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諸子百家思想大争鳴

諸子百家思想大争鳴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4 09:41:51

諸子百家思想大争鳴?“諸子”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思想領域反映各階級、階層利益的思想家及其著作;“百家争鳴”則表示家數衆多,思想解放,異常活躍,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諸子百家思想大争鳴?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諸子百家思想大争鳴(何謂諸子百家何謂百家争鳴)1

諸子百家思想大争鳴

“諸子”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思想領域反映各階級、階層利益的思想家及其著作;“百家争鳴”則表示家數衆多,思想解放,異常活躍。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在中華民族曆史上掀起了第一次文化浪潮,知識分子獲得了從未有過的思想自由,湧現了以孔墨老莊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巨人,也産生了一大批皇皇巨著——堪稱群星燦爛,輝煌空前,被譽為中國文化的黃金時代。本文拟從背景、學派、巨人三個方面加以叙說。

一、劃時代的社會大變革

春秋戰國時代,我國奴隸社會逐步瓦解,封建社會逐步形成,曆史經曆着劃時代的變革——“禮崩樂壞”:周天子失去共主權威,各諸侯争相稱雄,滅國掠地,各自為戰,各自為政。據文獻史料記載,春秋300年間,“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史記·太史公自序》)戰國250餘年間,發生大小戰争200餘次,“争地以戰,殺人盈野;争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

社會大動蕩、大分化、大變革催生了“士階層”的崛起,不同階級的思想代表從各自的階級利益出發,探讨各自的治國良策,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不同的主張。這樣,就産生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諸子百家”。諸子百家開創私人講學,使學術由原來的政府壟斷逐漸下移民間,出現了一個思想解放、知識普及的時代。孔墨老莊更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學說,批評其他學派,由此學術界出現了“百家争鳴”的局面,中國文化迎來了一個輝煌時代。

二、諸子蜂起,學派林立

諸子百家是指春秋戰國時代各種學派的總稱。按《漢書·藝文志》著錄諸子百八十九家,舉其成數稱百家。其可觀者為十家:儒、墨、道、法、名、陰陽、縱橫、農、雜、小說家。他們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或其主張)為:

儒家:以“仁”為核心。主要代表人物:儒家創始人孔丘著《論語》,戰國時孟轲著《孟子》、荀況著《荀子》。

墨家:墨翟(dǐ)著《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道家:老聃(李耳)著《老子》(即《道德經》),莊周著《莊子》。老子和莊子合稱“老莊”,主張清靜無為,順應自然。

法家:韓非著《韓非子》,主張嚴刑峻法。

名家:惠施著《惠子》,公孫龍著《公孫龍子》,長于思辯、邏輯推理。

陰陽家:鄒衍著《鄒子》,談陰陽玄妙之術,高深莫測。

縱橫家:蘇秦和張儀,講攻伐之道,主張合縱連橫。

農家:許行,主張小農經濟。

雜家:呂不韋與其門客集體著作《呂氏春秋》。

小說家:專給帝王講述轶聞野史。

三、文化巨人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精深博大。先秦文化堪與希臘文化媲美,兩漢文化可同羅馬文化齊驅。西方把古希臘文化作為他們的文化淵源和驕傲。當古希臘出現了以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士多德為代表的燦爛文化時,我國也出現了以孔子、老子、墨子、孟子為代表的百家争鳴的繁榮局面——這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産生了巨人的時代。

儒學創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年輕時在困頓中崛起,學習“六藝”并掌握詩、書、禮、樂等高深學問,中年聚徒講學,開創私人辦學之風,成為中國第一個私學教師。繼後率弟子周遊列國14年,兜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改革方案,因嚴重脫離現實,無功而返,回到魯國。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籍,刊定《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經,成為中華元典——華夏文明的最早記錄,從而形成了世界上特有的東方文化形态,而孔子本人則成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創立的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柱,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其基本含義是“仁者愛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張把人當作人,建立一個自由、博愛的太平世界。《論語》是記孔子言行的書,是孔子從政、治學、育人的經驗總結。在《論語》中提到“仁”字凡109處,孔子幾乎将“仁”遍列于社會理想、行為規範、待人接物等一切方面,從而營造和維護一個向善的大同世界。孔子死後10年,古希臘的蘇格拉底誕生,他希望人類知道“道德是善的知識”——這正是東西方大哲的不期而遇!

而今,孔子和他的學識已然大步走向世界,諾貝爾獎得主呼籲:“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在聯合國大廳裡,赫然寫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格言。鑒于儒學對構建和諧世界具有重要意義,2005年全球首次聯合祭孔。截至2007年底,已在6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210所孔子學院,還有61個國家的200多個機構提出了開辦申請。

孔子不僅是中國的文化巨人,也是世界的文化巨人。

孔子之後,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名轲,戰國時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有《孟子》。他發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有“亞聖”之稱。又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洋溢着大丈夫的浩然正氣,成為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格言。

荀子名況,著有《荀子》。他對儒家的某些思想作了改造,把孔子的“禮”賦予“法”的内容,為新興地主階級服務。他批判了孔孟的天命論,提出了“人定勝天”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墨家創始人墨翟:魯國人,戰國初期大思想家,比孔子小70歲左右,墨家學派的創始人。青年時代曾受過良好的教育,當過工匠,其門徒多系社會底層的役夫、武士和手工業勞動者。墨家思想反映了小生産者的利益,具有強烈的平民色彩。墨子認為當時老百姓有“三患”,即《非樂》篇說的“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他在政治上的目标就是要解決這“三患”,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

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愛”和“非攻”,反對掠奪戰争。愛是墨子學說的根本出發點,主張“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愛》)因為墨子主愛、平等、和平和節約,得到勞動者的擁護,并由此展開了墨家對儒學的批評和争鳴。

孔子主張“仁”,墨子主張“義”,他說“義,利也”。要興天下之利。

孔子崇周禮,提倡周禮治社會;墨子猛烈抨擊儒家的禮治是毫無用處的奢侈品,效法夏禹不圖安逸,苦身勞心為天下謀利。

儒家崇尚久喪厚葬,墨家竭力反對。

儒家不重視自然科學,墨家研究自然科學,在天文、物理、數學等方面都有貢獻。

雖然墨家從一開始就是作為儒家的對立面而出現的,但在25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都以治國天下為己任,都有顯赫的名聲,并稱“儒墨顯學”,在當時的知識分子當中有“不入于儒,則入于墨”的說法。

著名學者匡亞明對墨子在中國及人類文化史的地位給予高度評價:

墨子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以鮮明的立場代表廣大窮苦人民利益的思想家,同時他又是一位重視自然科學,并親自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科學家。他在力學、光學、幾何學、工程學、邏輯學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發現和發明。有人說:一部《墨經》相當于一個希臘,這話是有根據的。墨子在科學技術上的許多成就都不亞于當時的希臘。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墨子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合稱“老莊之學”,是先秦諸子中與儒學并駕齊驅的一大流派。

老子姓李名耳,又稱老聃(dān),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主張“道”是世界的本源,即道生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把道說得玄妙,不可名狀。他還提出各種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雙方“相反相成”,會互相轉化:“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他還主張“無為”而治,希望社會倒退到“小國寡民”的狀态,反映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奴隸主階級的沒落思想。反映老子思想的著作是《老子》,又稱《道德經》。

莊子姓莊名周,出身沒落貴族,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我國思想史上一位傑出的“怪人”。他推崇老子學說,繼承和發展了老子“天道無為而任自然”的哲學觀點,主張順應自然,反對人為(即“無為”),提出“齊萬物、一死生”,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否定事物的質的差别,追求世界上不曾有的絕對自由的逍遙境界。莊子的思想何止是“相對主義”,有些話聽起來簡直就是“詭辯”。比如他說:“天下沒有比秋天毫毛的末端更大的東西,而泰山卻是小的;沒有比夭折的嬰兒更長壽的,而彭祖卻是短命的。”這樣的怪論在《莊子》這部書裡到處可見。莊子的思想也有積極的一面,他蔑視禮法權貴,不與統治者合作,在亂世中明哲保身,無情揭露那個“竊鈎者誅,竊國者侯”的不合理社會。反映莊子思想的著作是《莊子》。

老、莊都是曆盡人世滄桑的人,生活趨于貧困,難免“看破紅塵”。他們把社會的動蕩不安歸咎于新興地主階級的兼并征戰,對法家的變法革新持否定态度,對儒家的禮儀德政的說教更是不滿,且反其道而行之:

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

儒家主張“有為”,道家倡導“無為”。

儒家積極入世,強調個人對民族、國家的責任;道家消極出世,醉心于個人對社會的超脫。

儒家美學注重美和善的統一,把審美情趣和社會功利結合在一起;而道家美學卻追求自然無為、擺脫外物奴役的絕對自由,把審美情趣同超功利的人生态度聯系起來。

但是,儒道兩家也有相一緻的地方,它們都追求身心内外的和諧,注重理想人格風範的塑造,并且同樣具有複古主義的思想趨向。漢代以後兩家由對立走向互補,相反而又相成,逐漸合流。

道家學說在漢初、魏晉、唐初三個曆史時期曾取得思想統治地位。然而,縱觀2000年曆史,道家哲學基本上是作為儒家哲學的補充而存在于傳統思想文化之中。道家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不僅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心理,并且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整個審美意識。

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韓非:韓國人,戰國時代著名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著作《韓非子》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重要的社會政治學經典之一。他和李斯是荀子的學生。

法家思想是戰國時代社會變革的産物。它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要求強化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春秋時代齊國的管仲和鄭國的子産等,繼有戰國時代的李悝(kuī)、吳起、商鞅、申不害、李斯、韓非等代表人物——其中,韓非最為傑出,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以法、術、勢融為一體的極權主義的法制體系。

法——指國家法令。主張用“法治”代替“禮治”,實行嚴刑峻法。力主箍制輿論,結束百家争鳴、衆說紛纭的局面。

術——指權術手腕。主張君主駕馭臣民的權術要深藏不露,工于心計,制人有術,如對位高的大臣,韓非提出三種具體的控制辦法:“曰質(人質),曰鎮(控制),曰固(禁锢)”,甚至可以捏造罪名,投毒暗害,以剪除對手。

勢——是權勢。法家是權勢萬能論者,它要求統治者緊握殺戮、慶賞的權柄,隻有這樣,“術”方可施,“法”便能行。

由此可見,韓非法思想的核心是:加強君權,實行法制。

秦始皇對韓非的思想和著作十分贊賞,他曾感歎:“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曆代統治者都把法家的主張作為奪取政權、鞏固政權的手段,“陰法陽儒”,濟之以“道”——中國封建政治的大趨勢不外乎外儒、内法,而濟之以道,即以儒學飾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調劑政治——儒、法、道三家成為中國政治文化的主流。

民間有言:“國難出忠臣,家貧出孝子,憂患出思想,憤怒出詩人。”春秋戰國的大變革時代,造就了一大批文化巨人,古代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莊子、韓非子都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成就自己的思想和學術的,他們創造了諸子蜂起、百家争鳴的文化輝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