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元朝的崛起與衰亡原因

元朝的崛起與衰亡原因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30 13:41:35

元朝的崛起與衰亡原因?本文将從經濟和社會兩個方面,分析元朝滅亡的原因不同于其他論述,多從階級制度和民族壓迫入手,如果對元朝經濟沒興趣,不看也罷,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元朝的崛起與衰亡原因?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元朝的崛起與衰亡原因(從經濟角度分析)1

元朝的崛起與衰亡原因

本文将從經濟和社會兩個方面,分析元朝滅亡的原因。不同于其他論述,多從階級制度和民族壓迫入手,如果對元朝經濟沒興趣,不看也罷!


元朝是中國曆史上最擰巴的一個朝代了,蒙古人用一種非常奇葩的方式,将這個幅員遼闊遼闊的大帝國拼了起來,并磕磕絆絆的走了幾十年。

作為一個從遊牧部落急速膨脹而成的大帝國,元朝統治者始終沒有徹底完成從奴隸社會向封建化的轉型。導緻國家内部,既有奴隸制的殘餘(農業、手工業),又有當世界上最發達的國際工商貿易

在兩條道路間左右徘徊的蒙古人,既無力解決農耕百姓的權屬(“漢法”),也無力滿足工商業發展的規則,随着标志國家信用“紙鈔”的崩盤,元朝也就重新回到北方草原,繼續過起了遊牧的生活。

因此,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可以看成是蒙古族南下,進行的一次社會體制升級嘗試,但最終是以國家經濟奔潰的方式告終。

元朝政府内部,關于如何管理國家一直都存在路線之争,從忽必烈尚未建立大元開始,便有很多漢族大臣相伴左右,這些“漢法派”大臣主張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采取傳統封建王朝的賦稅方式,通過大量人口積累的方式來提升國家的總體财富。

但色目人大臣,希望國家以工商業稅收為主,主張增加稅收種類,細化稅收内容,來擴大國家财政的收入。

其實兩種稅收方式并沒有對錯之分,隻是主次的區别,或者說是如何确定國家經濟體系的發展方向。

平心而論,一個國家的征稅體系,從來都是以剝削一部分人,來補償另一部分人的方式運行的。

或者換一個角度來說,色目大臣和漢族大臣的主張,分别代表着“快錢”和“慢錢”。想快慢通吃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個問題估計也曾困擾過馬雲任正非

孛兒隻斤·窩闊台

但蒙古人被這個題目搞暈了,弄不清到底怎麼走才是王朝大道。

說起來,蒙古人在這方面确實不太靈,以前也從來沒有類似的經驗,以至于根本搞不清楚,如此巨大的一個國家,究竟會有多少财富。

窩闊台時期曾有過這樣一樁事,當時蒙古人想法很簡單,自己弄稅太複雜,也不會弄,幹脆包出去得了。中原巨商劉廷玉曾找上門來,答應以140萬兩銀币,把蒙古帝國中央政府的賦稅承包了。窩闊台一聽都動心了,這多好,簡單快捷、旱澇保收!他腦袋裡沒有錢的概念,可耶律楚材不傻,死活攔着不同意,把這件事攪黃了。可等到色目巨商奧都喇合蠻加碼到220萬兩時,窩闊台再也忍不住了,當即拍闆,就這麼辦了,馬上拿錢!

這就能看出,一方面蒙古人腦子裡,對于治理國家真沒什麼概念。另一方面要是能拿快錢,還是嘎巴溜脆的好!

既然選擇了拿快錢,那就應該重商稅、輕農稅,總要穩住一頭,但蒙古兄弟的選擇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忽必烈

從忽必烈的阿合馬時期開始,元朝增加收入的方式,就成了中原的農稅、西北的牧稅、東南的手工業商稅并重。随着時間的推移,元朝各稅種的科目越來越多,稅負負擔也越來越重。

另外,對于農戶來說,蒙古人的賜田制度,簡直就是噩夢。朝廷随時會将某一地域賜給蒙古人,而這塊土地上的農戶瞬間便會淪為奴隸。這導緻生活沒有安全感的,并不僅限于最底層的農民,一些小地主也生活在朝不保夕的恐懼之中。

因此,在1344年(元惠帝,至正四年)開始的農民起義中,大量的領袖并不是衣食無着的貧苦農戶,而是劉福通、陳友諒這樣的地主階層。

我們再來說元朝的商業。

大量元代史料都記載着,元朝的海外貿易,承接南宋的遺産後,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以至于,我們在研究中古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時,都稱之為“宋元貿易”。

當時,包括泉州、上海、澉浦、溫州、廣州、杭州、慶元、明州、台州、欽州等地的貿易港都成了吞吐量巨大的商港,尤其是刺桐城(泉州港)一躍而成世界第一大港。

馬可·波羅在書中曾這樣寫道:“假如有一隻載胡椒的船到亞曆山大港或到奉基督教諸國之别地者,比例起來,必有一百隻船到這刺桐(泉州)港。”

同樣,貿易的範圍也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元代《島夷志略》、《大德南海志》中涉及的海外貿易地點多達220個。其中包括,今菲律賓諸島、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半島、波斯灣沿岸、阿拉伯半島,以及東北非洲的港口,比南宋趙汝适《諸蕃志》所記載的國名和地名多了近三十八個。

而且,随着元代造船技術的進步,中國商品輸出到非洲已經不需要在阿拉伯卸貨轉口,而是跨海直達。

據記載元代商船,“挂十杖之杆,建八翼之橹,舵碇必良,索纖必精,載必異國絕産”,而馬可波羅書中則明确記載,元船水密艙技術已經廣泛使用,極大提高了船隻的抗沉能力。

東西方貿易商路的貫通,讓外國的香料、珠寶和食品在中國大行其道,除了大量珍珠、寶石成了蒙古人的珍玩,就連菠蘿蜜、椰子、石榴之類的水果也擺上蒙古人的餐桌。

而中國綢緞等紡織品、陶瓷(元青花)、金屬制品、紙紮、樂器、書籍,則成了西亞、非洲最頂級的奢侈品。

大量的貨物往來,帶來的另一個改變是,元朝發行的“紙鈔”在東南亞成了一種通行的貨币,頗有些“亞元”的意味。

《島夷志略》中記載,在交(越南北部)、羅斛(泰國南部)、烏荼(印度奧裡薩邦北部)等地,用交鈔與當地貨币折兌使用,并稱“甚便民”

雖然很多人不喜歡元朝,但必須得承認元朝海外貿易的發展,至少有兩點有賴于蒙古人。

首先,相比于農耕的漢族王朝總有種天下中心的思想,比較喜歡自給自足的經濟,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啥也沒有,自古以來就有貿易的訴求。

所以,在一段時間内對海外貿易持鼓勵态度(當然也是為了收稅)。1278年(至元十五年),忽必烈在剛剛奪下福建後,就诏谕“誠能來朝,朕将禮之;其往來互市,各從所欲。”(《元史》卷10)

另外,蒙古帝國雖然分崩了五個帝國,互相之間看着有點别扭,但至少都在蒙古人統治之下,對于貿易往來都沒什麼限制。

而商人在蒙古各個汗廷中都有比較高的社會地位,這也讓聯絡中亞、阿拉伯、北非、歐洲商路更加通暢。

與此相對應,漢族政權很多時候,并不是貿易的能力,而是沒有貿易的訴求。

平心而論,明朝鄭和之所以能下西洋有賴元朝甚多,如果沒有元朝培養的大量造船工匠、水員,以及海圖航志,單憑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便開始的“禁海民不得私出海”召令,鄭和就是想去,也不見得去得了。

但再好的勢頭也架不住蒙古人折騰,大概是海外貿易太賺錢了,很快就有蒙古勢力從中上下其手。

首先就是朝廷對巨賈大商常借故奪其财利,而後又以放貸的方式參與其中。最後幹脆在至元21年(1284年),廢除了“細物出口十抽一;粗物出口十五抽一”的稅制(這其實就是南宋的稅制)。

代以官商分利制,“官自具船、給本(即所謂官本船),選人入蕃貿易”,所獲赢利,官取其七,商得其三。(《元史》卷94)

但海洋貿易變數極多,朝廷實在難以控制,再加上官商之間的利益難以平衡,導緻元朝出現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封關禁海”

雖然卻有受到倭寇騷擾的原因(這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有了倭患),但連續四次封關禁海,顯然有内部利益無法平衡的因素,幹脆采取了殺雞取卵的解決方案。

但管理國家是個複雜的工作,不是砍腦袋這麼痛快。封關禁海讓原本是政府收入大頭的市舶司,逐漸成了雞肋,元朝本就冗員沉重、赤字累累的國家經濟更加捉襟見肘。

元朝統治者最終決定,用濫印紙币(紙鈔)的方式,來彌補财政赤字,這成了放倒元朝的,最後一記悶棍。

1260年,忽必烈推行紙鈔(中統交鈔、中統元寶鈔)時,元朝尚未建立。早期的紙鈔,以絲綢、銀為本位,以銀兩為單位,施行非常嚴格的銀本位控制,紙鈔币值非常堅挺。

取得江南後,南宋貨币廢止,元朝也以“宋會五十貫,準中統鈔一貫”的比價,将南宋政府發行的會子,用中統鈔如數收回,在整個中國境内統一了貨币。

雖然,紙鈔對元朝早期經濟恢複,起到了正面的作用。但中國曆史上,沒有一個朝代能夠嚴格執行紙币本位體系,導緻紙鈔濫發幾乎成了慣例,宋、元、明皆是如此。

随着元朝财政虧空缺口不斷擴大,金銀準備金被大量挪用,導緻紙鈔的價值不斷縮水。

1287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四年),新發行的至元寶鈔兌換舊币的彙率是一比五。這也就意味着不過短短20年,中統元寶鈔的購買力已經貶至原來的五分之一。

1309年(元武宗海山,至大二年),新頒行的至大銀鈔兌換至元寶鈔的比例又是一比五。這時,忽必烈最早頒行的紙鈔價值隻有原來的二十五分之一。

等到末代皇帝元順帝時期,宰相脫脫再次推動經濟改革,開閘放水狂印至正交鈔(元朝最後一種紙鈔),迅速導緻全國性的惡性通貨膨脹。

“行之未久,物價騰踴,價逾十倍”,“京師料鈔十錠(每錠50 貫),易鬥粟不可得”,紙鈔淪為廢紙一張,百姓拒絕使用,經濟倒退回以貨易貨的方式,“所在郡縣,皆以物貨相貿易,公私所積之鈔,遂俱不行”。(《元史·食貨志》)

元朝市井圖

也該元朝倒黴,老天也過來添亂。相比于明末連年旱災,元順帝執政時,年年發水。

公元1344(元順帝,至正四年)至1355(至正十五年)這11年裡,黃河竟泛濫了9次。

為了疏導河患,元朝征發15萬人修治黃河,由于國家沒有财力,赈災時隻能發放紙鈔,導緻民怨鼎沸。剩下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網上曾有人感慨,當時脫脫提兵鎮壓紅巾軍,勝績連連,不但擒殺芝麻李,還圍毆張士誠于高郵城下。但元順帝忌憚脫脫,罷其宰相位,革職流放雲南,導緻元朝再無複興之望。

其實,國家玩到了這個地步,就是十個脫脫也沒戲了。我從不相信,曆史會有偶然性,尤其是當它運行在王朝命運轉折點上的時候。

假如說,元順帝嘎巴一下噎死了,換一個新皇帝上來,無限信任脫脫。那他就一定有能力撲滅全部紅巾軍起義,扭轉元朝幾十年來形成的冗員雍餘,改變連年赤字的窘境嗎?

其實,他在元朝最後一次貨币改革中,已經給出了答案(“錢鈔并行”),事實證明不過如此。

說到一個王朝的崩盤,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專注于外敵、内鬥、民變、天災等方面,但一個曆經彌久的王朝,這幾件事時時都在發生,為何有時消弭于無形,而有時成了肘腋之患?

其實,都是經濟之手,在暗中操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