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4年的今天,元世祖孛兒隻斤·忽必烈在元大都(今北京)逝世。
忽必烈像/國家博物館
想必大家對忽必烈并不算陌生,他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是元朝第一位皇帝。他于1260年繼承汗位,1271年改國号為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全國。在他飽經世故的一生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他遷都燕京,建造都元大都了。
元大都開始興建于公元1267年(至元四年),格局宏大,規劃整齊,是當時世界著名的大城市之一。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關系示意圖/《元大都的勘察和發現》
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就曾說過元大都“戶口繁盛”,稱贊此城“居民之衆”“百物之輸入”“世界諸城無能與比”。我國的史籍也記載,“京畿居民繁盛”“京師乃天下之都會,人物繁辏”,可見元大都人口衆多,是無可争辯的事實。人口這麼密集,那這座城到底有多大呢?在《元大都的勘察和發現》一文中曾記載,“全城平面呈南北略長的長方形,經實測,周圍共約兩萬八千六百米”。直到今天地面上還能看到城牆的遺迹,也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元大都遺址公園”。
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一角/楊逸塵
人口密集的大都會需要良好的城市建設作為支撐,城市建設的頭等大事就是給排水問題。從天然的條件看,元大都城内的水源是比較缺乏的,當時供用水的水道有兩條,一條是由高梁河、積水潭、通惠河構成的漕運系統;另一條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構成的宮苑用水系統。這兩條水道保障了元大都居民的用水便利。
現位于故宮博物院内金水河上的斷虹橋/楊逸塵
有了給水,當然也要考慮排水。《元大都的勘察和發現》中,還提到“南北主幹大街兩旁的排水渠也在今西四的地下發現。它是用石條砌築的明渠,渠寬1米,深1.65米,在通過平則門内大街(即今阜内大街)時頂部覆蓋了石條。”渠内石壁上,還留有當時工匠刻鑿的字迹:“緻和元年(公元1328年)五月日,石匠劉三”。
西四排水渠石壁上的字迹/《元大都的勘察和發現》
在元大都東城牆中段和西城牆北段的夯土牆基下,發現了兩處石砌的排水涵洞,它們是在夯築城牆之前預先構築的。從曆史資料裡可以發現,涵洞的底和兩壁都用石闆鋪砌,頂部用磚起券。洞身寬2.5米,長約20米左右,石壁高1.2米,涵洞内外側各用石鋪砌出6.5米長的出入水口。整個涵洞的石底略向外作傾斜。
現在,元大都北城垣水關遺址位于海澱區花園路口東南角,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我們還可以看到這樣保存相對完整的遺迹。水關用鐵栅欄保護起來,從外面看到裡面的結構,雖然水關早已廢棄不用,但這對研究元大都排水系統工程有重要意義。
元大都北城垣水關遺址/楊逸塵
如今,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不僅是百姓的市民公園、北京市第一個人文奧運景觀,還是北京市第一個減震防災應急避難場所。元大都之前的主人忽必烈估計不會想到,他居住的元大都日後成為明清兩代的首都,直到700多年後的今天還有很多殘存的遺址保留下來。雖然這些遺址已經都不再如當年那樣發揮着城市建設的具體功用,但是都改為現代都市的公共設施和文化場所,在另一個維度繼續默默承載着北京的城市文化功能,見證這數百年來的京華煙雲。
▼
作者 | 楊逸塵
編輯|楊逸塵
本公号刊載的作品(含标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注明來源及作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