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晚回複微信的理由

晚回複微信的理由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5 08:40:40

晚回複微信的理由?這屆年輕人幾乎沒有朋友了這兩年“孤獨的級别”在朋友圈大肆盛行,有人“一個人吃火鍋”,有人“一個人搬家”,有人“一個人做手術”另一些人則拼命想證明自己是有朋友的,隔三差五喊一聲“有人要一起去看電影/看話劇/看展/吃飯嗎”,或者分享個鍊接“測測誰最了解我/誰是我的真朋友”,最終隻有零星點贊、沒人評論,一個人望着發光的屏幕發呆,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晚回複微信的理由?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晚回複微信的理由(就像等待一場宣判)1

晚回複微信的理由

這屆年輕人幾乎沒有朋友了。這兩年“孤獨的級别”在朋友圈大肆盛行,有人“一個人吃火鍋”,有人“一個人搬家”,有人“一個人做手術”。另一些人則拼命想證明自己是有朋友的,隔三差五喊一聲“有人要一起去看電影/看話劇/看展/吃飯嗎”,或者分享個鍊接“測測誰最了解我/誰是我的真朋友”,最終隻有零星點贊、沒人評論,一個人望着發光的屏幕發呆。

有人說“我微信好友兩三千”。如果去掉領導、同事、推銷員、相親對象、工作中隻見過一面想不起來是誰的人,還剩幾個是真正的“好友”?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的通話記錄裡,排在前面的全是工作來電和外賣快遞,那些和朋友一煲電話粥就是幾個小時、有說不完的話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好不容易從工作的牢籠中掙脫,卻握着電話不知道該打給誰。

年輕人就連結婚都找不到伴郎伴娘,有的找了不認識的同鄉,有的拉上12歲的外甥女幫忙,甚至因此誕生了一門新生意——伴郎伴娘租賃,再也不需要真朋友充門面了,一鍵下單,流程熟練。

典型的都市年輕男女生活圖景是,工作日加班到深夜,排隊打車,睡眠不足。一到周末,中午起床,點份外賣,戴上耳機,抱着電腦看《老友記》《老爸老媽浪漫史》和《請回答1988》,為别人的友情流淚,把合租室友堅定地關在門外。

結了婚的人,就更沒朋友了。婚禮上所有的朋友都送來了祝福,喜宴一結束,你就失去了他們。每當姐妹哥們兒要聚會時,你得接孩子放學;周末邀你去KTV時,你得送孩子去興趣班。即使是曾和你一起過人生重要節點的人,你也沒有辦法再陪他了。

人們發現,城市越大,維系朋友越困難。五道口的人想和亦莊的朋友見一次面,不約個五六次很難下決心穿越城裡那一圈又一圈的環路。城市生活的便利讓朋友的作用也在消減:需要借錢時有小額信貸;要人陪去醫院有跑腿服務。

我們好像很難再找到蘇轼和朋友的那種默契了,他曾寫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寝,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古今中外,人們對朋友的定義都是相似的:朋友是那些我們所欣賞的人、可以說話的人、可以依靠的人。70後很多活在大院,社交邊際很近,朋友看得見摸得着;80後處于變遷時代,社交有了同城和異地的區别;95後、00後,在遊戲和二手網站交朋友,抛出的每一句都是梗,對方一旦沒接住,内心瞬間四大皆空。大部分人是獨生子女,既需要社交,又有一點社交恐懼。

有人覺得,如果我先給别人發信息,别人可能覺得有義務和我聊天,但我不知道對方是不是真的想理我,因此不好意思開口。好不容易鼓起勇氣給别人發了一句“hello,在幹嗎”,等待回複的過程百爪撓心,像等待一場宣判。等到真正開啟聊天時,你一言我一語,像規範的十字路口,總要等到自己的綠燈時間才發言,但綠燈太短,又怕自己抓不住。

為了避免想象中的失敗,幹脆放棄交朋友的嘗試,“如果你來找我,我一定回複你,但我絕不會主動找你。”

很多關系開始變得塑料化,一句“親愛的”“麼麼哒”就能稱閨蜜,吃幾頓飯喝幾盅酒就可以叫兄弟,關系越來越沒營養。人們原本對友誼有很高的期待。恒久而綿長的友誼确實非常珍貴,但多數時候我們隻是在某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契機下收獲一段短暫的友誼,它迅速開始又馬上結束。

有研究表明,如果僅僅在社交網絡上祝福生日,或者在朋友圈裡默默點贊,對于友情的存活并沒有太大幫助,因為這隻是機械的刻意維持。相比較之下,一些支持性的評論、深度的溝通,會更有助于維護一段友情。

再獨特的人,都不能免俗地需要友情,神經科學家曾做過研究,孤獨會對個人的感覺、行為和生理造成影響,甚至導緻早逝。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依賴成為支撐我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這在人類起源時就決定了,我們的祖先能生存下來,是因為深深地懂得群體生活的重要性,一個人無法面對野獸和危險,孤獨意味着死亡。

但人類進化到我們這一代時,古老的感情也在面臨着新的挑戰,友誼的小船真的說翻就翻。

看到有博主發了一條冷知識:獲得諾貝爾獎後,主辦方會為獲獎者報銷最多14個親友同行前往頒獎典禮的往返機票。

所以你們想好邀請哪14個親友了嗎?

來源:冰點周刊

作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楊傑

編輯:陳卓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來源: 青年觀察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