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記者 姜心玥 通訊員 蔡立平 長沙報道
站在冒着熊熊火焰的煉鋼爐前,華淩湘鋼轉爐煉鋼首席技師、寬厚闆廠煉鋼總爐長馮宇,透過钴玻璃看火鏡,目不轉睛地盯着爐口,火光投映在他小麥色的臉龐上,忽明忽暗。
1991年,馮宇進入華淩湘鋼,1995年被分到煉鋼廠幹煉鋼工。24年間,他為華菱湘鋼煉出幾千萬噸優質鋼水,也把自己淬煉成了一塊“好鋼”,“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湖南省勞動模範”“湖南省技能大師”“湖南省百佳首席技師”等榮譽接踵而至,還是國内為數不多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藍領”。
攻堅克難 夜以繼日錘煉“煉鋼明星”
幹煉鋼工前,馮宇是一名土建工人,對煉鋼知識一無所知。這是技能的跨越,他深知:“想要從土建工蛻變為一名一流的煉鋼工,就必須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轉崗後,馮宇紮根爐台,潛心鑽研學習,提前上班,延遲下班,遇到疑問,虛心求教……馮宇每天晚上回家,把所見所學所想總結歸納,通過長年累月的積累實踐,馮宇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可以通過觀察爐口的火焰顔色,判斷爐内的溫度、火焰的濃度等,從而了解這一爐爐鋼水的質量。
煉就精鋼,更須巧幹。1999年7月,湘鋼淘汰平爐後,新轉爐要擔負高碳鋼産品的生産。當時采用寶鋼增碳的方法,冶煉一爐鋼,需要爐前工背20公斤重一包的增碳劑往爐子裡扔上20多包,不但費力,冶煉出的高碳鋼還經常出現拉拔斷絲、夾雜過多的質量問題,導緻用戶怨聲載道。面對這種情況,馮宇沒日沒夜地探索、實踐,從對原料的采集到冶煉全過程的統計、分析、跟蹤,終于總結出一套冶煉高碳鋼的操作方法,将其命名為“馮氏操作法”。
這項操作法的推廣實施,使高碳鋼終點命中率由過去的30%提高到98%,冶煉周期從平均43分鐘縮短到37分鐘,保證了鋼水精煉時間,每年可多産鋼2萬噸,年創效益1000萬元以上,每年綜合經濟效益達1000萬元以上。
功夫不負有心人。僅僅4年時間,馮宇就從最初的轉崗人員、煉鋼“門外漢”成長為華菱湘鋼的“煉鋼明星”,還被破格提拔擔任轉爐爐長,這在湘鋼曆史上是極少的。
技術創新 突破壁壘撐起“鋼鐵脊梁”
有核心技術、有拳頭産品,市場上才有話語權。
用于核電用鋼和能源儲備戰略的臨氫鋼厚闆,技術一直掌握在外國人手中,對中國形成了技術壁壘。為攻克這一難題,以馮宇為主的團隊不分晝夜研究讨論、摸索操作,終于找到了冶煉的關鍵所在,一舉攻破了生産瓶頸。臨氫鋼的合格率由不到10%提升到95%,冶煉技術及工藝被湘鋼人掌握,湘鋼成為掌握此技術的少數企業之一。
此外,馮宇帶領他的團隊,通過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煉出了一爐一爐優質鋼水,制成了一批又一批高端鋼材。轉爐引入滑闆擋渣,轉爐擋渣成功率由原來的90%提高到100%,提高了鋼水品質。開發轉爐爐後脫碳、脫磷技術,産品成品碳在0.03%以内、成品磷0.005%以下,達到國内先進水平……
如今,湘鋼品種材比例超過85%,主要有普闆、橋梁闆、造船闆、優碳闆、低合金闆、鍋爐壓力容器闆等各類鋼闆,鑄就了多個大國重器的“鋼鐵脊梁”。其中有些産品應用于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項目俄羅斯亞馬爾項目,泰國國家石油ZAWTIKA項目,世界第二、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亞洲最大深水油氣平台南海荔灣3—1綜合處理平台等國内外超級工程和重點項目。
傳承技藝 無私奉獻發揚工匠精神
“煉鋼是一個團隊作戰的項目,光靠一兩個人單打獨鬥很難完成,整體能力提升了,才能推動這個行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和發展。”馮宇說,自己的成長離不開老班長、老師傅的經驗傳授和指導,他也應該肩負起技術傳承的責任,将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和方法傳授給身邊的同事。
2003年6月,爐前乙工段生産出現波動,各項指标都排在倒數第一。馮宇主動請纓,前去帶領乙工段甩掉落後的帽子,争創一流。為提高大家的崗位操作技能,他精心策劃出培訓金點子——《崗位點球滾動練兵法》,這使職工技能水平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壯大。很快,乙工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頭一個月的指标就躍居四工段之首,實現了“第一”的夢想。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技能的傳承一直是馮宇的工作重心。2012年至2017年,馮宇先後在工作現場培訓100多人。目前,湘鋼轉爐煉鋼關鍵崗位人員幾乎都是他的徒弟。
從一名朝氣蓬勃的年輕小夥到沉穩自信的成熟男人,從懵懂無知的煉鋼工人到業務精湛的技能大師,二十四個春夏秋冬,二十四載起早貪黑,馮宇以吃苦耐勞、身先士卒的精神感染着身邊的每一個人;以好學上進、潛心技改的實際行動為公司創造出巨大效益。
而今,他依舊初心不改,闊步前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