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的年代?教學目标:1.熟讀課文,借助注釋理解基本内容,積累文言詞語,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核舟的年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教學目标:
1.熟讀課文,借助注釋理解基本内容,積累文言詞語。
2.抓住文本特點,把握說明對象特點和寫作順序。
第1課時
一、導入新課
播放《微雕欣賞》視頻。
多麼神奇而瑰麗的藝術,一顆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變得如此生動精美。不過,視頻中的畫面轉瞬即逝,你也許未能仔細觀察這瑰麗的藝術。沒關系,讓我們走進今天的課文《核舟記》,去感受這藝術的魅力所在。
二、教學新課
目标導學一:梳理字詞,破除閱讀障礙
1.教師範讀課文,正音。
罔(wǎng) 贻(yí) 有奇(jī)
箬篷(ruò) 石青糁之(sǎn) 髯(rán)
衣褶(zhě) 袒胸(tǎn) 黍(shǔ)
矯首(jiǎo) 篆章(zhuàn) 壬戌(rén xū)
2.教師範讀,或聽朗讀音頻。要求學生注意朗讀節奏,整體感知大意。
3.結合工具書和注釋,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詞語歸納。
(1)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彎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橫”)
(2)一詞多義
①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奇妙)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零數、餘數)
②為:為宮室、器皿、人物(做。這裡指雕刻)
中軒敞者為艙(是)
③而: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啟窗而觀(表承接,不譯)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表轉折,卻、但是)
④之:徑寸之木(助詞,的)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代詞,指核舟)
⑤其:其兩膝相比者(他們)
其人視端容寂(那)
(3)重點探究:古代漢語使用數量詞的方法與現代漢語不完全相同,請根據下列例句,說說它們的不同在哪裡。
①嘗贻餘核舟一。
②蘇、黃共閱一手卷。
③舟尾橫卧一楫。
④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⑤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
明确:A.“一手卷”翻譯為“一幅隻能卷舒而不能懸挂的橫幅書畫長卷”,“橫卧一楫”翻譯為“橫放着一支槳”。現代漢語中,數詞一般不單獨充當定語,必須和量詞組成數量詞組才能充當定語。在古代漢語裡,數詞則可單獨充當定語。B.“嘗贻餘核舟一”翻譯為“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成的小船”,“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翻譯為“總計在一條船上,刻了人五個,窗八扇……”可見古代漢語中,數詞表示事物的數量時,不僅可以放在名詞的前面作定語,也可以放在名詞的後面修飾名詞,而這種把數詞放在名詞後的用法,計數的意味更明顯。
目标導學二:梳理思路,把握說明順序
1.仔細研讀課文,嘗試繪制核舟示意圖,然後複述課文内容。
2.讨論:本文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
明确: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開頭(第1段)總說,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中間(第2—5段)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最後(第6段)總結全文,統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然後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3.文中描寫了核舟的哪幾個部分?并說說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介紹核舟的。
明确:船艙—船頭—船尾—船背。
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先整體後局部。先整體介紹核舟的體積,接着寫舟的中間部分船艙,然後介紹船頭和船尾、船背。
4.作者不是按照“船頭→船艙→船尾”的順序寫,而将船頭和船艙的順序颠倒,請探究這樣寫的原因。
明确: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船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又可以關閉,這樣說可以引發讀者的興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蘇轼《赤壁賦》《後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象感知蘇轼當年泛舟赤壁時的優美情景。
三、闆書設計
核舟記
船艙——船頭——船尾——船背
(空間順序)
第2課時
一、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對微雕藝術品“核舟”有了整體的認識,不過,作為藝術品,它值得我們用審美的眼光去鑒賞,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對本文進行更深入的解讀。
二、教學新課
目标導學一:欣賞微雕藝術,品析語言特色
(一)指名朗讀課文第1段并思考
1.概括第1段的段意。
明确:概述雕刻家王叔遠的精湛技藝。
2.找出本部分中能總括全文,突出王叔遠雕刻技藝特點的詞語。
明确:奇巧。
3.雕刻時“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态”說明了什麼?
明确:說明了王叔遠的構思巧妙、技藝精湛,也隻有因勢象形,才能保證藝術品出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
(二)指名朗讀課文第2段并思考
1.試賞析“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一句。
明确:本句介紹“核舟”體積,作者抓住了長度和高度的特點,呈現空間立體感,“八分有奇”與“二黍許”準确而形象地點明了核舟的體積。
2.文章先介紹了核舟體積,又寫了衆多小窗和對聯,作者意在表現什麼?
明确:以核舟“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的體積小跟船艙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細相對照,突出王叔遠雕刻技藝的“奇巧”“靈怪”。
3.領會“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意境,抒發感悟。
(三)指名朗讀課文第3段并思考
1.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什麼?
明确: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表現他們豁達、豪放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卻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裡。
2.作者在說明船頭三人時,着墨較多的是誰?為什麼?
明确:是蘇東坡。因為刻畫得仔細,所以作者當然也寫得細膩;同時還因為核舟的主題是“大蘇泛赤壁”,這樣說明與主題吻合。
3.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
明确: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說明——“珠可曆曆數也”。
(四)指名朗讀課文第4段并思考
這一段描述“舟子”的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麼氛圍?
明确: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仿佛是在那裡呼喚清風,顯得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仿佛在專注聽“茶聲”。但都表現了一種愉悅輕松、活潑自樂的氛圍。
(五)指名朗讀課文第5段并思考
1.這段文字中哪些說明可以表現雕刻技藝高超這一中心?
明确:細若蚊足,鈎畫了了。
2.寫船其他部位用了三段文字,寫船頂部為什麼隻用一小段文字呢?
明确:這是為了突出“核舟”的主題,同時也表現作者主次分明、詳略得當的寫作技巧。
(六)指名朗讀課文第6段并思考
作者為什麼在文末再次對船上的事物進行說明?
明确:強調了核舟的體積雖小,但所刻之物十分豐富,讓人對小小核舟歎為觀止。此時,作者最後發出的“技亦靈怪矣哉”,也正是讀者由衷的感受。
總結:在全文中,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核舟的藝術之美。核舟的創作本“因勢象形”,見核舟雕刻的自然之美;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一應俱全,顯現出核舟的精緻玲珑之美;核舟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核舟上的文字充滿詩情畫意,見古典藝術之美。核舟的美,又是因為雕刻者有精湛的技藝、不凡的見識、深厚的文化底蘊。不過,在短短幾百字中,能将這巧奪天工的核舟完美呈現,以簡潔、生動的語言,寫就這篇意境深邃、想象豐富、對比巧妙的文章,又足見文本本身的藝術之美。
三、闆書設計
細緻觀察、精心構思
可取之處
1.以《微雕欣賞》視頻作為導入,可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向他們展示了技藝之美。
2.教學的各個環節環環相扣,思路清晰,先整體把握全文,再深入到寫核舟的具體段落對文章進行賞析,讓學生由衷體會到古代藝術工匠的技藝之巧,藝術之美,以及文章的語言結構之美。
不足之處
可适當地補充一些有關精巧技藝的資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