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張恒
對于中原農險來說,2019年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今年3月份,中原農險内蒙古分公司獲批開業,标志着中原農險正式開啟從區域性保險公司到全國性保險公司的轉型升級。
作為河南省唯一一家保險法人機構,成立4年以來,中原農險實現了保費收入三連增。從2015年的7540萬元起步,2018年實現保費收入16.57億元,高于行業平均增速。
全國來看,從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農業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增速僅為19.54%。在全國僅有的四家專業性農險公司、一家相互制農險公司中,中原農險保費以50%的增速遙遙領先。
此外,在保險理賠額度、核損方式等方面,中原農險也在嘗試突破農業生産形态和行業階段的限制,試點高額度保障和更加科學的核損方案。
多元化産品創新
在河南省農險市場,中原農險入局并不早,卻依靠豐富的産品和創新模式迅速在全省鋪開。
2015年,新生的中原農險僅承保種植險險種9個。目前,公司産品庫已擴展至364款,覆蓋90個品種或場景。其中,公司種植險承保險種增加至50個,承保面積占全省承保面積31.1%。
養殖業保險方面,中原農險在69個縣開辦特色種植養殖業保險,養殖險市場占有率提高到13.3%;承保果菜茶菌、特色養殖、林木花卉等特色品種達41個,承保面積745萬畝,賠付金額8006萬元,業務覆蓋全省14個地市、40個縣區。
在保險模式創新方面,中原農險在三門峽市盧氏縣開展特色作物互助保險試點,主要承保高溫天氣造成的香菇燒袋風險,參保農戶787戶,其中貧困戶占比達70%,提供風險保障2579萬元。
中原農險副總裁、新聞發言人李惠勇介紹,該模式由中原農險代為管理互助資金,實行封閉運營、獨立核算。發生災害時通過保費資金池、再保險、中原農險墊付等方式進行賠付;實現盈餘時以防災防損、無息借款等方式對農戶進行資金支持。
助力實體經濟發展方面,中原農險在财産保險領域累計提供保險保障金額達345.36億元,服務範圍覆蓋涉農和非涉農領域各類民營企業。比如,針對種養大戶、涉農龍頭企業等新農主體在生産或擴大再生産過程中遇到的"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研發農業貸款保證保險,通過與部分地方政府合作,使涉農貸款利率從10%左右降低為7%,提高了貸款的可獲得性。
保額提高探索
根據中國保監會公開的數據,2007-2016年,全國農業保險提供風險保障從1126億元增長到2.16萬億元,年均增速38.83%。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從51.8億元增長到417.12億元,增長了7倍。
但長久以來,中國農業保險"低保障、廣覆蓋"的缺憾尚未根本改變。中國農科院2017年發布的《中國農業保險保障水平研究報告》顯示,盡管過去十年中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成就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認我國農業保險在制度機制、監管服務、經營管理、産品創新等方面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李惠勇接受河南商報記者采訪時說,目前中國政策性保險大部分是物化成本,考慮到财政的承受能力、農業發展階段等,保障能力相對國際水平來看不算高。但是從各級财政拿出80%的補貼資金來看,這個力度已經很大了。
從國家層面來看,保監會近年進一步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開展"糧食直補轉保險的間接補貼"重大政策研究并拟定試點方案,配合财政部門,在13個糧食主産省選擇200個産糧大縣,試點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三大主糧作物的保險金額由保物化成本提升至覆蓋土地流轉成本。
李惠勇告訴河南商報記者,與國家規定的政策性保險相比,目前市場上一些農險設計新産品方面,主要是加上了人工等成本。很多農險領域的專家呼籲,國家的農險政策應該做出适當調整。中原農險近年來做了提高保額等方面的嘗試,也推出了氣象指數保險,産量保險等試點。
中原農險提供的數據顯示,2018年,公司在8個優質小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點縣承保409萬畝。2019年預計在永城市推出優質小麥收入保險,每畝保額達1100元,費率5%,每畝保費55元,主要承保産量損失和價格下跌損失,預計承保面積18萬畝。
破解核損弊端
今年2月份,為配合鄉村振興戰略,多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提出逐步擴大農業大災保險、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範圍。
農業保險在核算損失方面,與國際農險市場"産量核算"不同的是,中國農險的核損方式是"成本核算",這種核損方式的造成了賠付額度的不同。近年來,很多專家呼籲轉變農險核算方式,提高保障額度。
中原農險發展研究中心副處長謝銀旦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國家層面的核損方式叫物化成本,保額确定的依據是包括化肥、農藥等要素的平均物化成本。中原農險推出的"高保障"險種在此基礎上提高了保額。國家層面2016、2017年試點的農業大災保險,是在物化成本的基礎上增加了土地租賃成本,實際上類似中原農險所說的"高保障"。第二次保額提高是中央試點推廣的完全成本模型,包括所有生産成本,包括物化成本、租賃成本、人力成本等。此外,國家在一些地方推廣了收入成本核算,進一步提高保額。
"在核損方式方面,傳統模式是保險公司一家一戶地核算,這是農業保險核損的弊端之一。因為中國農業生産散戶較多,實際中很難做到每家每戶均核損到位。所以中原農險探索了區域産量保險,按照鄉鎮或行政村等區域标準進行核算,就是為了破解這種分散化農業經營帶來的弊端。比如河南省相近區域各個鄉鎮的生産條件相近,區域定損有可操作前提。"謝銀旦說。
謝銀旦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國際上比如美國的農險,因為信用體系等社會要素比較成熟,可以具體保障到整個農場的作物、銷售、整年收入等,現階段的國内農險尚不能做到這個層面。
(編輯 吉倩倩 呂瑞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