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有話說
《水浒傳》是和尚最喜歡的書之一,而魯智深又是和尚最喜歡的人物之一。金聖歎評價魯智深說道“魯達自是上上人物,他心地厚實,體格闊大,他有些粗魯,亦甚是精細。”
窦唯:昊天鼓來自六不和尚00:0008:11
和尚以為,魯達之粗魯在于急公好義,乃是性急,直率無隐,乃是一腔熱血潑灑出來;魯達之精細在于體察人情,他說“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故救則心細如發,牽腸挂肚,從其搭救金翠蓮婦女,千裡護送林沖等章節均可看出。
有評者認為“水浒傳一部大書是魯智深三拳打開的,也是魯智深一禅杖合上的”,此論有理。和尚認為,魯智深乃是水浒傳第一好漢,是真正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故魯智深才是“真好漢”。
本篇文章将通過兩首詩揭示魯智深的結局,并且細究魯智深之性格,兼論梁山好漢的悲劇宿命緣由。
108條好漢,為何隻有魯智深能成正果?他有什麼大智慧?
《水浒傳》第119回,宋江大軍攻入方臘巢穴幫源洞,方臘大敗,獨自一人落荒而逃,連夜跑了五座山頭,腹中饑餓,正要去尋些飯吃,隻見松樹背後轉出一個胖大和尚來,一禅杖打翻,便取條繩索綁了。那和尚不是别人,是花和尚魯智深。
宋朝興師動衆,派遣宋江大軍絞殺方臘,而生擒賊魁之功,卻非魯智深莫屬。可見,作者對魯智深之鐘愛。從全書來看,魯智深差不多是作者最喜歡的人物。為何?魯智深拳打鎮關西,打出了好漢的威風,也立住了梁山“好漢”的定義,魯智深急公好義的開頭,給讀者樹立了全書好漢正面印象;其二,魯智深五台山出家,智真長老不敢收其為徒,而賜名“智深”,以平輩待之;其三,全書好漢多有缺點,如宋江之黑矮,武松之好殺,乃至斷臂;林沖之懦弱受辱等,而魯智深除了性急粗魯之外,卻無人格及身體的缺陷,也得到了全書中最好的結局;其三,縱觀魯達一生,幾乎沒有遭受屈辱,身體也沒收到傷害,這似乎也是作者偏愛魯智深的原因吧。
魯達法名“智深”,似乎很有深意,智深者,智慧深沉也。魯達一個粗魯軍漢,何以有智慧?想來,魯達之智慧在于堅守天道和良知,一生秉公待友,遇強便打,遇弱便扶,遇酒便吃,何其潇灑率真!良知與公義放在心中,此不為大智慧耶?
《水浒傳》第九十回,宋江及魯智深路過五台山,魯智深想念師父智真長老,執意要去看望師父。智真長老一見魯智深說“徒弟一去數年,殺人放火不易。”魯智深默然無言。智真長老這句話大有深意,魯智深慣于殺人放火,長老反說“不易”?是責怪魯達殺人太多麼?還是慰勞魯達一路生存艱難?
和尚以為,智真長老堪稱魯智深的知己,魯智深粗魯好殺乃是天性,但是魯智深所殺之人均是該殺,鏟除奸佞,抱打不平也是修行,故而說魯智深這一路走來實屬不易。而魯智深默然無語,實在是心有同感。由此可知,所謂修行,未必需要吃齋念佛,坐穿蒲團,隻要心有正義,坦蕩而行,無牽無挂,率性而為即為佛性。
魯智深之“智深”還在于他見事明白,不強求,不介懷。魯智深捉住方臘之後,宋江大喜,說“吾師成此大功,回京奏聞朝廷,可以還俗為官,在京師圖個蔭子封妻,光耀祖宗,報答父母勤勞之恩。”可見宋江還是滿心建功立業封妻蔭子的世俗想法。而魯智深回答說“家心已成灰,不願為官,隻圖尋個淨了去處,安身立命足矣!”可見魯智深經過十數年的漂泊與征戰,已經看透世情,不願為官隻圖内心清淨。
而“安身立命”四字更是沉重,魯智深被迫離開五台山時,曾經沉痛而迷茫地問智真長老說 “師父教弟子那裡去安身立命?”可見魯智深所追求不過“安身立命”而已,所謂安身即保養性命,所謂立命,即認識到人生真意而已。
需要指出的是,魯智深一向随遇而安,閨房鑽得,菜頭做得,山寨之主也做得,無欲無求,不強求,不逆命,所以他進退潇灑而無羁絆,内心平靜而無芥蒂。而宋江則不然,他有太多執念,也有太多奢求。
看到魯智深不貪功,無私心,就繼續勸說道“吾師既不肯還俗,便到京師去住持一個名山大刹,為一僧首,也光顯宗風,亦報答得父母。”智深聽了,搖首叫道:“都不要,要多也無用。隻得個囫囵屍首,便是強了。”宋江聽罷,默上心來,各不喜歡。對比魯智深之通達,宋江之語何其醜也!智深說“要多也無用”,真是佛家言語,魯達無貪心,更無執念,世情看得通透,這就是所謂的慧根吧。而“隻得個囫囵屍首,便是強了”真有“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之神髓。 而魯智深之拒絕功名,也證明了宋江所謂為兄弟們尋一出路,顯得多麼可笑和無謂!
方臘叛軍告破,魯智深等夜宿在六和塔,聽到錢塘江潮水鼓蕩,以為叛軍殺來,就綽起禅杖要去厮殺。聽到是錢塘江潮水,魯智深大徹大悟,想起智真長老“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的偈言,才知自己将要離世。魯智深大笑道“既然死乃喚做圓寂,灑家今日必當圓寂。”可見魯智深對生死已無介懷,此一笑,即可看出魯智深内心的佛性,所謂圓滿,死即圓滿。
魯智深圓寂之前,曾寫一段偈語,曰“
平生不修善果,隻愛殺人放火。
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
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這段話大有深意,其一,魯智深知道殺人放火并非善果,但是他并無懊悔之意,反而是順應内心,代天行道,他所謂之“殺人放火”其實也正是所修之大善果。其二,魯智深曆經坎坷,在他看來就是束縛他心性的金繩玉鎖,而得大自在,需要“頓開”和“扯斷”,因此魯智深雖然随遇而安,但是絕不逆來順受,他的生命形态是主動的,甚至是一往無前的。其三,魯智深說“今日方知我是我”,可見他一直在尋找,也一直在修行,雖然未必遵守佛家的清規戒律,但是他内心的追尋是虔誠而執着的,而“真我”乃是圓滿,乃是通透,乃是看穿世事的淡然與豁達。這一點也是魯智深内心潛藏的“慧根”。
魯智深死後真是哀榮備至,衆多頭領都來看視魯智深,焚香拜禮。城内張招讨并童樞密等衆官,亦來拈香拜禮。徑山住持大惠禅師,來與魯智深下火;五山十刹禅師,都來誦經;迎出龛子,去六和塔後燒化。徑山大惠禅師手執火把,直來龛子前,指着魯智深,道幾句法語,是:
魯智深,魯智深,起身自綠林。
兩隻放火眼,一片殺人心。
忽地随潮歸去,果然無處跟尋。
咄!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
魯智深能驚動大惠禅師親自來主持他的火化儀式,可見魯智深之作為在當時佛教界也是轟動一時的大事。他平生所作所為,遠非做枯禅,死讀經之和尚所能比拟。六祖壇經有雲“見陸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滞,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内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白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 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内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而所謂修行,大德禅師說“平常心是道”,又說“搬柴運水,無非妙道”。虛雲禅師曾說:“衣食住不離道,行住坐卧不離道,八萬細行不出四威儀中。”又說:“修行要在動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來閉起眼睛才算修行。”另有所謂:“誦經不如解經,解經不如行經。以此來印證,魯智深是有功德,也是真修行。
最後,王和尚須要提出一句:在我看來,水浒傳一部書的主旨不外乎“安身立命”四字。金聖歎評曰“令我想,令我哭”,李卓吾評曰“此英雄系數可感可憐處”。想來,梁山泊衆好漢,多屈居下僚,空有一身本事而無處施展。
比如,阮小七曾感歎“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們隻管打魚營生,學得他們(梁山泊)過一日也好……若有識我們的,水裡水裡去,火裡火裡去,若能夠見用得一日,便死了也開眉展眼……這腔熱血,隻賣于識貨的!”可見他們所求不過是被人賞識,身上才能得以施展,才算不枉活一世。而,當時社會崩頹若此,求一世安穩尚不可得,安得能施展抱負呢?!和尚于此為衆好漢一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