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七個中立國,除了瑞士還有歐洲的瑞典、芬蘭、愛爾蘭、奧地利,北美洲的哥斯達黎加,中亞的土庫曼斯坦。從綜合實力角度看,瑞典應該是其中最強的一個。
瑞典位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部,波的尼亞灣和波羅的海西側,西鄰挪威,東北接芬蘭,隔海與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國、波蘭、德國、丹麥相望。瑞典面積約45萬平方公裡,人口1000多萬,首都是斯德哥爾摩。瑞典的經濟實力放在歐洲都是發達國家,人均GDP約有5.6萬美元。
從曆史上看,衰落後的瑞典,一直夾在歐洲幾大強國之間。要麼夾在法國和沙俄之間,要麼夾在普魯士和沙俄之間,要麼就是夾在德國和蘇聯之間,現在又夾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與俄羅斯之間。
瑞典知道自己的綜合實力不足以選邊站,那就嚴守中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瑞典就和挪威一起宣布中立,兩邊不得罪。但有可能兩邊都得罪,無論是英國和俄羅斯一方,還是德國和奧匈一方,都希望瑞典站在自己的陣營中,把瑞典變成攻擊對方的前沿陣地。好在瑞典有一定的軍事自衛能力,誰要打瑞典,都是要付出代價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瑞典基本重複了一戰時的中立立場。當然瑞典的所謂中立,還是偏向德國的。瑞典在嘴上把中立喊得震天響,實際上充當了德國的鐵礦石基地,還向德國出口了大量木材。
二戰結束,冷戰開戰,瑞典這種“夾心餅幹”式的地理存在,給瑞典帶來太多的苦惱。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蘇聯為首的華約,哪一個都希望瑞典入夥,而且哪一個都是瑞典得罪不起的。
同為北歐國家的挪威和丹麥加入了北約,但二國距離蘇聯沿海相對較遠,對蘇聯的威脅不算太大,而瑞典就不一樣了。因為地理距離蘇聯太近,另一個北歐國家芬蘭不得不倒向蘇聯。這樣一來,瑞典成了“夾心餅幹(北歐)”的“夾心餅幹”,問題就來了。
瑞典不敢加入北約,以免得罪蘇聯。但是,不加入北約,就意味着瑞典要單獨面對來自蘇聯的威脅。一旦蘇聯要進攻瑞典,北約不會參戰,以瑞典這樣的小身闆,難以扛過北極熊的打擊。
瑞典的中立策略是:先當一頭刺猬,沒人敢打他。然後在這基礎上,批評北約和華約違反國際法的行為。比如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瑞典把蘇聯質疑了一通,蘇聯非常不爽。美國發動越南戰争,瑞典又把美國質疑了一通,美國同樣不爽。但瑞典沒有搞雙标,在道義上是完全站住腳的,蘇聯和美國也不好說什麼。
蘇聯解體,對瑞典來說是有好處的,龐然大物在旁邊總感覺不安全。美國認為俄羅斯還是太大,有必要繼續壓制并最終瓦解之。在這種思路的主導下,美國不斷進行北約東擴,也就是吸納東歐國家入夥,在地理上一步步敲開俄羅斯的門戶。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軍事沖突,就是在北約不斷東擴的背景下發生的。
圖-斯德哥爾摩
蘇聯解體後,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加入北約,進一步壓縮了俄羅斯的防禦空間。而瑞典與三國,隔着較寬的波羅的海。所以瑞典不加入北約,不影響美國主導的北約東擴。而且沒有了蘇聯的威脅,瑞典和北約走得很近,俄羅斯也是無可奈何。
九十年代是美國獨步天下的時代,俄羅斯對美國步步退讓。美國不斷東擴,讓實力較弱的俄羅斯疲于應付。在這種情況下,瑞典也就沒有必要加入北約,反正瑞典也不缺這一塊招牌,有人說瑞典是沒有正式名分的北約成員國。
圖-斯德哥爾摩港口
再者,瑞典的中立是有相對強大的綜合國力做保障,否則誰都會過來咬瑞典一口。瑞典的已探明鐵礦儲量有36.5億噸,鈾礦儲量20多萬噸,森林覆蓋率為54%,耕地面積約有全國面積的6%,農産品的自給率達到80%以上。瑞典還有世界聞名的軍事工業,總兵力雖然不到10萬,但戰時能動員的兵力達到80多萬。北約應該不會進攻瑞典,俄羅斯與瑞典隔着波羅的海,瑞典的“安全系數”相對較高。
看到俄羅斯進攻烏克蘭,有些瑞典人開始考慮要不要加入北約,用北約這塊招牌來保護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