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是我們從小就讀過的經典故事。原文出自《列子·湯問》: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從這個故事裡每個人獲得的感知可能也不盡相同。
先說标準版本所謂的标準版本,就是課本教材裡的中心思想。
首先,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其次,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不畏艱險、矢志不渝、頑強奮鬥的偉大精神。
最後,文章告訴我們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不畏艱難、堅持不懈地奮鬥。
《哈佛成長課堂》裡的解讀在這本書裡,也有一篇關于《愚公移山》的理解:
“村民們并不過多考慮後果,而是微笑着工作,因為他們的生活在于現在,生活的中心就是搬走一筐一筐的土石。在從事這項工作的時候,時間變得毫無意義,甚至完成移山的願望也已經毫無意義,生活就是專注于工作本身,這是最重要的。埋頭耕耘而不計收獲,你能以這樣的方式開始自己的生活嗎?你能隻為一件事有趣而去做,從而忘記現在、過去、未來嗎?那麼,你一定會感到人生樂趣無窮。”
隻為一件事有趣,或是對自己而言有意義,可以不計收獲地去做,專注于做的本身,而不是過去、現在和未來。這可能就是我們所說的“工匠精神”吧。
到底是誰移了山?在故事裡,愚公和他的家人、鄰居們不畏艱險、堅持不懈地戰天鬥地,他們頑強的精神和行為吓壞了山神,于是,山神向天帝彙報。天帝被他們的精神所感動,便派了兩個大力神将山搬走了。所以,從結果來看,山是被移走了;從過程來看,山是因為愚公的精神吓到了山神,被天帝派人移走的。
如果沒有山神,或者山神按部就班地按照自然規律,随着愚公們的砍樹、挖山進行生态演化,是山先被移走,還是山腳下的人類先受到水土流失、田地被毀的沖擊?
如果愚公們不惜一切代價地投入勞力在挖山移山的勞作中,那麼勢必隻有弱勞力來維持每個家庭的耕作和生計,可以想象年複一年生活将越發的艱難。物質有保障的生活,才能讓子子孫孫,無窮匮也。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做對的事,做符合規律的事,才是正道。
感天動地,留給神話,留給天地去見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