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李璮亂未平定,李璮叛亂,忽必烈在山東設立行省。
公元1262年,元世祖忽必烈命令丞相趙壁去山東省中樞省權力元代的行省制度開始建立。中書省是元朝的國家最高政務部門,地點設立在燕京,宰相趙壁跑到山東處理政務,也就将中書省的權力臨時帶到了地方。而臨時行使中書省職責的機構則被叫做“行省”。
趙壁在山東處理政務的行省效率很高,不彈但迅速平定的叛亂,而且沒有留下後患,如果說趙壁的山東之行,隻是形成的偶然開端,那随後江淮形成的設置則證明了形成制度存在的必然性。
入住燕京後,忽必烈最重要的戰略目标是統一全國可燕京距離前線太遠,在燕京指揮前線軍事,必然會耽誤戰機,忽必烈想到了平定李璮叛亂時用過的辦法,把朝廷搬到前線去。
忽必烈搬去前線的朝廷有兩處,一處是由宰相伯顔指揮的荊湖行省,另一處則是有宰相合答指揮的淮西行省兩處行省,再直接指揮前線戰鬥,隻用了5年的時間就把南宋給滅了。
忽必烈最初實行的行省制度,沒有特别多的深思熟慮,把宰相級别的官員派駐到軍政最繁忙的地方,是因為朝廷能夠快速處理當地緊急軍務。
行省制度的推行适應了元朝初年統一戰争的需要,不過沒多久忽必烈發現了問題。
随着統一戰争的逐漸完成,行省遍布全國各地朝中的官員,紛紛指出行省制度的弊端。
有一次上朝有官員站出來對忽必烈說,行省官員的級别太高了,各地行政長官的身份都是中書省宰相,如今行省制度遍布天下,國家怎能有這麼多的宰相?忽必烈覺得言之有理。
随後忽必烈下诏,各地的行省長官被免去宰相頭銜,不再是中央最高級别的官員,一下子成了地方官,但遠在擔任江淮行省長官的忙兀台接到朝廷诏命,覺得事情沒什麼變化。
忙兀台是元朝的開國功臣,在蒙古滅宋的戰争中立下功勳,忙兀台雖然是武将,但處理政務很有一套南宋被蒙古滅掉後,他被朝廷留在江淮地區處理政務,擔任江淮行省的長官。
不過由于忙兀台官爵極高,又在江淮駐紮多年,很多事情都不遵守朝廷規矩,自己想怎麼辦就怎麼辦,忽必烈每次聽說後,總是不停的去告勸他,忙兀台,總是表面聽聽随後就忘。
忙兀台的表現,讓忽必烈很頭疼,忙兀台不僅是開國功臣,他的家族也和皇族關系親近,算是元朝是帶功臣,現在勸她,她又不聽,可怎麼辦呢?原忽必烈隻能詢問朝中官員的意見。
朝中官員給忽必烈建議,忙兀台為所欲為,是他在江淮駐紮的時間太長了,手下的官員都聽他的,如果朝廷把他調到别處,再派品級相當的官員共同處理政務,他就沒法鬧事了。
忽必烈覺得這是個好辦法,于是下诏把忙兀台從江淮行省調到江西行省,被調到江西行省的忙兀台離開了江淮,果然沒有再鬧事,反倒在江西工作的不錯,當地百姓在他的治理下安居樂業。
忙兀台被調任江西之際,很多行省長官也被調任到他出這種行省長官改派他省的辦法,消除了行省長官長期盤踞地方帶來的負面作用,元代的行省制度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從中書省在地方上臨時派駐機構,到随着統一戰争被推行到全國各地形聲逐漸成了地方上的常設機構,到了元成宗初年,行省作為地方一級的行政機構終于得到了正式确立。
後果
元成宗罷免江南三省樞密院:元成宗罷免江南三省書秘院,将其權利劃歸到行省。
結論:行省制加速了元朝統一的進程有利于維護政治穩定也影響到現代中國行政制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