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十八回“林黛玉誤剪香囊袋 賈元春歸省慶元宵”,是紅樓夢中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章節。
首先寫黛玉剪香囊袋。這一部分用墨雖少,但這是“二玉”之間第一次清晰的男女感情描寫。如果說之前的章回中,二人之間的情意,還隻是似是而非、懵懵懂懂,那麼在這一回,二人彼此已經确定心意無疑。全書最重要的寶玉、黛玉感情主線,自第十八回開始,正式浮出水面。想必曹師在寫這一回的時候,心情一定非常舒暢。在之前那麼多回中辛辛苦苦地壓抑着寫了那麼久,今天終于可以直接開啟“二玉”的感情世界,想想都很惬意。
第二部分寫元春省親。全書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所謂“盛極而衰”,“盛”況的描寫,盡在此回。由于涉及場景、人物衆多,語言、文字龐雜,方方面面的線索紛繁複雜,以曹師筆力,這一回也是全力以赴,不敢有絲毫懈怠。
這一回之前,為了減輕壓力,曹師已經在第十七回中,借賈政視察新園建設情況,為第十八回做好了場景描寫鋪墊,同時,借父子之間的“藝術”交流,隐寫父子倫常,做好了感情描寫鋪墊。這種重大場景、重要章回之前的鋪墊,不僅僅能夠節省筆墨、減輕關鍵章節的寫作壓力,還能夠更好地調度讀者情緒,讓讀者從情感方面,漸入佳境。
蕭遙在上一篇中說到,曹師從第十七回開始重墨渲染感情戲碼。第十七回寫的是父子情,這一回寫少男少女之情和大家庭的親情,堪稱典範。如今衆所周知、被衆多作家寫手推崇備至的所謂“微動作”、“微表情”描寫,在曹師的文字中随處可見。很難想象,曹師是生活在六百年前的古人。果然人性千百年來,絲毫未變。
考慮到這一回在全書中的重要性,為避免對大家深度精讀造成影響,蕭遙不再對情節設計進行展開分析。有興趣的友友可以找出原著,用心精讀體驗,務求身心暢快,毫無挂礙。
在第十八回中,曹師用了兩種比較有特色的叙事技巧,蕭遙認為值得重點标注、學習借鑒。
一種是快速推進故事節奏的技巧,蕭遙給這種技巧取名“時間線推進法”。簡單定義如下:
時間線推進法,就是通過細寫時間點,粗寫時間線,在确保場景及叙事顆粒度的情況下,實現故事節奏的快速推進。
這種寫法的特點是簡、細、快、慢結合。技法雖然複雜,但效果簡捷高效。
比如這一章寫寶黛二人去上房,發現“王夫人那邊熱鬧非常”,一句話帶過先寫賈薔姑蘇采買的女孩子,以及教習、用度,又寫“秦之孝”回采訪聘買和尚尼姑已畢,再借秦之孝之口引出曹師心中極重要的另一位正冊金钗妙玉,完成妙玉的背景介紹。然後繼續借寶钗、寶玉、黛玉,寫出大觀園收官工作的繁雜瑣碎。這一部分都是細寫。
緊接着,通過“王夫人等日日忙亂,直到十月将盡,幸皆全備。各處監管都交清賬目。各處古董文玩皆已陳設齊備。采辦鳥雀的,自仙鶴、孔雀以及鹿、兔、雞、鵝等類,悉已買全,交與園中各處按景飼養”等語,快速推進故事線到收尾工作結束,卻并不失于泛泛,仍從事物本身的層面,細細分述。粗中有細,簡、細結合,牢牢把握住故事節奏。
再由賈政上本,奉硃批準奏:“次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恩準賈妃省親”開始,快速推進時間線,用極簡文字“賈府領了此恩旨,亦發晝夜不閑,年也不曾好生過的”快速一筆帶過。
然後,筆鋒一轉,“轉眼元宵在迩”,再次快速推進後,又從“正月初八日,就有太監出來先看方向,何處更衣,何處燕坐,何處受禮,何處開宴,何處退息”等,突然放慢節奏,細寫各項準備工作,一邊培養讀者情緒,一邊暗示接待規格。
另一種是控制節奏、培養情緒的技巧,蕭遙給這種技巧取名“急事緩寫法”。這技巧不需要特别定義,有點像前戲。愈是激烈的情緒,愈要先行強自抑制,避免一覽無餘,一瀉千裡。這種技巧其實在好幾回中都有體現,隻不過,在第十八回中特别明顯。這一回中,先寫“至十五日五鼓,自賈母等有爵者,按品服大妝”,開始在街口、府門外等待,結果正等得不耐煩,卻被告知,時間尚早。于是一群人暫且自便,等了半天太監再來時,急忙“各按方向站住”,偏偏又等了“半日靜悄悄的”。好容易來了“一對兒紅衣老太監”,結果又是半日才來一對兒。而後,節奏忽然加快,“少時,便來了十來對,方聞得隐隐細樂聲。” 由此,正劇大幕展開。
這種利用時空上的阻滞,來控制節奏和情緒的手法,曹師娴熟至極。之前在第十六回寶玉聽說秦鐘“不中用了”一節也同樣使用過。當時寶玉“心慌意亂,忙忙更衣出來,車猶未備,急的滿地亂轉。” 越是情急,越不能讓事情順順利利地進行,曹師在洞悉人性方面,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需要讀者細細體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