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馬原期末重點考試試題及答案

馬原期末重點考試試題及答案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7 00:45:52

馬原期末重點考試試題及答案?《馬原》複習資料1.馬克思主義的含義、理論來源、經典著作、鮮明特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含義(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馬原期末重點考試試題及答案?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馬原期末重點考試試題及答案(馬原期末複習資料考點)1

馬原期末重點考試試題及答案

《馬原》複習資料

1.馬克思主義的含義、理論來源、經典著作、鮮明特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含義(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

答:含義: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為他們的後繼承者所發展的,以反對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産主義為目标的科學理論體系,是關于無産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

理論來源: 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兩國的空想社會主義。

經典著作:兩人《神聖家族》 《德意志意識形态》 《共産黨宣言》 《新萊茵報》

馬《資本論》 《法蘭西内戰》 《哥達綱領批判》

恩《反杜林論》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整理出版《資本論》二三卷

鮮明特征:

(1)科學性,它是對客觀世界特别是人類社會本質和規律的正确反應。(表現在堅持世界的物質性和真理的客觀性)

(2)革命性, 它是無産階級和廣大人民群衆推翻舊世界,建設新世界的理論,按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鮮明的無産階級政治立場(表現在堅持唯物辯證法)。

(3)實踐性,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革命性是統一的,以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踐為基礎,緻力于實現無産階級和廣大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含義

(1)基本立場:是馬克思主義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根本立足點和出發點

(2)基本觀點:是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認識,是對人類思想成果和社會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上的指導我們正确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派别的劃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義VS唯心主義;可知論VS不可知論;唯物史觀VS唯心史觀;辯證法VS形而上學)

答:哲學的基本問題:存在和思維、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問題

哲學派别的劃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

派别

劃分标準

基本思想

代表人物

唯物主義

存在和思維究竟誰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質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問題

存在決定思維

唯心主義

思維決定存在

可知論

我們關于我們周圍世界的思想對這個世界本身的關系是怎樣的?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我們能不能在我們關于現實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現實?

認為思維和存在有同一性,人的意識能夠認識客觀世界及其規律

不可知論

認為思維和存在沒有同一性,人的意識不能或不能徹底認識客觀世界及其規律

古希臘懷疑論者 皮浪,

唯物史觀

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關系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唯心史觀

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辯證法

是否承認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

形而上學

3、物質觀(物質的含義、意識的含義;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統一)、運動觀(運動的含義、運動與靜止、運動與物質的關系)、時空觀(時間的含義及其特點、空間的含義及其特點、時空與物質運動的關系)

答:(一)物質觀

物質的含義:物質就是不依賴于人類意識而存在并能為人類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

意識的含義: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

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一) 物質覺得意識。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表現在意識的起源、本質和作用上。

(二) 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1.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2.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

3.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

4.意識具有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三) 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統一

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統一:

首先,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确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

其次,隻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正确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

要正确發揮主觀能動性,應注意:一,從實際出發,努力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二,實踐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途徑。三,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還依賴于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

(二)運動觀

運動的含義:運動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範疇

運動與靜止:物質世界的運動是絕對的,而物質在運動的過程中又有某種相對的靜止。相對靜止是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的穩定狀态,包括空間的相對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質暫時未變這樣兩種運動的特殊狀态。

運動的絕對性體現了物質運動的變動性、無條件性,靜止的相對性體現了物質運動的穩定性,有條件性。

運動和靜止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包含,“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無條件的絕對運動和有條件的相對靜止構成對立統一關系

運動與物質的關系: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着的物質,離開物質的運動和離開運動的物質都是不可想象的。

(三)時空觀

時間的含義:是指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順序性

特點:一維性,即一去不複返

空間的含義:是指物質運動的廣延性、伸張性

特點:三維性

時空與物質運動的關系:

物質運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的,沒有離開物質運動的“純粹”時間和空間,也沒有離開時間和空間的物質運動。

4、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

(一)意識統一于物質。

(二)人類社會也統一于物質。1.人類社會依賴于自然界,是整個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2.人類謀取物資生活資料的實踐活動雖然有意識作指導,但仍然是以物質力量改造物質力量的活動,仍然是物質活動。3.物質資料的生産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集中體現着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5、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聯系與發展的觀點(聯系的含義、特點;發展的含義、實質等)

聯系的含義:作為一個普遍的哲學範疇,聯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

聯系的特點:客觀性、普遍性、多樣性、條件性

發展的含義:變化的基本趨勢是發展,發展是前進的上升的運動

發展的實質:新事物的産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曆史前進方向,具有遠大前途的東西

舊事物是指喪失曆史必然性、日趨滅亡的東西

6、唯物辯證法的五對範疇(原因與結果、現象與本質、内容與形式、必然性與偶然性、現實性與可能性)

原因與結果:這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的一對範疇。

原因是引起某種現象的現象,結果是被某種現象引起的現象。

因果關系就是包括時間先後順序在内的一種現象必然引起另一種現象的普遍聯系

現象與本質:這是揭示事物外在聯系和内在聯系的一對範疇。

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和構成要素的内在聯系。

本質是現象的根據,現象是本質的表現

内容與形式:這是從構成要素和表現方式兩個方面反映事物的一對範疇。

内容是指構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總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諸要素統一起來的結構或表現内容的方式

必然性與偶然性:這是揭示事物發生、發展和滅亡的不同趨勢的一對範疇。

必然性是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合乎規律的确定不移的趨勢,

偶然性是聯系和發展過程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的趨勢。

現實性與可能性:這是反映事物過去、現在和将來關系的一對範疇。

現實性包括内在根據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現實事物中、預示着事物發展前途的種種趨勢。

7、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對立統一規律(矛盾的同一性與鬥争性的辯證關系;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質量互變規律(質、量、度等範疇的含義;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否定之否定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一、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矛盾是反應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範疇。

矛盾的同一性和鬥争性是相互聯結,相輔相成的,沒有鬥争性就沒有同一性,沒有同一性也沒有鬥争性,鬥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②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任何現實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共性寓于個性之中,沒有離開個性的共性,也沒有離開共性的個性。

二、質量互變規律:

① 事物的聯系和發展都采取兩邊和質變兩種狀态和形式。

是一事物區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規定,是事物的規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數量關系表示的規定性。

是保持事物質的穩定性的數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範圍。

度的兩端叫關節點或臨界點,超出度的範圍,此物就轉化為他物。

“度”啟示我們,在認識和處理問題時要掌握适度的原則。

辯證關系:(1)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2)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3)量變和質變是相互滲透的。

三、否定之否定規律:

辯證否定觀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運動的結果

(2)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是新事物向舊事物的轉變,是舊質到新質的飛躍

(3)否定是新舊事物聯系的環節

(4)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即新事物對舊事物既批判又繼承,既克服其消極因素又保留其積極因素。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按照否定之否定規律辦事,要求我們對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學分析的态度,反對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學否定觀。

8、如何理解“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不斷增強思維能力”P53(五大思維)

一、思維能力包括:戰略思維能力、曆史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底線思維能力

二、戰略思維能力,就是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的能力。(樹立大局意識,放眼未來。善于觀大勢,把握工作主權。開闊視野,緊跟時代步伐。)

三、曆史思維能力就是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善于運用曆史眼光認識發展規律、把握前進方向、知道現實工作的能力。(善于運用曆史智慧推進**的思想觀點。加強對中國曆史,世界曆史的學習,總結曆史經驗,把握認清規律,更好的走向未來。)

四、辯證思維能力就是承認矛盾,分析賣盾、解決矛盾,善于抓住關鍵,找準重點,洞察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堅持“兩點論”,一分為二的看問題。要勇于進取,穩紮穩打。發展的眼光,全面,普遍聯系)

五、創新思維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過時的陳規,善于因時制宜、知難而進、開拓創新的能力。(勇于創新,不因循守舊,滿足現狀。有探索真知、求真務實的态度。百折不撓、勇往直前,不斷積累經驗。)

六、底線思維能力就是客觀地設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點,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種積極的思維能力.(基點放在出現較大的鋒線上,做好對策,争取最好結果。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

9、實踐觀(實踐的含義、特點、類型、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性作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

一、實踐的本質含義: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質活動。

二、實踐的基本特征

  第一,實踐是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

  第二,實踐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體現了自覺能動性。

第三,實踐是社會的、曆史的活動,具有社會曆史性。

三、實踐的類型

(1)物質生産實踐(最基本的):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決定着社會的基本

性質和面貌。

(2)社會政治實踐:是改造社會關系的實踐活動,形成了複雜的社會政治關

(3)科學文化實踐:是創造精神文化産品的實踐活動。

四、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

(1)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2)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3)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5)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标準。

10、辯證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對認識本質的不同回答;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辯證關系、非理性因素;認識運動的基本規律

Ⅰ.辯證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對認識本質的不同回答:

② 辯證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都堅持反映論,但是兩者之間又有着本質的區别

② 舊唯物主義認識論以感性直觀為基礎,把人的認識看成是消極地、被動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對象,不能把認識看作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認為認識是一次性完成的。這種直觀的,消極被動的反映論是不科學的

③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繼承了舊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合理前提,同時又克服了它的嚴重缺陷。它把實踐的觀點引入認識論,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把認識看成是一個由不知到知、由淺入深的充滿矛盾的能動的認識過程,是能動的反映論。

Ⅱ.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辯證關系、非理性因素:

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人在實踐中通過感官對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體的反映。它包括感覺、知覺、表象三種形式。它的突出特點是直接現實性。它隻是對事物表面現象的反映,沒有反映事物的本質,因而具體局限性。

理性認識:人們通過抽象思維得到的對事物本質、内在聯系和規律性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其特點是間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1)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

(2)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和深化為理性認識。

(3)感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相互滲透、相互包含。

④ 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需要具備的條件

(1)勇于實踐、深入調查,獲取豐富的感性材料,這是基礎。

(2)必須經過理性思考,将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加工,才能将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認識主體的情感和意志。也包括不自覺、非邏輯等特點的認識形式(如:聯想、想象、猜測、直覺、頓悟、靈感等)

(1)人的認識過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

(2)非理性因素對于人的認識能力和人是活動具有激活,驅動和控制作用我們應當在理性認識的指導下,充分發揮非理性因素的積極作用)

Ⅲ.認識運動的基本規律:

(1)認識運動的辯證過程,是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即在實踐基礎上由感性認識能動的飛躍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2)認識過程的第二個階段是從認識到實踐,即由“精神到物質的階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階段”。

(3)認識運動是不斷反複和無限發展的,是一個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11、真理的含義及其屬性;價值評價的含義

1、真理的定義

真理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确認識。

2、真理的屬性

(1)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具有客觀性,凡真理都是客觀真理。真理的客觀性或客觀真理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世界;二是指檢驗真理的标準是客觀的。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是實踐,而實踐是物質性的活動。

(2)真理的絕對性

真理的絕對性或者絕對真理是指真理的内容具有正确性,真理的發展具有無限性。其具體含義有:其一,就真理的内容而言,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觀對象相符合的客觀内容,都同謬誤有原則的界限。因此,承認了客觀真理就是承認了絕對真理。其二,就真理的發展而言,其前景是無限的。由于人類依其認識本性來說,能夠正确認識無限發展着的物質世界。所以,承認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認了絕對真理。其三,就真理發展的最終結果而言,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為絕對真理。所以,承認認識發展的無限性,就必然承認絕對真理。

(3)真理的相對性

真理的相對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有條件性,是指人們在一定條件下對世界的正确把握具有近似性。其含義有三層:其一,從認識的廣度上看,任何真理隻能是對無限的物質世界的某一階段、某一方面、某一領域的認識。其二,從認識的深度上看,任何真理對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一定層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其三,從認識的進程看,任何真理隻是對事物的一定發展階段的正确認識。

價值評價的定義: 價值評價即對主體和客體的價值關系進行評判,是一種關于價值現象的評價性的認識活動。

1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含義及其辯證關系(社會存在的含義,社會存在的要素及其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社會意識的含義及分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表現)

1、社會存在的含義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是社會實踐和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

2、社會存在的要素:物質生産方式、自然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

Ⅰ. 生産方式是社會曆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其一,物質生産活動及生産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其他一切活動的首要前提。

其二,物質生産活動及生産方式決定着社會的結構、性質和面貌,制約着人們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會生活。

其三,物質生産活動及生産方式的變化發展決定整個社會曆史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形态從低級向高級的更替和發展。

Ⅱ. 自然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和永恒的條件。是人們生活和生産的自然基礎。自然地理環境提供了社會生活和生産資料的來源。

Ⅲ.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對社會發展起着制約和影響的作用。人是從事物質生産活動和其他一切社會活動的主體,是一切社會關系的承擔者。

3、社會意識的含義: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2)構成

社會意識具有複雜的結構,可以按照不同的标準進行劃分。

根據社會意識的主體,可以分為個體意識群體意識;

根據其發展水平,可以分為低級的自發的社會心理高級的社會意識形式;其中社會意識形式可以進一步分為作為上層建築的意識形式和非上層建築的意識形式;作為上層建築的社會意識形式又稱為社會意識形态、觀念上層建築,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在階級社會中,社會意識形态本質上是占統治階級的思想文化,反映經濟基礎,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非上層建築的意識形式包括語言學、邏輯學以及自然科學等。它不具有階級性。

4、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1)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表現在:

  其一,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内容的客觀來源,社會意識是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及其條件的主觀反映。這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依賴性。

  其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

  其三,随着社會存在的發展,社會意識也相應地或遲或早地發生變化和發展。

(2)社會意識有其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其具體表現有:

其一,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它與社會存在之間存在發展的不平衡性、不同步性。

其二,社會意識内部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各自具有的曆史繼承性。

其三,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先進的社會意識,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可以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而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着阻礙的作用。

  (3)社會意識起作用的形式

  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是通過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實現的。思想本身并不能實現什麼,要實現思想就要訴諸實踐。而社會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衆。因此,一種社會意識發揮作用的程度及範圍大小、時間久暫,同它實際掌握群衆的深度和廣度密切聯系在一起。

13、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的含義及其辯證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含義及其辯證關系

1、生産力的含義:是人類在生産事件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适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

生産關系的含義:生産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産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

2、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的關系

  生産力和生産關系是社會生産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在社會生産中,生産力是生産的物質内容,生産關系是生産的社會形式,二者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産方式。

Ⅰ. 生産力決定生産關系:(1)生産力狀況決定生産關系的性質。

   (2)生産力的發展決定生産關系的變化。

Ⅱ. 生産關系對生産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其主要表現為:當生産關系适合生産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對生産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産關系不适合生産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就會阻礙生産力的發展。

3、經濟基礎的含義: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産力所決定的生産關系的總和。其實質是社會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質社會關系。其表現形式是經濟體制,即社會基本經濟制度所采取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

上層建築的含義:上層建築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态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

4、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 辯證統一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具體表現有:

  第一,經濟基礎的需要決定了上層建築的産生;

  第二,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

  第三,經濟基礎的變更必然引起上層建築的變革,并決定着其變革的方向。

  (2)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這種反作用集中表現在,上層建築保護和促進自己的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同時反對和排除與自己性質不一緻的生産關系。

14、社會基本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人類社會發展動力學說

Ⅰ.社會基本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含義:社會基本矛盾就是指貫穿社會發展始終,規定社會發展過程的基本性質和基本趨勢,并對社會曆史發展起根本推動作用的矛盾。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

作用:(1)生産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産力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不能任意選擇的物質力量和曆史活動的前提。

(2)生産力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尺度。人類社會是在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的矛盾運動中前進的。

(3)社會基本矛盾特别是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矛盾,決定着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4)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也會影響和制約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矛盾。

(5)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并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态的變化和發展。

Ⅱ.人類社會發展動力學

答:(1)階級鬥争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表現,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離開了階級鬥争,就無法理解階級社會發展。“沒有對抗就沒有進步。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規律。”

(2)社會革命是階級鬥争發展到一定階級的産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15、商品經濟的含義、産生條件、特點

含義:是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生産的經濟形式,它是一定社會曆史條件産物。

産生條件:(1)存在社會分工(2)生産資料和勞動産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

特點

(1)商品經濟本質上是交換經濟,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産要素和消費資料的全部或大部分都要通過市場交換來獲得,商品生産者以追求價值為目的,并通過市場交換來實現。

(2)商品經濟是開放型經濟,商品經濟以社會分工為基礎,強調生産過程中的分工與協作,人與人之間,商品生産者之間以及生産單位之間的經濟聯系随着商品經濟的發展而日益緊密,範圍也日益擴大。

(3)商品經濟是開拓進取型經濟。

(4)商品經濟以擴大再生産為特征。商品生産者為獲得更多的價值實現和在競争中處于有利地位,必然不斷增加投入,改進技術和改善經營管理,從而使生産規模不斷擴大。

16、商品的含義、商品二因素及其辯證關系、商品的價值量

含義:是用來交換,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産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種因素或者兩種屬性,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

商品的二因素及其辯證關系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價值價值

關于使用價值:(1)使用價值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關系,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一切勞動産品所共有的屬性,使用價值由商品本身的自然屬性決定,離開了商品它就不複存在。(2)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關于價值:(1)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别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類腦力和體力的耗費。

(2)價值是商品所特有地位社會屬性。

(3)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2.辯證關系

(1)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2)其對立表現在: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獲得商品的價值,就必須放棄商品的使用價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價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價值。

(3)其統一性表現在:作為商品,必須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寓于使用價值之中。一種物品盡管具有使用價值,但如果不是勞動産品,也沒有價值。

3.商品的價值量

(1)首先,價值量是由勞動者生産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而勞動量則是按照勞動時間來計量。決定商品價值量的不是生産商品的個别勞動時間,而隻能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生産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随着勞動生産力的變化而變化。

(2)商品價值量與生産商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生産力成反比。

(3)商品的價值量同簡單勞動與複雜勞動有密切餓關系。簡單勞動書指不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的一般勞動者能從事的勞動。複雜勞動是指需要經過專門的訓練和培養,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技術專長的勞動者所從事的勞動。

17、勞動二重性

生産商品的勞動可以區分為具體勞動抽象勞動

具體勞動是指生産一定使用價值的具體形式的勞動;

抽象勞動是指撇開一切具有形式的、無差别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的體力和腦力消耗。

具體勞動形成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實體。

勞動的二重性決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對立統一的:

一方面,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統一的,是商品生産者的同一勞動過程的不可分割的兩方面;

另一方面,具體勞動所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勞動的自然屬性,抽象勞動所反映的是商品生産者的社會關系,是勞動的社會屬性。

18、價值規律的内容、表現形式、作用

價值規律的基本内容: ①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産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②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商品的價格圍繞商品的價值上下波動。價值規律的作用: ①自發地調節生産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産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 ②自發地刺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 ③自發地調節社會收入的分配。

19、勞動力商品的特點

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源泉

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本條件:

第一、勞動者是自由人,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做自己的商品來支配;

第二、勞動者自由的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需的物質條件。

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生産、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價值決定的。

它包括三個部分:

① 是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再生産他的勞動力。

② 是勞動者家屬的生存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延續勞動力的供給。

③ 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用以培訓适合資本主義再生産所需要的勞動力。

20、資本主義生産的直接目的;絕對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

資本主義生産的直接目的是獲取更多剩餘價值。

資本主義生産是以雇傭勞動為基礎,以獲取剩餘價值為目的的生産。

其生産過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産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又是生産剩餘價值的價值增殖過程。

絕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延長工作日的長度和提高勞動強度而生産的剩餘價值。

相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所生産的剩餘價值

21、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産的途徑

途徑:第一,第Ⅰ部類原有可變資本加上追加的可變資本,再加上本部類資本家用于個人消費的剩餘價值之和,必須等于第Ⅱ部類的不變資本加上追加的不變資本,即

Ⅰ(v △v m/x)=Ⅱ(c △c)

第二,第Ⅰ部類全部産品的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原有的不變資本加上追加的不變資本,即

Ⅰ(c v m)=Ⅰ(c △c) Ⅱ(c △c)

第三,第Ⅱ部類全部産品的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原有的可變資本加上追加的可變資本,再加上資本家用于個人消費的剩餘價值之和,即

Ⅱ(c v m)=Ⅰ(v △v m/x) Ⅱ(v △v m/x)

22、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

基本矛盾:生産社會化和生産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相對過剩的危機,即生産和銷售矛盾造成的相對過剩。

23、資本主義選舉制度

是資産階級制定某種原則和程序,通過競選産生議會和國家元首的一種政治機制。在資本主義國家中,選舉已經成為國家政治制度運行中對社會發展和穩定産生舉足輕重影響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政治機制。

24、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

  第一,在生産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組織生産,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是社會主義生産的根本目的。

  第二,對社會生産進行有計劃的指導和調節,實行等量勞動領取等量産品的按勞分配原則。

  第三,合乎自然規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第四,無産階級革命是無産階級進行鬥争的最高形式,必須以建立無産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

  第五,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無産階級政黨的領導。

  第六,通過無産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高度發展,最終實現向消滅階級、消滅剝削,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共産主義的過渡。

  一方面,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另一方面,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在實踐中不能僵化地教條地對待它。

25、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國社會主義革命理論

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

第一、生産力發展狀态的約束。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落後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有的甚至落後很遠,社會主義制度下必須把大力發展生産力作為根本任務,努力完成生産社會化、商品化、現代化的艱巨任務。

第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發展狀況的制約。發展公有經濟,改造小農經濟,建立、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就成為無産階級政權的一項十分巨大的任務。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受到這些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條件的嚴重制約,在這一過程中,還要進一步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别,改變幾千年形成的傳統觀念,建設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實現真正的社會公正的平等。

第三,國際環境的嚴峻挑戰。如果說在社會主義國家成立之初,國際資本主義對資本主義的進攻主要是武力方式,那麼在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後,進攻方式則往往轉變為一和平演變為主。一是通過軍事、政治壓力盒有限的經濟、科技的合作和援助,迫使社會主義國家屈從其經濟政治。二是通過文化滲透,在社會主義國家内部制造經濟、政治、思想等種種混亂,阻撓和破壞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

第四,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和對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的探索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需要一個長期的艱苦的

26、實現共産主義是一個長期的曆史過程(辨析題)p286

(1)理論上,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社會形态發展與更替的規律是一般的曆史規律,是隻有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才能體現出來的規律。

(2)每一個社會形态的産生發展,都會經曆一個很長的曆史時期,而舊的社會形态走向沒落并為新的社會形态所代替也是一個長期的曆史過程。

(3)從資本主義到共産主義的轉變是一種根本的轉變,它不是具體制度的更新,而是整個社會的根本改造,因而必然是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

27、共産主義的基本特征p275

(1)物質财富極大豐富,消費資料按需分配。

(2)社會關系高度和諧,人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

(3)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