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節印象深刻的數學課

一節印象深刻的數學課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00:04:24

關鍵詞: 學生基本能力 導學案 學生展示 教師備課

摘要:參加學校“6 1”模式的賽課,課堂實錄與預期效果存在很大反差,使得我不得不深度反思産生這種反差的原因。本文結合平時對學生的觀察及學生考試答題卡的核對中發現的問題出發,從學生、導學案和教師三個方面來分析形成這種反差的原因,期望尋求切實可行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更好的開展“6 1”模式課堂教學!

一、事件始末

“6 1”高效課堂改革在我校開展了一年多,平時我會根據課型、學習任務以及學生程度來決定是否實行這種模式,所以習題課和專題課用的比較多,而新授課用的少。

5月19日晚自習在我的九班進行一節有其他教師參與聽課、評課的課堂教學。提前五分鐘發放本節課的導學案,然後按照“6 1”高效課堂模式開展課堂教學。

1、課堂情況

合成高分子在高考中可能是聚合反應方程式的書寫或者尋找單體,分值在2到3分。導入是一張中國航天員的航天服的圖片,用到高分子材料,有它的性能反推它的結構,所以要了解高分子物質,從而進入思考環節,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本,完成基本概念的填空,以及獨立完成四個加聚反應的方程式,四個縮聚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六個單體的尋找。基本概念沒有核對答案,但是通過快問快答8個判斷對錯來檢驗學生對基本概念的掌握。然後進入讨論環節,明确讨論的任務,核對答案,由加聚反應方程式來分析加聚反應單體、鍊節的結構特點,以及由單體寫鍊節的方法。

展示環節是學生講解加聚反應單體的結構,具體是含哪些官能團;由單體到鍊節的書寫,具體是鍊節的主鍊和支鍊的确定方法;加聚反應從單體種類如何分類。評論環節就學生展示的問題給予指導并補充。需要讨論、展示、評價的有三個知識點,前兩個是正向思維,第三個是逆向思維,具體是一議,三展三評。檢查環節是三個習題,包括兩個高考題。

2、我的課堂預期

我花費五天的時間備課,做導學案和ppt,同時還給其他三個化學老師一起讨論問題的設置,仵老師說加聚反應單體有點簡單,我就去改碳骨架,讓它難一點,帶幾個支鍊;霍老師說如果學生去書寫方程式可能會時間緊張,我決定用投影儀;符老師說容量有點小吧,我就去尋找高考試題;一共修改了至少八次ppt和導學案。我想培養學生快速閱讀一段文字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養他們觀察、對比、分析、歸納和總結能力;培養他們多方面對比分析一個知識點的能力;培養他們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的互換能力。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3、實際效果

沒有讓學生提前預習,隻是提前五分鐘分發導學案,按部就班上課。思考環節拖沓,預訂9分鐘,結果是13分鐘,因為我在旁邊巡視的時候,發現學生閱讀速度很慢,概念填空用了四五分鐘,聚合反應方程式書寫一個一分鐘不夠,隻有獨立思考,完成任務,讨論才能充分,所以延長了時間。快問快答并不是那麼快。展示環節,以前特别活躍的孩子,這次默不作聲,不是想象的那麼踴躍,第一個展示的反而是平時不怎麼活躍的孩子。回答問題也沒有很強的條理性,需要我來提示。我的評論也就夾雜在學生的講解中,歸納性的語言由我來總結了。因為時間關系,幾個高考題留到課下完成。

  1. 深度反思

這是一次很不完美的課堂,雖然課堂不可控因素存在,但課堂實錄與我的預期出入太大,使得我不得不去思考。

1、學生方面

(1)學生的快速閱讀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差,概念閱讀填空耗時多,導緻不能完成預訂任務。快速閱讀和有效提取有效信息,可以提高做題速度及做題準确率。如果這種能力差,結果是做題速度慢和理解不到位而審題不清。例如選擇題中有的選擇正确的選項,有的選擇不正确的選項,常常有同學因為沒看清而錯選。還有的是關鍵詞沒看到,例如題幹上描述的是烴,選項中“乙烯、氯乙烯、苯乙烯均可發生加聚反應”這一句話是正确的,但是不符合題意,因為氯乙烯不屬于烴。解決方法:邊看題邊把重要信息标注出來,這樣眼動、手動、腦動,不易出錯;同時平時注意限時訓練,提高做題速度。

(2)學生心理素質差,課堂展示緊張,講不清楚。根本原因是知識不很牢固,或者語言組織能力差,一緊張,出現遺忘。一道題能做對,可能有時候是70%會,剩下的是猜測,所以能得分但講解講不清楚。“6 1”的展示其實是倒逼着學生把這道題理解透徹,畢竟誰講誰清楚。

其實,學生對知識點理解不到位也是考試考不好的一個主要原因。期中考試9班化學5個一本進線,26個二本進線。查閱他們的答題卡發現:二卷17、18兩個送分題,孩子17滿分的6個,18滿分的4個,兩個都答對沒有丢分的隻有兩個同學;還有一個現象是有的學生過二本線是基礎題不丢分,難題不會,有的則是難題會做但基礎題丢分,最後兩者分數接近。往往後一類同學本可以過一本線的。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讓學生多講多練。

2、導學案

(1)導學案的編制工作。導學案編寫按照“6 1”模式,有思考、讨論、展示的内容,每一步要做什麼需要指代明了。例如讨論環節,讨論的内容确定,你想讓學生得出什麼結論,需要有提醒。這次讨論環節,我讓學生“觀察單體特點,小結加聚反應類型”,範圍有點大,可以改成“根據單體官能團,小結發生加聚反應的反應物的特點;根據單體數目和結構,小結加聚反應的類型”。指代越具體,學生讨論越充分。

(2)導學案發放時間。導學案應該提前發放,至少保證20分鐘的預習時間,通過預習讓學生知道本節課講什麼,他自己哪些已經掌握,哪些需要認真聽課,思考,才能學會,目标明确。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可以解決40%的問題,剩下的60%可以讓學生通過讨論、展示、評講來解決。課前預習可以為6 1模式節約時間,使議展評在充足的時間中開展。

3、教師方面

(1)備學情不充分。“6 1”模式在九班用得比較多,大多是專題課和習題課。平常情況下,小組對抗競争,每次獲得積分,一周一結算,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每一組都有學生展示,因為不同學生展示積分更多,所以參與度還是很高的。有時候是我随機指定一列同學,從前到後,有時還會拐彎,很有不确定性,但隻要學生提前獨立思考完成所講試題,基本上都能講解出來,偶爾有同學講不清楚,或者不會做,他會很機智的請其他同學幫忙講解,課堂一直很活躍。所以在這次青年教師展示課上,我沒有想到他們那麼内斂,不願展示,而且當時我也不願意随機抓人,我一直希望他們能主動的參與而不是被動的接受,所以課堂有點沉悶。

(2)備課内容控制的也不是很好。當時選擇高分子,我知道它是高考高頻考點,而書寫聚合反應方程式是學生的弱點,期中考試五個方程式全對的隻有一個同學,大多數是書寫不夠完整,丢了水,鹵代烴等小分子,或者配平有問題,所以導學案的編寫其實更注重落實,讓他們自己去書寫,去觀察,去總結。但是,當其他老師拿到導學案時,很驚訝地說這節都不用講。目前我們在做集體備課,編制導學案,分配到人,也完成了。但是實際教學中每個老師都使用了嗎?

去年春天,山西省忻州一中呂羨平校長在我校做的報告“高效課堂的核心是落實”中,提到的精準教研是課改的前提,如圖所示

一節印象深刻的數學課(一節61)1

一節印象深刻的數學課(一節61)2

一節印象深刻的數學課(一節61)3

按照忻州中學的做法,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一節課,有主備人編好導學案,制作好配套ppt,然後教研會中,主備人講解之後,大家再共同讨論知識點,重點,難點,考點,習題怎麼呈現,6 1每個環節怎麼編排,思考讨論展示評論哪些問題,課堂例題學生具體怎麼做。這樣一來,工作量瞬間會增多很多,但堅持下去,循環使用,第一次累,之後隻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反而會越來越輕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