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要打瓜群衆

為什麼要打瓜群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2 16:46:20

作者|魯伊

從小到大,每個人大概都有過當衆表演才藝的經曆,無論是低齡組的給叔叔阿姨背首唐詩跳支舞,還是成年組的求職選秀相親KPI大比拼。

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那個藏在心中的“人來瘋”的自己,往往在有吃瓜群衆在場時,才會變得更起勁、更高效、更容易創造奇迹。在心理學中,有個術語,專門用來形容這種個人表現受旁觀者影響的現象,叫“社會助長效應”(Social facilitation effect)。

為什麼要打瓜群衆(為什麼我們都需要吃瓜群衆)1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都清楚,他人即地獄,出于緊張和壓力,平時挺拿手的本事,一不小心就丢人現眼搞砸了,弄得灰頭土臉好生沒趣。所以水平越高、層次越高,越講究個“心中有我,眼底無他”、低調、佛系,其背後的科學依據,是1983年查爾斯·邦德(Charles Bond)和琳達·蒂圖斯(Linda Titus)兩位學者對241項與之相關的研究進行綜合分析後總結出的社會助長效應的4條黃金律:

  1. 當一個人在執行任務的時候,吃瓜群衆的圍觀的确能夠起到狂打雞血的作用;

  2. 不過,對于簡單任務,吃瓜群衆在場可以提高完成速度,但對于複雜任務,卻反而會拖慢進度;

  3. 而且,吃瓜群衆的存在會增加完成複雜任務時的出錯幾率;

  4. 最重要的是,一個人在多大程度上受吃瓜群衆的影響,根本與其自我評價無關——自以為最世外高人心無挂礙的那些人,反而可能在實際表現中最易受他人的影響。

從這個角度來打量,在過去幾十年中,制造業龐大車間超級流水線的流行,辦公室格子間和公司高層辦公室的私密化,以及對腦力勞動者在家工作的寬容乃至倡導,背後多多少少都有“社會助長效應”的影響:為了達到給資本家保質保量按期交公糧的終極目标,從事簡單勞動的勞力者,不妨日益處于老大哥和群衆的目光殷切關懷之下;而從事複雜勞動的勞心者呢,則可以享受某種程度上的私密特權。

為什麼要打瓜群衆(為什麼我們都需要吃瓜群衆)2

不過,日前發表于《社會認知與情感神經科學》(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卻向這一傳統定律發出了挑戰。

在這項研究中,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維克拉姆·吉布(Vikram Chib)為首的研究小組,應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對20名志願者在有人圍觀和無人圍觀兩種情形下玩一個視頻小遊戲的戰績和相應大腦活動進行了調查分析。

這些志願者的中位年齡為24.5歲,都是家住帕薩迪納/洛杉矶地區的加州理工學院學生,作為勞心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可謂當之無愧。在參加試驗前,他們都被告知,隻要按指令完成任務,就能拿到40美元的出場費,但那些在遊戲中勝出的人,還能多得到25美元的獎金。在正式開始試驗之前,研究者還對志願者們進行了一系列摸底性的認知心理學測試,并讓他們反複練習了500次操作,以熟悉遊戲的規則。因為有了這些事先的練習和反饋,參與者對自己的水平如何,基本上都已經心裡有數,所以對那些操作比較不靈光的人來說,最佳策略很可能是糊弄一下、拿走40塊了事。

那麼現在,請你猜上一猜:在正式的實驗過程中,什麼樣的人勝率最高、最有可能揣着65美元回家呢?

智商高的?心态好的?之前練得熟的?最近手頭比較缺錢的?

正确答案是——被吃瓜群衆圍觀的!

為什麼要打瓜群衆(為什麼我們都需要吃瓜群衆)3

當知道自己的每一步操作都有兩名素不相識的旁觀者在另一間屋子裡實時觀看、并會一一記錄下正确和錯誤的次數時,志願者們的成績比自己單獨操作時平均提高了5%,最高幅度甚至達到了20%。

此外,雖然有兩名參與者頂不住圍觀的壓力掉了鍊子表現不佳,但所有人的大腦掃描結果均顯示,當有吃瓜群衆在場時,他們大腦前額皮層與社會認知——尤其是對他人看法和意圖的敏感性——相關的區域,腦皮層中的獎勵中樞,以及可以提高行動力和運動技巧的腹側紋狀體,全部會變得異常活躍起來。

這意味着,本來可能被認為是微不足道或者與己無關的勝負與獎賞,會因為旁觀者的存在,而被賦予了格外重要的意義,變得更值得争取。而從操控者的角度,這種發動群衆鬥群衆——哦,不,應該是發動群衆圍觀群衆——的做法,也的确可以令群衆變得更心靈手巧、效率驚人。

事實上,根據研究者引述的另一項2013年的研究,對于青少年來說,即便事先知道吃瓜群衆并不會給自己的任務表現打分,也知道表現好壞并不牽涉實際利益,但光是被人圍觀這件事,就足以令他們大腦充血,創意無窮——而不僅僅是像以前認為的那樣,在群體效應下失去思考能力,而變成專拼蠻力的烏合之衆。

為什麼要打瓜群衆(為什麼我們都需要吃瓜群衆)4

那麼,這項研究對于作為吃瓜群衆的你來說,到底該算作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呢?

這當然取決于你是哪一種吃瓜群衆,但也取決于你更關心這篇論文的結尾還是開頭。

對于那些擔心被AI搶飯碗的人來說,論文的結論無疑是種安慰——員工永遠需要領導,學生永遠需要老師,病人永遠需要醫生,哪怕他們僅僅是作為吃瓜群衆而存在。

但對于我這種留戀小确幸私時光的人來說,轉過頭看一眼論文開篇,研究者旁征博引的一連串關于社會助長效應不僅存在于人群中、連猴子和昆蟲也未能幸免的最新研究,再想想快手和抖音的大火特火,眼前卻不禁浮現出一個經典遊戲的場面:

一大波吃瓜群衆正在接近~~~

為什麼要打瓜群衆(為什麼我們都需要吃瓜群衆)5

大家都在看這些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系後台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新刊「教授的權力」

為什麼要打瓜群衆(為什麼我們都需要吃瓜群衆)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