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緻敬歌劇院的往事

緻敬歌劇院的往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6 04:31:06

“do是大豆像黃金,re 是花蕊在開放,mi 是白米堆滿倉,fa 是竹筏踏波浪,sol 像笑聲去遠方……”2022年8月14日,來自山東單縣徐寨鎮杜樓村的明德小學的孩子們,站上了北京中央歌劇院的舞台,他們穿着藍白色服裝,合唱改編後的《音樂之聲》,把來自山東田埂上的歌聲帶到了歌劇院現場。

時光倒流至5年前,27歲的音樂教師王欣欣初到明德小學時,見到的隻有孩子們對音樂的膽怯和拘謹。2017年,王欣欣嘗試在校内組建合唱團。挑選過程是對《歡樂頌》模唱,她唱一句,孩子們哼唱一句。有的孩子張嘴卻發不出聲音,有的孩子緊張得哭了起來。這才發現有些孩子什麼歌也不會唱,甚至沒有聽過《讓我們蕩起雙槳》這種經典兒歌。全校300多名學生,本着“隻要不嚴重跑調都能入團”的最低要求,最終,王欣欣隻挑選了不到30個孩子。

貧瘠的鄉村音樂教育不隻發生在杜樓村的明德小學。中國有6000多萬鄉村兒童,鄉村藝術教育資源卻極其匮乏。2017年11月,騰訊和北京荷風藝術基金會聯合發起了面向鄉村青少年藝術啟發及藝術教育普及的公益行動“騰訊荷風藝術行動”。這場藝術進入田野的實驗中,孩子們通過網絡學習藝術課程,與多元音樂相遇,在故土上觸摸着更廣闊的世界。

在一個個偏遠的村鎮小學,溫柔又開放的音樂教育在這裡展開:孩子們學習樂理知識,聽古典名曲,他們不僅唱歌,也在音樂中進行創造和表達。在他們的歌聲裡,有村莊的稻田和駝鈴,自己的生活,關于夢的想象。

雖然音樂不能被量化,但是音樂在鄉村留下的痕迹,是切實發生在孩子們身上的改變:勇敢,自信,對未來的遼闊想象。被音樂浸潤的童年,指向的是對美和愛更細微的體察。

有孩子這樣形容,“音樂好像一隻毛毛蟲,在我身上爬來爬去,吸引我的注意。”

緻敬歌劇院的往事(聽田埂上的歌聲)1

“田埂上的童年——騰訊荷風藝術行動音樂會”在中央歌劇院舉辦。受訪者供圖

難以觸摸的音樂

“舞台很大,上面有一架鋼琴,台下觀衆很多,我站在合唱團中間的位置,有一束光照亮我們。”2022年8月9日,在四川眉山市仁壽縣縣城外圍文林鎮的東方紅小學,12歲的辜珂渝害羞地笑笑,幻想着北京的舞台和未知的掌聲。

8月13日下午2點43分,經過将近5個小時在後台的等待,辜珂渝站在中央歌劇院的舞台上,左手手指揪貼着褲縫,眼神瞟向舞台右側的鋼琴,抿了抿嘴唇。橢圓形觀衆廳内暖黃色燈光螺旋灑瀉,如同被陽光照亮的鳥的羽翼。辜珂渝看着彩排中空蕩蕩的觀衆席,“共有5層。”他在心裡默數。鋼琴聲響起,頭頂的聚光燈照下的明黃色光圈在他腳下遊走,呼吸聲被放大。左側交響樂團小提琴柔和響亮,大提琴深沉厚重,伴随着音樂,他輕晃着身體,手指漸漸放松。他開始唱歌:“我們大聲唱,讓星空和夢一起發亮。”

在2022年騰訊荷風藝術行動音樂會的彩排現場,辜珂渝和來自北京、河北、山東、四川、黑龍江、雲南、西藏等70多所地方小學的1800多位鄉村孩子,通過線上和線下的方式,共同登上舞台。少年聲音清澈純淨,辜珂渝的背後是轉動的藍色星空,舞台上方,有一束光照亮了他。歌聲帶着他從四川仁壽縣文林鎮第一次抵達北京,跨越過1800多公裡的山川林木,辜珂渝說,“北京好大,人們都說普通話。”

緻敬歌劇院的往事(聽田埂上的歌聲)2

2022年8月13日,中央歌劇院,來自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的仁壽東方紅小學合唱團和北京大興蒲公英中學小學部的孩子們正在排練,第一排右一為辜珂渝。新京報記者 王嘉甯 攝

在沒有參加合唱團之前,對辜珂渝來說,出現在生活中的音樂稀缺,短暫,在三段時間以固定的形态出現。第一段音樂是上學路上學校附近路口理發店裡傳來的聲音,是不知名的英文歌曲,随着他走向學校的步伐浸微浸消。第二段音樂是上午課間操時跳操用的伴奏歌曲《加油!AMIGO》。第三段音樂是放學回家後,用奶奶的手機刷短視頻時聽到的配樂:通常隻有15秒,歌詞重複,曲調簡單。

辜珂渝的父母都在成都打工,在學校附近的出租屋裡,奶奶照料着他的生活。位于四川仁壽縣縣城外圍文林鎮的東方紅小學,學生們大多像辜珂渝一樣來自于周邊的鄉鎮。他們的父母是城市裡的外賣員、服務員、工廠裡的工人,畫出的城市化曲線從眉山本地一直外沿至成都,甚至是深圳,廣州。對這些多由祖輩看護的孩子們來說,“接觸音樂的機會很少,最多的就是短視頻裡的網絡歌曲。”東方紅小學的音樂老師唐洪林說。

2014年,從綿陽師範學院音樂表演藝術學院畢業後,唐洪林來到東方紅小學任教。上過幾堂課後,他發現大部分孩子沒有聽歌的途徑和習慣,對音樂的感知也相對薄弱。“孩子們接觸音樂的途徑多是通過大人的手機。聽到的歌曲多來自短視頻,即使不看短視頻,打開聽歌軟件,熱歌榜上也都是短視頻裡最火的這些歌。”唐洪林解釋。

在林芝工布江達縣的錯高鄉中心小學,相比于唐洪林,讓37歲音樂教師白瑪羅布憂心的還有當地民族歌曲傳承的消散。

2007年,白瑪羅布畢業于湖南民族職業學校的音樂專業。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昌都市的一所偏遠小學任教。彼時,鄉村學校師資力量短缺,音樂、美術等科目長期被忽視,在昌都的小學,他教授的科目是語文,也兼職學校的行政工作。2021年10月份,白瑪羅布被調到錯高鄉中心小學,得以重拾自己的專業。兼帶多科目的狀況仍在持續,教授音樂課的同時,他還是學校的體育老師、語文老師和德育室主任。

在教學中,白瑪羅布觀察到孩子們平時聽的都是時下流行的通俗歌曲,對于藏族民歌、民歌樂器、民族舞蹈等他們應該了解的知識多數從未耳聞,更談不上喜歡。他開始走訪當地人們,收集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産“響箭”比賽時人們會唱的歌曲,先自己學會,再收集資料,在課堂上教授給孩子們歌曲和背後的故事。

多年未從事音樂教育,白瑪羅布在音樂課堂上感到一種力不從心,“隻能教孩子們簡單的識譜方法,用鉛筆在桌子上敲節奏的方法教他們把握音樂趨勢和節奏。再深刻的我也教不了。”他苦笑着說。

唐洪林面臨了同樣的難題,他想到讓孩子們組建合唱團,但想法的落地卻并不容易。“最難的部分是我缺乏知識,不知道怎麼做。”唐洪林說。

緻敬歌劇院的往事(聽田埂上的歌聲)3

2022年8月13日,中央歌劇院,排練間隙,來自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的仁壽東方紅小學合唱團的一些孩子因想念未到現場的老師唐洪林哭泣起來。新京報記者 王嘉甯 攝

來自北京的音樂課堂走進村莊

唐老師的想法和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李剛的理念不謀而合,而後者也幫助解決了他的最大困境。“合唱團能最快實現面向人人的美育全覆蓋。比起鋼琴等器樂表演,組建合唱團所需要的資金較少。合唱隊員的樂器是嗓子,而且合唱隊的人數伸縮性大,适應性強,容易推廣。另外,經過挑選的合唱隊員大多能很快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能激發孩子們學習音樂的樂趣。”李剛說。

從2017年開始,騰訊荷風藝術行動開始探索鄉村藝術教育之路,以互聯網鍊接藝術院校、藝術機構藝術家資源。李剛就是跟随藝術行動深入鄉村、對鄉村音樂教師進行培訓的高校教師之一。

李剛記得第一次在雄安上線下課程培訓時,聽課的600多位鄉村老師中大概有五分之一的老師都是教語文、數學的非音樂專業老師。指導老師們隻能從基礎教起:指揮的站姿,揮姿,到起拍的速度、力度、幅度,再到對合唱隊員的聲音訓練,呼吸、咬字、歌唱的管道等。每次課後,都有很多老師添加李剛的聯系方式,提出自己的困惑,他再通過觀看老師發來的指揮視頻詳細給出解答。同時,李剛和他的研究生團隊還會以直播課的方式對鄉村老師進行音樂教學的培訓。

經過專業的學習之後,唐洪林才知道揮拍時手腕要相對穩定,手掌向前,如何分手指揮等知識,也第一次知道自己從前的指揮都是不正确的。對組建排練合唱團一頭霧水的唐洪林終于摸到了門路,對合唱是什麼,指揮是什麼,拍子的打法,手型,起拍呼吸,多聲部訓練也都有了深刻的認知。

除了針對鄉村教師的培訓,在學校裡,孩子們也有了練習唱歌的設備。2018年,騰訊荷風藝術行動聯合全民K歌為鄉村小學的孩子們打造了100所互聯網音樂教室。為了鼓勵孩子們放開嗓子,王欣欣會使用“互聯網音樂教室”項目兒歌練唱的功能,讓孩子們拿着話筒K歌表演。表演後,系統會有打分,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們的表現欲在互相比賽中大增,在合唱訓練中更加自信地放開歌喉。

緻敬歌劇院的往事(聽田埂上的歌聲)4

2022年8月13日,中央歌劇院,參加排練的孩子們在後台領取了為增加鄉村氛圍而發放的道具麥穗。新京報記者 王嘉甯 攝

潤物細無聲的改變

今年2月份,為籌備2022年第三屆“田埂上的童年——騰訊荷風藝術行動音樂會”,項目組來到山東、四川、雄安、雲南等地的鄉村,對孩子們進行采風。

音樂會總導演曹瑜記得來到山東單縣徐寨鎮明德小學挑選孩子們時,9歲的小男孩張樂天還沒開口唱歌,就緊張得哭了,抽噎到沒辦法唱歌。聽完所有孩子唱歌,面試快結束的時候,張樂天擦着眼淚又來到她面前,怯怯地說,“老師,我還是想試試。”在音樂老師王欣欣的陪伴鼓勵下,張樂天流着眼淚對曹瑜導演唱完了一首歌。

離開學校的時候,張樂天跟着曹瑜和同事們走了好久,甚至車子啟動後,他依然執着地追着離去的車子跑。“這個孩子對舞台的渴望是我們見過城市孩子裡沒有的。”

緻敬歌劇院的往事(聽田埂上的歌聲)5

“田埂上的童年”音樂會現場,山東省菏澤市單縣徐寨鎮明德小學的孩子們在表演《哆來咪》。受訪者供圖

在西藏林芝工布江達縣錯高鄉中心小學,最讓白瑪羅布印象深刻的是,幾個月的排練下來,幫助孩子們學習合唱的老師甚至學會了用藏語唱當地的民歌《美麗的貢布》。在項目組看來,這就是藝術行動的意義。“當時在雲南、西藏和四川的少數民族地區問孩子們當地的民歌時,有的孩子已經不太知道了。有當地音樂老師的堅持和挖掘,孩子們的傳唱,這些民歌會延續下去。”曹瑜說。

在音樂會曲目的選擇上,項目組會在排練的過程中給孩子們推薦除了流行音樂之外的曲目,比如古典音樂《閑聊波爾卡》,《愛的禮贊》,《維瓦爾第·春》,也讓孩子們聽一些音樂劇。學鋼琴、小提琴等樂器的城市孩子能接觸到的音樂門類就這樣在線上課程中從城市流向了鄉村。讓工作人員們感到詫異的是,作曲家沿着音符跳動傳達出的情感,正沒有隔閡地被鄉村孩子們的耳朵和心靈接收。

《溜冰圓舞曲》輕快,飽滿,帶着動感和頑皮,中關村三小雄安校區的四年級孩子趙洢萌聽着,為這首冰上圓舞曲寫下歌詞:“綠,豌豆苗。汪,狗子叫。你和我,田野裡,草地上。紅,荷花香。嘩,水兒漾,你和我,白洋澱,蘆葦蕩。”

《愛的禮贊》溫柔,靜谧,讓同是中關村三小雄安校區的孩子趙梓涵想到黑夜,星星,又想到黎明,露水。聽着隽永的音符,趙梓涵寫道,“愛是黎明敲響黑夜的門,愛是露珠親吻每個早晨。愛是天上的星星在微笑,愛是雨後彩虹轉瞬成空。一張張溫暖可愛的笑臉,愛離我們并不遙遠。”

這些輕盈、靈巧、又動人的描述,直接促成了《音樂陪你過暑假》經典古典音樂旋律串燒節目的創意。孩子們為經典的古典音樂旋律作詞,他們寫下的是自己聽歌時的感受,是音樂傳達出的無國界無階層的純淨。

孩子們的自信也慢慢累積起來,王欣欣說。王欣欣記得班上有個不太起眼的學生,學習成績比較一般,因為被選入了合唱團,他越來越敢于表現自己。每周五合唱團利用課間操的40分鐘排練時,同學們都會争搶着在大家面前表演新學的歌。孩子們也越來越有責任感,合唱團唱歌表演需要的道具,都由孩子們自己保管,去鎮上甚至去縣裡表演時,孩子們都會自己整理好合唱團需要帶的東西,不再需要王欣欣反複确認。

将近半年的籌備時間對項目組來說同樣是成長的過程。以往的演出中,節目編排,技術運用,音樂和舞美都是為了表演本身服務,人在其中變成了不能出錯,必須精細運轉的“螺絲釘”。但深入村莊的過程中,孩子們叽叽喳喳地圍着團隊成員,用家鄉話講述自己的生活,讓他們比以往更深刻地意識到,孩子們有自己的聲音,有自己的想法,是有表達和講述權利的個體。

騰訊團隊的項目組負責人對此感觸很深,“藝術行動今年邁入了第六個年頭,音樂會也是第三屆。這些年來,我們能感覺到很明顯的變化,無論是孩子們對藝術的感知能力,學習興趣,還是硬件和環境的支持,都在不斷提升,能夠感到孩子們正變得越來越自信。”

整個項目組對這次音樂會的定位,幾乎不約而同地達成了一緻,“不是說我們在城市裡搭建了舞台,幫助鄉村孩子們,而是他們是活潑潑的主角,唱着自己的歌,為我們帶來力量和感動”。

緻敬歌劇院的往事(聽田埂上的歌聲)6

2022年8月14日晚,中央歌劇院,1800位孩子通過騰訊會議“雲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受訪者供圖

大聲唱我們的歌

在徐寨鎮杜樓村明德小學采風過後,根據王欣欣和孩子們的經曆,導演組對經典音樂劇《音樂之聲》的片段《哆來咪》進行改編。歌曲中的多數歌詞,都是根據和孩子們的聊天再創造而成。張樂天的父親在縣城打工,母親在家照顧着哥哥、張樂天和幾畝莊稼地。不上課的時候,張樂天就跟着媽媽下地幹活。地裡種着玉米、香瓜和大蒜,春季幫媽媽打農藥,夏季摘瓜,秋天掰玉米,張樂天和地裡的農作物一起經曆節氣,一起長大。

這段經曆被改編進歌詞裡。因為說普通話不标準,導演組索性讓張樂天用山東話更自在地表演。“同學們,你們平時最喜歡什麼?”音樂劇裡的老師問,張樂天飾演的小男孩說,“種地!俺爹總帶着我去種地!”

“do是大豆像黃金,re 是花蕊在開放,mi 是白米堆滿倉,fa 是竹筏踏波浪,sol 像笑聲去遠方……”鄉村裡熟悉的景物和糧食變成了音樂劇裡的歌詞,演唱的也是王欣欣老師和自己的故事,張樂天覺得輕松,在田地裡的活潑和自在也漸漸流露在歌聲中。

同樣參與《哆來咪》表演的還有11歲的牛望舒。她說,這首歌中她最喜歡的一句台詞是,“這就是唱歌?”當歌聲帶着自己生活的印記流瀉,牛望舒說,她從未覺得唱歌如此簡單。

在四川仁壽東方紅小學,合唱團不僅要唱自己的校歌《新的希望》,還要唱《孤勇者》。對這首在小學現象級傳唱的歌曲,孩子們有自己的理解。唐洪林說,大多孩子都最喜歡“誰說站在光裡的才是英雄”這句歌詞,他繼續詢問下去,“那你覺得誰是英雄呢?”“我的父母是英雄!”,“快遞員是英雄!”孩子們五花八門地回答着。

孩子們的答案被導演組收集起來。在演唱《孤勇者》這首歌時,一個個小小的孩子站在舞台上,“我的媽媽是護士”,“我的爸爸是農民”,“我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爸爸媽媽很辛苦,但是他們說,他們的努力都是為了更好的明天”,“我們把這首歌送給和我們的父母一樣平凡卻勇敢的人們”,孩子們大聲講述着。他們的身後投影中是醫生、護士、警察、工人、農民、快遞員等等默默無聞的平凡形象在轉換。

緻敬歌劇院的往事(聽田埂上的歌聲)7

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的仁壽東方紅小學合唱團和北京大興蒲公英中學小學部的孩子們演唱《孤勇者》。受訪者供圖

除了唱自己的歌,“田埂上的童年”音樂會的“舞美設計師”也來自于參加表演的鄉村孩子們。演唱歌曲時,舞台背景多數來自孩子們的畫作。孩子們的畫色彩明麗,有彩色的山巒,原野和麥苗,也有烈火中的消防員,月色下的清潔工。孩子們把他們對家鄉的熱愛、對心中英雄的崇敬創作成畫,搬上了中央歌劇院的舞台。

通過網絡給孩子們上的音樂課堂,合唱團裡的歌聲,真的改變了孩子們的生活嗎?音樂教師唐洪林、王欣欣、白瑪羅布無法用某個關于“成功”或者“命運改變”的孩子的人生給出答案。但音樂在流淌,歌聲在流淌,孩子用自己的細微體察給了這個問題确定的答案。

西藏林芝錯高鄉小學12歲的孩子貢決次仁說,在合唱團唱歌時,他總感覺自己正在天上飄。工布江達縣裡坐落着巴松錯景區,因為父親在景區裡做保安,他常去景區玩。湖水碧藍清澈,像鑲嵌在高峽深谷中的一輪新月。他躺在湖心島上,四周圍繞的雪山和雲朵倒映在湖面上。他就在那個時刻裡唱歌,唱歌的時刻他在天上飄着。

緻敬歌劇院的往事(聽田埂上的歌聲)8

2022年8月13日,中央歌劇院,小演員們登台排練。舞台背景來自于參演的鄉村孩子們的畫作。新京報記者 王嘉甯 攝

牛望舒說,有些話她說不出口,音樂會幫助她表達情感。她最喜歡的一首歌是《天之大》。“媽媽,你的懷抱,我一生愛的襁褓,有你曬過的衣服味道。媽媽,月亮之下,有了你我才有家。”唱着這首歌,牛望舒說自己好像體會到什麼是母愛。

牛望舒和媽媽、奶奶、弟弟住在一起。媽媽在鎮上唯一的服裝廠裡上班,上班前還要去地裡幹活。為了讓上早自習的牛望舒吃上早飯,她每天5點起床,把做好的飯放在鍋裡溫熱,再去田裡幹活。6點40分,牛望舒在去學校前總能吃到溫熱的飯菜。

家裡的土地上種着西瓜、辣椒、玉米和棉花。今年六月,暴雨傾瀉,雨水積彙在地裡沖毀了西瓜地。媽媽在吃飯時總是聊起那些未成熟的西瓜,“今年雨下得一地西瓜都沒有了”,她記得媽媽這麼說着,語氣平淡。11歲的女孩已經能懂得其中的心碎,她想起暴雨前媽媽曾摘下一個不成熟的西瓜給她吃,是夏天送來的第一份禮物。現在回憶起那顆果實的味道,她說,吃着苦苦的。

新京報記者 楊柳 編輯 陳曉舒 校對 賈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