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邦服飾品牌?曾經紅遍大街小巷的真維斯、美特斯邦威、拉夏貝爾等,如今紛紛業績慘淡,或者跌出大衆的視線作為見證80、90後記憶中的品牌,為何會被時代抛棄呢?我們試圖從以下品牌中尋找一些答案,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美邦服飾品牌?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曾經紅遍大街小巷的真維斯、美特斯邦威、拉夏貝爾等,如今紛紛業績慘淡,或者跌出大衆的視線。作為見證80、90後記憶中的品牌,為何會被時代抛棄呢?我們試圖從以下品牌中尋找一些答案。
休閑服飾巨頭真維斯走向隕落
去年1月,據《每日郵報》報道,真維斯澳大利亞公司宣布進入自願托管程序,開始進入破産清算階段,真維斯創立于1972年,20世紀90年代,被楊钊、楊勳兩兄弟在香港創辦的旭日集團收購,進入中國市場。
2013年,真維斯在全國已經擁有2500多家門店,銷售額近50億港元,堪稱内地休閑服飾老大,之後真維斯在國内的零售業務開始走坡路,2017年僅有1200家店直營店比例也從43%下降至31%。2018 年上半年,真維斯的銷售額隻有7億港元,并且在五年時間裡,真維斯裁員6000多人、關店1300多家,最終走向了破産清算的道路。
巨頭走向末路,除了時尚品牌不再時尚,還有電商的沖擊,尤其是電商對中國三四線城市真維斯加盟商的沖擊更大,網上零售大多靠大幅折扣促銷,實體店毛利率被拖低。2018年,真維斯母公司旭日集團發布公告稱:盡管過去數年,公司通過重組零售網絡及提升供應鍊效率,令産品供應更靈活、更準确;為産品設計及市場推廣投入更多資源及宣傳;推出在線業務以把握中國不斷擴張的電商市場。但是,由于市場競争愈趨激烈,電商崛起打擊實體店業務,時至今日,單憑“物超所值”聲譽,真維斯難以吸引客戶。
在這場電商崛起時代,真維斯沒有跟上電商賣貨的時代潮流,像Zara、H&M、優衣庫都在擁抱市場的時候,在設計上在渠道上求變,真維斯則将重心全放在了商貿市場上,最終實體無客不但困住了業績,更困住了真維斯的命運。
美特斯邦威:庫存積壓,連續虧損面臨退市風險
同時面臨困境的還包括美特斯邦威。
曾經憑借一句“不走尋常路”紅遍大街小巷,成為國内服飾龍頭企業,2015年,美邦服飾的股價最高達到了13.37元,市值達到413億,巅峰時期,全國擁有門店5220家。如今,美邦連續虧損,面臨退市風險。
2012年,美邦淨利潤8.5億元,同比下滑42%,線下也開始大規模關店。之後美邦服飾的業績像過山車一樣,虧多賺少。年報數據顯示,從2016-2019年,美邦服飾年度歸屬淨利潤分别為3616萬元,-3.05億元,4036萬元、-8.25億元,2019年創下了最大虧損記錄。
連續的虧損制約着美邦的發展,一成不變的過時風格也被吐槽成了“土”、“low”。
在渠道布局上,線上銷售模式沒有緊跟時代的步伐,線下也是處在“混沌”中,雖然公司2010年12 月創辦了電子商務網站邦購網,但是邦購網并沒取得實際的效果。線下業務美邦長期采取加盟店模式零售,但是直營與加盟店存在沒有解決好的矛盾點,比如加盟店在打八折的時候,直營店可以獲得更多的折扣,打五到六折。加盟商因為承擔風險,所以在訂貨方面,希望獲得爆款,而爆款的就注定是數量極多的街服,缺少個性化元素。
此外,庫存一直是美邦服飾的痛點。2010、2011年,美邦的存貨金額一度超過25億元,在總資産中的占比徘徊在30%左右。至2020年三季度末,存貨仍高達18.51億元,應收賬款則有8.18億元。
拉夏貝爾削減子品牌,開始賣吊牌求生
成立于1998年,有“中國版ZARA”之稱的拉夏貝爾,在達成“國内首家A H兩地上市的服裝企業”目标後卻也火速衰敗了。
最巅峰時期,拉夏貝爾在2011年至2018年的八年間,将門店開到了9369家,市值高達120億元。但在2018年,拉夏貝爾因庫存積壓,現金流吃緊逐漸開始走下滑路線。
2018年,拉夏貝爾門店業績首次出現負增長,2019年,全年關店4391家,虧損21.7億元。2020年10月份還一度想要出售子公司來緩解資金壓力。但是拉夏貝爾的瘋狂擴張造成運營費用的增長,而“多品牌 直營”的發展戰略讓新晉品牌定位模糊,與此同時,還忽視了消費者越來越青睐的網購習慣,比如太平鳥早就開辟了線上專供款,但拉夏貝爾一直都是線上線下同款。再加之早年間的決策失誤,目前,拉夏貝爾品牌被行業歸到二、三線城市的低價市場,打折促銷下,品牌越賣越便宜。
目前,拉夏貝爾将線上業務調整為“輕資産”的業務運營模式,将旗下品牌系列商标分别授權給供應商、經銷商及代理運營商等,采用“品牌授權 運營服務”模式。但拉夏貝爾已經連續兩次收到退市風險警告。預計2020年年度業績将繼續虧損,淨利潤為-13億元到-18億元。
艾格破産,内衣線成為最後的籌碼
與美特斯邦威相似的是艾格也曾創造一段輝煌曆史,但隻是留在了曾經。
2020年雙十一,上海破産法庭公衆号發布的一則“雙11特輯”消息,以“全場一折”的跳樓價處理艾格的剩餘資産,同時還公布了艾格破産清算的信息。
法國品牌艾格于1994年正式進入國内市場,并設立全資子公司上海英模特制衣有限公司。1995年,艾格在上海開了國内第一家零售實體店。為了貼近中國消費群體,艾格通過本土化策略進行運營,即“本土采購、本土生産、本土銷售”的運營模式,在此基礎模式下,艾格采用加盟的方式快速擴張,到2014年,艾格有3083家店都在中國。值得一提的是,時至今日,優衣庫在華門店數量在始終保持增長的情況下尚不足800家。
2012年艾格集團在中國市場的營業收入由2011年的2540萬歐元驟降至150萬歐元,公司将原因歸結于分銷渠道的發展、激烈的市場競争和缺乏吸引力的産品。
雖然快速的擴張可以幫助艾格實現業績的突飛猛進,但弊端很快凸顯,由于加盟商是自負盈虧,訂購的貨物是有限的,品牌方很難掌握加盟店銷售數據,這使得品牌方在下訂單給生産商時很難把握生産數量。銷售真實情況無法及時反饋給品牌方,這一系列操作随着加盟店的不斷增多,生産、銷售的外包等都造成了庫存積壓問題的出現。
一旦公司出現庫存積壓,消耗庫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打折降價促銷,與此同時,庫存也很大程度限制了公司上新的速度,即使公司感知到當季的服裝流行趨勢的變遷,也無法在高庫存的壓力下做出立即響應市場需求的能力。長此以往,造成了死循環,老款不符合審美,銷量持續下降,庫存高壓,品牌上新速度難。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品牌一年365天都在打折促銷,公司也沒好轉起來,最後慢慢消失在大衆視野。當年的艾格、美邦都因庫存積壓和常年打折被外界所質疑。
針對艾格破産一事,Etam表示,微博熱搜提及店鋪是艾格集團在華出售的女裝成衣線,不在艾格集團經營範疇之内。艾格已經回歸專注于内衣業務,當成衣業務敗局已定,内衣線成為艾格最後的籌碼。
從起步到巅峰,再到如今的沒落、垂死掙紮,曾經的服飾品牌們都在不斷擴張中留下了輝煌的戰績,同時也随着市場環境的不斷改變,服裝市場的快速更叠而淡出大衆視野。時裝市場的新舊交替依然在繼續,老一代的品牌們應該怎麼做才不會被新時代年輕人所“抛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