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篇課文《一個豆莢裡的五粒豆》共有24個段落,兩千多個字數,對四年級孩子來說,這樣一篇篇幅相當長的文章,如果沿用傳統中逐段分析的辦法,費時費力,而且效果好不到哪裡去。那麼怎樣去學習才有效果,有收獲呢?
一個豆莢裡的五粒豆
有一個豆莢,裡面有五粒豌豆。它們都是綠的,豆莢也是綠的,因此它們就以為整個世界都是綠的。事實也正是這樣!豆莢在生長,豆粒也在生長。它們按照它們在家庭裡的地位,坐成一排。太陽在外邊照着,把豆莢曬得暖洋洋的;雨把它洗得潔淨透明。這兒是既溫暖,又舒适;白天有亮,晚間黑暗,這本是必然的規律。豌豆粒坐在那兒越長越大,同時也越變得沉思起來,因為它們多少得做點事情呀。
“難道我們永遠就在這兒坐下去麼?”它們中的一個問。“我恐怕老這樣坐下去,我們會變得僵硬起來。我似乎覺得外面發生了一些事情——我有這種預感!”
許多星期過去了。這幾粒豌豆變黃了,豆莢也變黃了。
“整個世界都在變黃啦!”它們說。它們也可以這樣說。
該單元提示中首先引用了宋朝陸九淵的名言:“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接着就明确提出:“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
《一個豆莢裡的五粒豆》課文導讀中也明确提出:“讀課文,積極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麼問題。”
因此,《一個豆莢裡的五粒豆》學習的關鍵和核心就是:學會思考,提出問題。
這樣,孩子學起來就會化長為短,化繁為簡,學有重點,學有效果。
太長的課文,就要教孩子學會默讀。
首先,在孩子認真默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孩子整體感知,概括表述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下來就是要教孩子積極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了。
孩子可能會提出一些問題,比如:
五粒豌豆的追求分别是什麼?它們的命運最終如何?
在床上躺了一整年的小女孩為什麼會慢慢地好起來呢?
母親為什麼要把一株豌豆苗稱為“一個小花園”呢?
你認為哪粒豌豆值得稱贊和學習?
孩子能提出諸如此類的問題固然很好,但是這些問題都是圍繞課文的内容提出來的,孩子的思維還很局限,沒有從不同角度去思考。
因此,還要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問題。
可以從課文題目這一角度引導孩子思考。比如:課文的題目好不好?好在哪裡?自己能不能另拟一個恰當題目。比如《豌豆和小女孩》
還可以從修辭的角度引導孩子思考。比如:課文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摘抄出相關的句子,想一想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也可以從語言的角度引導孩子思考。比如:“有個綠東西從玻璃旁邊探出頭來”一句中哪個字用得好?為什麼?
最後,還可以從段落的安排角度引導孩子思考。比如:“‘該怎麼樣就怎麼樣!’這粒豌豆說”這句話完全可以放在上一段文字中,為什麼要單獨成段?找出文中這樣的句子來。
總之,隻有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積極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有效提升孩子閱讀思維的廣度、高度和深度。這樣的長篇文章才能抓住重點,學得有效。
一孔之見,諸位有何高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