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到記者今天從上海市政總院獲悉,經過三年多建設,全國面積最大的海綿城市試點地區——上海臨港地區,海綿建設試點工程基本完成,正在進行經驗總結,準備最終驗收。
眼下,臨港已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控制度,建成了包括河湖水系等藍綠大海綿和道路、小區等中小海綿在内的完整海綿體。
臨港試點區對26個已建住宅小區進行了海綿化改造,改造小區總面積達到200公頃,目前已全部完成。新開發房地産項目也要按照海綿城市建設的要求進行設計和建設。
改造前和改造後,可謂今非昔比。 市政總院研究院院長、海綿城市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呂永鵬告訴記者,海綿城市改造前,這裡的已建小區普遍存在雨污混接、局部地區易積水等問題。
而小區海綿化建設過程中,按照屋面雨水、路面和停車位雨水等不同來源對徑流雨水進行區分,因地制宜選用雨水花園、高位花壇、透水鋪裝、地下調蓄淨化設施等各類海綿技術措施及其組合,就地對雨水進行消納和淨化,不僅解決了小區道路或停車位破損、局部地區易積水的問題,且能減少降雨高峰時段向小區外雨水管道排放的水量,有效減輕下遊排水壓力。
“各種海綿設施的共同作用,使得小區能夠像海綿一樣吸水、蓄水、淨水。”呂永鵬說。以雨水花園為例,它是一種下部有特殊結構、上部種植植物的綠色海綿設施,一般設置在廣場、建築物、道路兩側的低窪地,用于消納屋面雨水和道路徑流雨水。雨量較大,路面産生徑流時,就可以通過一個專門設置的進水口進入雨水花園,超過雨水花園調蓄能力時再溢流進入雨水管道,這樣,下雨時水就不會積在路上,也不會同時進入雨水管道,而是分散在各處就地解決,最後流出的水少了也清了。高位花壇等其他海綿設施也具有一定的調蓄容積,也能以類似的原理分散消納一部分雨水。
臨港試點區,其新、改建的海綿型道路共計36公裡,其中21公裡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在一周前的台風暴雨下發揮了良好的源頭減排和過程控制作用。
海綿型道路在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采用透水鋪裝,透水鋪裝能夠使雨水迅速滲入地表,減少排入雨水管網的雨水量。大量雨水通過透水鋪裝,被引入路邊旱溪,傳輸到雨水花園和人工濕地中,避免雨水長期滞留在道路内。
以蘆茂路為例。蘆茂路海綿化建設采用了透水鋪裝、生态多孔纖維棉、雨水花園、旱溪等設施,在雨水排放口前還設置了人工濕地進一步淨化雨水。
此次臨港大學城區域也實施了海綿化提升工程,結合校園内部分積水問題及景觀提升需求,将學校師生主持和參與的有關海綿研究運用于實踐,從源頭對雨水進行削減和淨化,解決積水問題的同時減少了雨水徑流入河的污染。
同時,臨港試點區新改建公園綠地500多公頃,新開河道40多公裡,新增調蓄湖面51公頃,這些系統工程在平時發揮水質淨化作用,同時新增水系和調蓄湖在暴雨時可為試點區提供超過90萬方的調蓄容量,極大提高試點區應對暴雨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還有臨港海綿城市智慧管控平台,集硬件監測設備和軟件系統為一身,包括集成站、岸邊站、管網流量計、雨量計、監測系統、決策系統、設施運維系統等。
管控平台在系統建設過程中融合“水彈性城市”理念,主要使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化技術,以雲計算虛拟化平台為基礎,以海綿城市數據中心為核心,結合GIS 物聯感知網絡構建海綿城市智慧管控平台,多角度全方位實時監測海綿城市建設過程及運行情況,通過多源數據融合技術及數據分析技術,實現對海綿城市從規劃建設到運行管理的閉環精準管理,實現海綿城市各區域、各部門、各系統、各設施的高效聯動,讓海綿城市功能得到充分、長效的發揮。
根據台風預報情況,采用平台進行應急預案演練,以圖、表、動畫的形式進行展示,直觀表達出防洪排澇調度方案,輔助調度人員進行調度方案的制訂。
為應對日前的“利奇馬”台風影響,臨港地區根據調度方案開閘排水,對河道和湖泊進行預降水位,增加調蓄容積,其中8月8日排水68萬立方米,8月9日排水54萬立方米,8月10日排水72萬立方米。台風前後,通過管控平台數據可以看出,臨港地區河道、湖泊水位變化較小,控制在穩定的範圍内。
随着自貿區新片區的落地,臨港的戰略價值更加凸顯,市政總院表示将繼續發揮技術和平台優勢,全力服務臨港新片區建設,同時也會将臨港試點取得的成功經驗向上海全市和全國類似地區推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