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政策」來了。
生育問題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
顯然,我們所處的是一個生育欲望較低的年代。
在微博上對于三孩政策态度的投票中,可以發現大概90%的人都選擇的是「完全不考慮」。
昨天,魚叔向大家推薦了一部關于領養孩子的英劇《嘗試》,也引起了衆多魚友反饋讨論。
總體來說,很多人的觀點是:
生孩子容易,養孩子困難。
對于後半句,魚叔是同意的。
但生孩子,真就是一件輕輕松松的事情嗎?
最近新上線一部國産紀錄片。
評分不低,可惜看過的寥寥無幾。
一上來,它就點出了無數女性都可能遇到的痛點——
「生不出孩子的女人就是下不了蛋的雞。」
然而,這部直擊當下熱議話題的國産片。
竟然在播放三集之後,停更了。
這内容到底有多犀利?
今天,魚叔不聊「育」。
來跟大家好好聊一聊,「生」的問題。
《奇妙的蛋生》
對于很多人來說。
生,并不是一件自由的事情。
在專治不孕不育的醫院,我們能看到許多為生育而愁苦的夫妻。
比如一對來自浙江的中年夫妻,餘哥和露露。
他們發自内心地渴望一個孩子到來。
卻不得不面臨一個難以逾越的問題——
年齡過大。
在生理學上,無論男女,都有一個相對适宜的生育階段。
對于男性,最好不超過35歲;
對于女性,則是30歲。
一旦超過這個阈值,生育的難度就會大大增加。
自然規律是不講情面的。
已然「超齡」的餘哥和露露,心有餘而力不足。
走投無路之下,唯有嘗試最後的辦法——
試管嬰兒。
這是一條異常艱辛的道路。
尤其是對露露而言。
從促卵,取卵,培養胚胎,再到移植體内……
露露将要經受各種劇痛折磨。
而且每個階段都需要漫長的等待,很有可能在最後一步功虧一篑。
但,她沒有一絲猶豫。
這份執念的背後,藏着一個無比心碎的往事。
原來,兩人曾有過一個8歲的獨生子,東東。
東東多才多藝,大方活潑,是兩人的心肝寶貝。
然而,卻在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中,受傷嚴重。
最終被宣布為,腦死亡。
溫馨的三口之家,一夜之間變成了「失獨家庭」。
餘哥和露露悲痛欲絕。
他們決定将東東完好無損的心髒,捐獻出去,給予有需要的人。
在他們看來,這能讓東東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活在這個世界上。
隻是,還不夠。
為人父母,盡管嘗試去消解喪子之痛,可哪能說過去就過的去呢?
面對空蕩蕩的房間,面對東東生前喜愛的小物件。
餘哥和露露睹物思人。
上一秒可能還有說有笑,下一秒就揮淚如雨。
他們想要做出改變,嘗試再次生育。
用他們的話說,要将東東「接回家」。
或許有人會說,這很不公。
好像新生兒隻是作為他人的延續而存在,一輩子都要活在亡者的陰影裡。
但看了他們的故事,魚叔卻表示能夠理解。
餘哥一家,讓我想起了電影《親愛的》中張譯飾演的韓總。
雖然他經曆的是孩子拐賣,但這種失去獨子的痛苦卻是相似的。
孩子丢了多久,他便找了多久。
不僅自己找,還成立互助會,幫助其他丢孩子的家庭一起找。
後來,妻子再次懷孕,他帶着妻子去辦生育證,卻被告知需要上一個孩子的死亡證明。
他憤怒,他氣急。
明明孩子隻是丢了,為什麼非要開死亡證明?
可最終,他也隻能妥協。
盡人事聽天命。
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縱使有千般不舍,萬般無奈,生活總得繼續。
餘哥和露露也好,韓總也罷。
生育,終歸給他們帶來了一個向前看的機會。
在這裡,生育展現出了它最本質的意義。
是新生,是希望。
單純,又美好。
但對另外些人來說。
生育的困難,不隻有生理因素,還有來自家庭的壓力。
來自安徽的欣欣,才26歲。
她和丈夫一直受到沒有孩子的問題困擾。
由于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她無法産生健康的卵子。
如果堅持要孩子,唯一的途徑是接受愛心捐卵。
然而,相對于精子,卵子的捐獻量非常稀少。
即使她早早預約,依然可能要等上3-5年。
或許你會說,她還年輕,還有時間等。
但欣欣卻已經帶着哭腔,表示她等不了了!
因為公公婆婆早已下了最後通牒:
一年之内再生不出來,就離婚。
來自農村的公婆把孩子看得比什麼都重。
尤其他們就隻有這麼一兒子,更是講究傳宗接代。
「沒孩子這婚肯定得離。」
對此,欣欣的丈夫竟表示贊同。
一字一句裡,顯示出的都是要迎合父母的态度,毫無自主之見。
「如果沒有父母,我倆不生孩子,一輩子不生都行。」
「現實不允許我這樣,那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世界。」
「過年不串親戚了嗎,人要互相理解。」
可全家人,卻沒有一個理解欣欣的。
她不能生育是因為先天的缺陷,并非自己所願。
有什麼過錯,要承受如此的壓力和指摘?
遭受如此壓力的女性,不止欣欣一個。
來自四川的文霞,同樣面臨不能生育的問題。
35歲的她,已經是第三次進行試管嬰兒的嘗試。
在鏡頭前,她表現得很拘謹。
這一路走來,她真的承受了很多。
一方面,是來自金錢上的巨大壓力。
對于并不富裕的文霞夫婦來說,每一次試管嬰兒都需要付出不小的代價。
另一方面,更是來自丈夫的執着相逼。
這壓得她喘不過氣,久而久之,形成了精神負擔。
以至于,文霞覺得自己的思想出了問題。
她自認為,「不生小孩就是對不起丈夫」。
「活得不理直氣壯,很悲哀」。
在丈夫面前,她話很少,顯得很卑微。
相比之下,丈夫則是理直氣壯,侃侃而談。
「孩子是橋梁,兩人幹架吵架啥的,都不會輕易說離婚。」
「沒有孩子離婚率很高的,中國現在離婚率已經很高了……」
又一個隻會嘴上說說的。
片中有一個蒙太奇鏡頭,極具諷刺——
一邊,文霞要忍受長長的引針進入身體取卵時的痛苦;
另一邊,丈夫在悠然自得中玩手機,毫不關心。
命運還是沒有眷顧文霞。
她又一次,流産了。
不久之後,她告訴導演,自己被丈夫和婆婆趕出了家門,回到了四川老家。
當導演回頭去找文霞丈夫時。
他則是一副嬉皮笑臉,不以為意的樣子。
轉而,又勃然大怒,肆意嘲諷。
「想生你也生不了,你有那個本事嗎?」
接着表示:
想要離婚,可以。
但文霞得還做試管嬰兒所花的60多萬。
所謂「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神情之可怖,吃相之難看,多年的夫妻情感竟如此不值一提。
實在是讓人想為文霞鳴不平。
在這裡,生育反映出了它殘酷的一面。
它被當做成了一種任務,一種負擔,一種籌碼。
它要求女性要像一隻母雞一樣,能下蛋,才夠格。
而無法生育的女性,則被人嫌棄,視為無用。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可悲的想法。
但更可悲的是,這種想法在今天的社會依舊普遍存在。
沒有人會否認,生育是個奇迹。
當見證一個鮮活的生命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每個人會為之欣喜,為之感動。
生好養好一個孩子,對于所有的父母,都是一番最美妙的經曆。
《人類之子》
然而,有人受限于生理,有人受困于意願。
我們的生育卻很容易被套上「不自由」的枷鎖。
再美妙的事情,若是并非出自于意願而為,那隻會變得沉重而痛苦。
著名的心理學家愛利克·埃裡克森,在其著作《生命周期完成式》中曾系統研究了生育對于人類的意義。
埃裡克森
他認為,人類在心理層面,确實會有主動尋求生育的欲望。
但這種欲望,不是憑空而來。
而是在一個人已經擁有親密感,克服了孤獨感之後才能健康發展出來的。
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當下的生存壓力過大。
工作辛苦,要應付各種花式内卷。
勞累之下,生活水平卻不能相應提高,房子始終還是買不起。
連自己躺個平都難以做到,哪還有心思去考慮生育?
這種情況下如果還去強求,世上隻會多出一對不快樂的父母。
而父母不快樂,又會如何讓一個孩子成長得快樂呢?
《朱諾》
人生最關鍵的,從來不是生育這一件事。
而是要自由地選擇自己的未來。
正如前文提到的文霞。
當她被趕回老家之後,反倒想通了。
剪短了頭發,整個人精神了很多。
她重新審視了自己的過去,得出結論:
「愛情是相互的,婚姻也是相互的。」
她選擇豁出去了,不想再愛得那麼卑微。
再比如片中還有一對夫妻——倩倩和小白。
兩人雖然也遭受着不育問題。
但他們年紀不算大,生活水平也足以支撐相應的治療。
并且,他們真心愛着對方,理解對方,相信對方。
所以他們願意不斷嘗試下去,就算沒有好的結果,也不後悔。
因為這是兩人共同的決定。
IVF意為體外受精技術,即俗稱的試管嬰兒
在生育問題上,隻有選擇,沒有對錯。
在最後,魚叔還想強調一點。
生育生育,先有「生」,後還得有「育」。
這是一個從始至終的完整過程,絕不是孩子呱呱墜地就萬事大吉了。
既然一對夫妻選擇了去做父母,就是與孩子結下了羁絆,就要承擔起為人父母的責任。
像電影《小偷家族》中那對年輕夫妻,生下孩子卻不把她當人對待,虐待、打罵、像垃圾一樣抛棄。
這是絕不能容忍的行為。
《小偷家族》
生育,也絕非隻是女性一方的責任與義務。
而是需要夫妻雙方共同做出不懈努力。
此外,還需要社會與政府的力量。
不斷完善相應的福利制度,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等等。
唯有此,才能使真正實現「幼有所生,幼有所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