅燕,她還笑說:“我虧了!我拍照,卻沒機會在照片上面。”
照片中的我,當年23歲,剛剛從農村當兵三年複員回到珠影。因為在部隊常常胃出血,身體不好,珠影領導讓我幹脆去做剪輯,不那麼辛苦。但我總覺得幹剪輯那是女孩子的活,我想學攝影做攝影,于是就幹起了“攝影機械員”這個活計。那會兒,攝影機械員是攝影組裡一個最基礎的工作,負責搬機器、管機器、裝膠片、管膠片,這是一個需要付出體力和腦力的活兒,雖然不能參與創作,但可以在資深攝影師的身邊默默觀摩和學習。《海外赤子》就是我第一回下劇組。
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珠影拍了一批反映如何正确對待華僑的電影,《海外赤子》講的就是陳沖飾演的南洋華僑的後代、農場女青年黃思華,如何順利報考部隊文工團的故事。這個戲本身具有音樂片的性質,裡面唱紅了五六首歌,主題歌《我愛你,中國》,就是陳沖一開始唱的,後來影響力變得很大,幾乎被形容為“第二國歌”。雖然電影沒太出名,但歌一直在唱,所以我對它也充滿了一種特别的情感。
電影《海外赤子》拍攝于1979年。時年,鄭華在珠江電影制片廠當攝影機械員,《海外赤子》是他第一次下劇組。
那會兒,我們劇組就住在海南島的興隆農場——故事的發生地。第一張照片,是我們在山頂上拍陳沖唱《百靈鳥》那歌的時候拍下的。那天挺有意思,我們背着機器上了山,忽然間天要下雨,周圍已經嘩嘩地下起雨來了,但偏偏這個雨在離我們的山頂上100平方米左右的地方沒有下,隻有我們頭頂上是晴空,周圍全是雨。幸運得很,我們和機器都沒有淋濕,大家還戴着草帽,興奮地合了一個影。
那時候,我們的拍攝器材很簡陋,因為在山上就沒法打燈了,隻能用反光闆。以前的膠片很金貴,每場戲都要排練很久才正式開拍,所以那時候的戲都有點“作”,不那麼生活,表演比較誇張,有點像當年拍樣闆戲的感覺。但攝影組裡都是年輕人,大家那種意氣風發、陽光燦爛的感覺,仿佛能從照片中流淌出來。
女主角陳沖在文工團舞台上的表演。
第二張照片,是女主角陳沖在文工團舞台上的表演。那時候,我對陳沖還沒有太大感覺,她那時是個大二學生,讀外語學院還沒畢業。她剛剛拍完《小花》就來到珠影劇組,我們還沒看到《小花》呢,就看到一個肉嘟嘟的、矮矮胖胖但挺可愛的小女生。在我們眼中她不算是大明星,她每天就是練練對口型、唱唱歌。
那時我眼中的大明星是秦怡老師。在劇組裡,我第一次感受到秦怡這種老藝術家的風範。陳沖這場戲的畫面那邊,就是飾演陳沖母親的秦怡。母親看到女兒終于在文工團演出成功,她激動地留下了熱淚。我生平第一次看到演員是怎麼調動眼淚的,我以為是滴眼藥水,秦怡老師是不用的。因為膠片金貴,不能一直拍浪費了,導演就讓大夥兒現場安靜一點,秦怡坐在那兒自己醞釀了兩三分鐘,眼淚就開始湧出來了,導演就在邊上喊攝影師開機。老演員真是厲害!
後來,我們《海外赤子》劇組到北京拍一段長城的戲,我在北京看了《小花》,我覺得《小花》比咱們電影強多了,那種戰争的場面、鏡頭的運用、象征的語言……都比我們珠影進步很多,那時我們才歎息道:“咱們沒把陳沖拍好,太遺憾了!”
《海外赤子》結束拍攝,準備離開海南島。
第三張照片,是我們劇組拍攝了幾個月後,準備離開海南島,我們一邊繼續拍船上的戲,一邊坐着船回廣州。我們借用了以前往返于海南島和廣州之間的紅衛輪,在海口的秀英碼頭拍了一張劇組的集體大合照。
我還珍藏了一本《海外赤子》的電影小人書,當年的我就在《海外赤子》小人書的“改編”名單裡頭。讀61中(現華師附中)的時候,我是班裡的牆報員,一天到晚畫牆報的,結果高中畢業進了珠影,沒有如願分配去學動畫,反而分配我去洗印車間當洗片工人,洗了三年電影膠片,心裡頭很是不爽。但這促成了我的另一個小副業——編小人書。我們在現場拿着一個135黑白膠卷相機,不斷搶拍演員們排練的鏡頭,就像現在拍演員的劇照一樣,拍完以後我們就編小人書,副攝影王宏禮負責寫文字,我和羅燕負責沖洗照片,把它們曬成一張一張的劇照,附好解說詞後就寄給電影出版社。這些電影小人書現在很難尋覓了,我自己的也流失了,去年我在二手書網發現了這個寶貝,當即買回來珍藏。
現在回想起來,這一切都在我還是一個“電影小白”的時候發生的。剛剛入行,對電影懵懵懂懂的感覺,第一次進入攝影組,一切都是那麼新鮮而陌生,我在邊上傻傻地聽他們講什麼是電影語言,我一個工人,劇組的邊緣人物,什麼都插不上嘴。但我真的很努力,不斷地向他們問各種問題,差點把副攝影給問毛了。因為這個“第一次”,才開啟了我的光影之路。那時我内心埋下一個小夢想——“我要在10年之内當上攝影師”。這個夢想的實現,比我的規劃提早了三年,1986年,我真的當上攝影師了。
《給咖啡加點糖》老照片
1986年,鄭華從北京電影學院學成回廣州,創作出劇本《給咖啡加點糖》,被當時頗具知名度的導演孫周看中,鄭華有機會當上影片攝影主力。1987年該片獲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提名,這是鄭華真正意義上的處女作。
以前電影行業論資排輩,想當上導演或電影主創至少要熬到50歲。我做夢都想不到1986年,我剛剛30歲出頭,從北京電影學院“幹部研修班”一畢業,就有機會當上其他老前輩可能奮鬥一輩子才能當上的編劇和攝影主力。
《給咖啡加點糖》海報。
《給咖啡加點糖》是我從電影學院學成歸來後創作的劇本。當時整個中國電影界的風氣是老電影廠紛紛成立青年攝制組,啟用年輕人。珠影青年攝制組拍攝的《絕響》口碑反響不錯,獲得金雞獎最佳藝術指導,為我們作了很好的鋪墊。珠影的領導鼓勵大家沒事多寫寫劇本,我忽然間才思紛紛湧上來,就寫了《給咖啡加點糖》。寫完後将劇本上報給領導讨論,會議讨論通過的當天下午,正好碰見孫周,他聽說我寫了個劇本就趕緊拿回家看,看完後,他當即說:“我來導!”我實際上是先當編劇,才有機會當上攝影主力。
回想起第一次當攝影,真是戰戰兢兢。《給咖啡加點糖》第一個鏡頭在上下九拍的,拍攝一群大學生聊着天準備到車站來搭車。孫周導演尖尖的大嗓門一喊:“預備-開始-咔!”之後停了,我忽然想到好像沒開機,我太激動了,第一個鏡頭第一條竟然忘了開機。
我和孫周導演的緣分比較巧合,我們是電影學院的同學。當時孫周屬于成功人士,他的《高山下的花環》《今夜有暴風雪》都拿過獎,他帶着拿獎的光環去電影學院讀書,而我當了助理幾年才去讀的,我們對他懷有一種崇敬的心情。讀書這兩年,孫周和我還有幾位攝影同學組成一個聯合作業小組,基本都在一起拍作業。
《給咖啡加點糖》主創合影。左二孫周,左三鄭華。
《給咖啡加點糖》這張主創合影,是我們在舊交易會樓頂上拍完最後一場戲的合影。最後一場戲講述電影裡的小弟要過生日,請了一幫同學玩,可男主角剛仔因為剛失戀感覺很失落。這實際上折射出我們這一代人當時的焦慮不安,相反小弟對未來充滿了無限想象,改革開放後,他們勇于表達自己的個性和想法,而我們這一代人面對改革開放的諸多變化卻顯得無所适從。最後這場戲表面上很歡快,實際上情緒有點憂郁,我們拍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尾。
電影男主角的飾演者陳銳當時是珠影最火的小生。
我珍藏了當年男女主角的電影海報。男主角剛仔的扮演者陳銳是當時珠影最火的小生,他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剛仔的形象。劇本中的剛仔才20歲,我設想這是一個青春片,有很多舞蹈,充滿騷動不安的感覺。陳銳是大院出身,形象正氣,不像有點痞氣的街邊仔,他要極力往這個方向靠,不容易。我心裡挺喜歡李鳳緒的,她偏清秀,比較符合女主角的形象。
影片裡扮演小弟的演員是一個女孩,是著名演員杜雄文和配音演員姚錫娟的女兒杜蓉。
小弟的選角就非常有意思,我和孫周一直找不到适合小弟的演員,一天我們走進省話大門,看見一個穿短褲子、剃小短頭的孩子在倒垃圾,孫周說這孩子不錯,問他是誰,叫什麼?她說她叫杜蓉,是著名演員杜雄文和配音演員姚錫娟的女兒。我們覺得她就像一個小男孩,幹脆讓她演小弟,所以其實是一個小女孩演了我們戲裡的小男孩。除此之外,影片中的配角都是業餘演員,是我們戲裡這幫唱歌跳舞的孩子帶着我們在廣州逛街時左一個右一個找回來的。
這個戲被譽為“中國新都市電影”的開山之作之一。廣州的改革開放比較早,陸續出現了很多新風氣新現象,都市人在面對現實和未來,開始為自己有所打算,劇中人有自由攝影師、廣告人,表面上看着很開心,玩耍跳舞、揮灑汗水,但每個人面對未來的強烈不确定性,内心都有些焦慮不安。這是中國現代電影一個實驗性的階段,從電影學院出來的人,每天都在講電影新觀念,有一種創作欲望要往死裡整出一些新東西,這種感覺促使那個年代出現了一批探索片、一批充滿探索精神的電影人。
重新拿着這些老照片,回想起青春歲月,我不禁感歎當年自己真的是很執着地去做一件事情,有勇挑重擔的責任心,一切為了這部電影而努力付出全部。這是一股整體往上沖的勁兒,整個珠影這股勁兒非常強烈,啟用年輕人的膽子非常大,想要把珠影做成一個全中國受人贊賞和尊敬的電影企業。當下,廣東電影還處在一個表面熱鬧、實際上底氣不足的現狀中,我們要找回這種做電影的初心,立志做電影的青年,要有足夠的積累和準備,做創作、寫劇本、懂宣發、多培養優秀制片人,當機會來臨就必須抓住,敢想敢做。我相信,廣東電影、大灣區電影的明天将不負我們的想象。
專題采寫:南都記者蔡麗怡 實習生王蕾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