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擡棺人對主家說的吉利話

擡棺人對主家說的吉利話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3 15:29:49

擡棺人對主家說的吉利話?之前有和大家說過,農村有人去世的話,是有很多規矩的,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擡棺人對主家說的吉利話?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擡棺人對主家說的吉利話(亡人若不犯七複山)1

擡棺人對主家說的吉利話

之前有和大家說過,農村有人去世的話,是有很多規矩的。

其中“做七”就是很多農村不可少的一個儀式,之前也和大家說過“做七”的具體事宜,詳細的可以查看我往期的文章:農村的“做七”規矩有何講究?從頭七到七七,這些常識早知早好

今天算是對之前的一個補充,在農村,做七很重要,如若不做,就是對逝者的不敬,農村也把做七裡的一種情況稱為犯七!

但如果沒有犯七,又該怎麼彌補呢?做七期間,對家屬的禁忌又有哪些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亡人必須犯七

不止一次說過,農村把白事看得非常重要,所以每個細節都不能忽視。

人去世後要“做七”,就是人去世後,每7天就要做一次儀式,其中有三個七非常重要,儀式也比較多,小七則可以稍稍小辦一些。

而做七的過程中,如果有一個以上的“七”與農曆的日期“七”吻合,則稱為“犯七”!

但如果沒有“犯七”,那麼親屬要在“複山”前到村裡其他人家讨要米,要足一百戶,在“複山”的時候煮來招待來參加祭祀的人吃。

“複山”其實就是安葬後第三天,逝者家人需要上墳添土,這時需準備小豬、雞、豆腐之類的食物進行供奉,還要燒紙焚香等等。

不過這種做法大多在西南地區的農村居多,而且各個地方的習俗也有所不同。

這點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最好提前算好時間,看看有沒有一個以上沒有“犯七”的日子,好提前在“複山”時做好相應儀式。

人們覺得犯七對其家屬比較好,人去世後會去到另一個世界,但這個過程充滿了艱難險阻,家人需要做這些儀式來為逝者祈福。

這時需要為逝者上墳,一些地方也叫“淋七”!

需要準備紙人、紙傘等祭品,拿到逝者的墳前放好,用瓢盛水淋紙人,并說一些提醒逝者的話,比如躲雨、過橋、打雷之類的。

當然,這個儀式不同地區做法是不一樣的。

我老家就比較簡單,大多隻需要燒紙焚香等等,儀式沒有那麼複雜。

不過該有的儀式還是得有,我一直覺得農村這些做法很有意思,其實也是表達對親人去世的不舍,用這些複雜的儀式讓人們在做的過程中,消除一些情緒。

親人去世,如果隻是一個人呆着,難免情緒會低落,會悲傷難過,但如果事情比較多,忙碌起來人們根本就來不及悲傷難過。

也許祖先們也是覺得,與親人訣别是件痛苦難熬的事情,所以才用這麼多儀式讓人們用忙碌消除痛苦吧。

做七兩大禁忌——囚七

做七一共49天,将近兩個月的時間,在這期間,對于逝者家屬有兩個禁忌,這裡順帶提一下!

第一個就是做七期間不可以理發,其實在農村的禁忌裡,理發一直是很重視的事情,比如“正月不理發”等等。

而做七的期間也是不可以理發的,理發說的是剪頭發或燙染之類,并非說不可以梳頭發洗頭發。

雖然不知道為什麼不可以理發,但這已經成為一個規矩,大家還是遵守比較好。

其次是,做七期間還不能修面!

修面也就是刮胡子或者修眉毛之類的,與理發一樣。

人們常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所以農俗裡很多規矩都會限制斷發和整理毛發之類的事情。

尤其是如果去世的是自己的父母,那麼這期間不理發不修面這兩點最好遵守,不然會找到村裡其他人的笑話甚至是責備。

做七期間不理發不修面(刮臉),農村也叫“囚七”!

所以很多人在做七儀式徹底完畢後,大多會看起來滄桑很多,不理發不剃胡子不理眉毛,看起來是會挺邋遢的。

現在很多農村地區都将土葬改為火葬了,所以這些儀式自然被遺棄。

喪葬簡化其實也是為人們減負,不然一場葬禮辦下來,前前後後的事宜不僅勞神傷财,還費時麻煩。

失去親人的确是個很難釋懷的事情,尤其是出事故一下去走了的那種,的确很難接受,難免在傷痛中消沉意志。

按照以前祖先們的想法是,用這些繁瑣的喪葬習俗讓人們忙起來,以此讓親人沒時間去傷痛,漸漸接受親人不在的事實。

但現在大多數人覺得,失去親人隻想把逝者送走後,自己一個人待會兒,想念一下已經不在的親人,不用一直戴着面具去應付來參加葬禮的人,身心俱疲讓現在的人更難受,所以從簡更符合現在的發展趨勢!

我更贊同活着的時候好好盡孝,好好待人,當他們走了,可以無憾的送走他們,哪怕不掉眼淚,不哭喪,但我想也能釋然。

反之,活着的時候留下太多遺憾,去世的時候葬禮辦的怎樣風光也是徒增傷悲。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關于今天說到的“囚七”、“犯七”、“複山”等事宜,大家還有何補充的呢?歡迎留言交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