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曾概括出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為“四苦”,其餘“三苦”分别是“冤家會”、“愛别離”、“求不得”。
生之所以是一苦,因為一個人從呱呱落地起就開始了吃苦。成長過程中苦味會越來越濃。懂事以後先要嘗“十年寒窗苦”,接着為落榜而“苦悶”,為謀生而吃苦,為生計而奔波勞苦。年老以後,又會為去日不多而苦惱。病自然是苦的。生病時不但要忍受藥之苦,還要忍受身體之病痛,心靈之煩惱。死代表着生命的終結,人生最苦莫過于死。如果不肯放下心中惦念的名與利,更是苦不堪言。
“冤家會”是苦的。冤家碰頭,分外眼紅,怒火中燒,豈能不苦?不是冤家不聚頭,假如冤家剛好是你的鄰居,那你将不得安甯。你要睡覺他練鼓,你要讀書他練嗓,或是将垃圾丢在你家門口,或是任由愛犬把你家門口當廁所。如果你以忍為上策,心中自然是苦,如果你與之理論,激怒冤家,更是“苦海無邊”。
自古多情傷離别,與心愛的人分手,哪有不苦之理?别離苦,分手後相思更苦。古人曾經寫過大量有關别離的詩句,可以說每一句都充滿苦味,王維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就連離别時的酒都有苦味。
世人癡情于名利,不惜犧牲健康、人格去換取,如若“求不得”,肯定是痛徹肺腑。即使有幸得之,要麼提心吊膽,要麼不知足,這山望着那山高,自然也是苦的。
對待人生“七苦”,最好莫過于知足,知足才能常樂,任何事情都适可而止,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沒有莫強求。把生命的重心放在生活的過程中,而不是追求本身,在生活的大道上,一邊觀賞一邊前行,而不是為了到達某一夢寐以求的終點,這樣的人生便不再有苦味,便會有暢快淋漓、如沐春風之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