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并不是舒舒服服待在太空艙裡的,他們要出艙完成大型空間設施的組裝、進行空間設施的維修、有人在太空出事了,還要前去救援、開展相關科研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航天員如何在艙外工作?
在神秘而又浪漫的太空,隐藏着嚴酷的事實,那兒有緻命的強輻射、真空、高低溫失重環境,是實實在在的禁區,對脆弱的生命體來說。人類如果沒有防護措施在那兒生存一分鐘也不可能。太空這麼兇險,航天員進入艙外空間是怎麼工作的呢?
當軌道在失重的環境下航天員要出艙工作,在其他天體表面也要出艙工作。這些工作也可以機器人來完成,機器人不怕危險,不管在多惡劣的環境都可以,發生差錯的概率比人低。機器人的缺點是隻能按照指令工作,沒有創造性。雖然機器人承擔的工作越來越多,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卻始終無法替代人的作用。
人和機器人各有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人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可以靈活處置各種意外情況,不如機器人的是耐受性和操作穩定性,差錯的概率比較高。機器人在太空,可以不知疲倦地進行重複性複雜度高的工作。在火星或者月球表面如果全部由機器人自動完成,人和機器的合理分工在工程上很難實現,設備也會變得複雜,提高整體效率,可以使整個系統優化。
宇航員在穹頂工作
航天員出艙工作分為四類。大型空間設施的組裝,由于大型空間設施受火箭運載能力的限制,不能全部送上天,隻能分級逐個發射到太空,然後航天員出艙在軌道上進行組裝。像歐洲的哥倫布實驗艙、日本的希望号實驗艙采用的就是這種方法。建設“國際空間站”時,也是分别發射入軌,航天員出艙組裝完成的;空間設施的維修,航天器在空間碎片、冷熱、輻射等極端環境中,很容易發生故障。更容易發生故障的是機械類設施。延長航天器使用期限就是進行維修,機器人很難勝任精細度較高的維修,隻能由航天員來完成;空間救援,當航天員在太空發生意外時,接到信号就可以出艙進行救援;開展相關科研工作,如在天體表面采集土壤,冰塊、水和岩石樣本,開展科學實驗等。
宇航員抓住扶手挪動
航天員也能在太空“行走”嗎?
航天員出艙活動通俗的說法就是太空行走,航天員在太空的工作都要通過太空行走來進行。美國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太陽峰年”、“天空實驗室”衛星就是通過太空行走修複的。蘇聯的“國際空間站”和“禮炮号”空間站也是太空行走修複的,航天員多次在軌道完成了“和平号”空間站的組裝。
對于沒有重力,沒有土地的太空,航天員是如何“行走”的呢?
航天員用兩種方式行走:自由式和臍帶式。采用自由式太空行走的宇航員,不如說是在太空中飛,或者像魚兒一樣遊泳。假如在月球或者其他天體上活動也是太空行走,雖然很飄和走很接近。
宇航員臍帶行走
航天員通過“一根臍帶”與航天器相連出艙活動就是臍帶式太空行走,像電源、通信、氧氣和壓力等航天員需要的物質都是通過“臍帶”由航天器提供的。害怕“臍帶”纏繞,一般不超過5米的長度。說是走,更像是飄、爬,都是抓住航天器外面的扶手一點點挪動,在附近活動。
在太空行走的航天員要背負載人機動裝置,該裝置是由壓縮氮氣箱、溫度控制裝置、蓄電池、供氣系統、噴氣推力器和電子控制設備等組成。飛行動力以高壓氮氣為主,航天員的飛行姿态和速度,是通過載人機動裝置上的左右機械手臂上的控制器,安裝在不同部位的噴管,受控制高壓氮氣的噴出,控制宇航員行動的。這樣航天員就可以在航天器100米遠的範圍内自由飛翔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