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誨人不倦》
(一)解釋加點字詞
1.唯上知①與下愚②不移。
①上知:上等的智者。
②下愚:下等的愚人。
2.有教無類。
類:種類,類别。
3.子以四教:文①,行②,忠③,信④。
①文:曆史文獻。
②行:社會實踐。
③忠:待人盡心竭力。
④信:辦事誠實可信。
4.言語:宰我,子貢。
言語:辭令。
5.文學:子遊,子夏。
文學:文獻。
6.嘗獨立①,鯉趨②而過庭。
①獨立:指孔子一個人站在那裡。
②趨:按(àn)照禮的規定,臣子經過君主的面前,兒子經過父親的面前,都要小步快走以示謹敬。
7.不學《詩》,無以言。
不學《詩》,無以言:春秋時代,外交場合中多通過誦讀《詩經》有關篇章來表達自己的意見,熟習《詩經》是外交人員從容應對的必要條件。
8.不憤不啟①,不悱②不發。舉一隅③不以三隅反④,則不複也。
①啟:開導。
②悱(fěi):想說而說不出來的樣子。
③隅(yú):方位。一般有四方。
④反:還複,這裡指回過頭來加以驗證。
9.賜也何敢望回?
望:比較,同……相比。
10.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與(yǔ):贊同。
11.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如切(qiē)如磋(cuō),如琢(zhuó)如磨:這是《詩經・衛風・淇奧》中的句子。切磋琢磨是加工骨角玉石的各種方法。切,切(qiē)削(xiāo),加工玉器的方法。磋,磨治,加工象牙的方法。琢,雕刻,加工骨器的方法。磨,加工石器的方法。子貢這裡引用詩句,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質,還要緻力于學問,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12.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①而在知來②者。
①往:過去的事,這裡指已言已知的事。
②來:本來的事,這裡指未言未知的事。
13.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①。’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②。”曰:“禮後乎③?”子曰:“起④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①巧笑倩(qiàn)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xuàn)兮:前兩句見《詩經・衛風・碩人》,第三句當是逸詩。巧笑L美好的笑容。倩:面頰(jiá)美好。盼:黑白分明。素以為絢,即“以素為絢”,在素的基礎上畫彩色花紋。素,白色的絹(juàn),引申指白色的底子。絢,色彩繁盛的樣子。
②繪事後素:繪畫的事後于素地,即先有了底子然後繪畫。
③禮後乎:子夏從詩句的讨論聯想到禮與仁義的關系,提出禮後于仁義即禮以仁義等道德修養為基礎的看法。禮,指禮儀容止,相當于“繪”;仁義等美質相當于“素”。
④起:啟發。
14.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兼人:一個人相當于兩個人,指敢作敢為。兼,倍。
15.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述:傳述,闡述前人成說使之流傳。
16.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作:創作,創造。
17.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①,《雅》《頌》各得其所②。
①樂正:音樂得到厘(lí)正。
②《雅》《頌》各得其所:《雅》《頌》,指樂曲而言。得其所,一指樂曲本身的音律得到協調,一指樂曲所使用的場合得到适當安排。
八、《高山仰止》
(一)解釋加點字詞
1.歸與!歸與!吾黨①之小子狂簡②,斐然成章③,不知所以裁之④。
①黨:指家鄉。
②狂簡:狂:狂放。簡:大,指志大。
③斐然成章:喻指文化知識已然燦然可觀,即已“博學于文”。斐然,有文采的樣子。章,有條理的花紋。④不知所以裁之:喻指弟子尚不知“約之以禮”。
2.子路,行行如①也。冉有、子貢,侃侃如②也。
①行行( hànghàng )如:剛強的樣子。
②侃侃如:和樂的樣子。
3.暴虎①馮河②,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③,好謀而成者也。
①暴虎:徒手搏虎。
②馮河:徒步渡河。
③懼:警惕、謹慎。
4.子曰:“由之瑟①,奚為于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②。”
①瑟:這裡指子路鼓瑟的技巧和内容。
②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古代房屋建在高台上,房屋前半部分是堂,用以舉行吉兇大禮,堂後面是住人的室。人門後沿台階走上去才能登上堂,經過堂以後才能進入室。這裡是用升堂入室比喻學道的深入程度。升堂喻已有所成就,入室喻已得其奧妙。
5.顔淵死。子哭之恸。
恸:過分哀痛。
6.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①。夫子莞爾②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③?”
①弦歌之聲:這是推行禮樂教化的表現。弦,指琴瑟。
②莞(wǎn)爾:微笑的樣子。
③割雞焉用牛刀:喻指治理武城這樣的小地方用不着禮樂大道。這是孔子欣喜時的玩笑話。
7.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①。夫子循循然②善誘人,博我以文③,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④,卓爾⑤。雖欲從之,末⑥由⑦也已。
①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這幾句是說孔子的學說高深難測,無所不在。
②循循然:有次序的樣子。
③文:文獻。
④所立:指孔子創立的新說。
⑤卓爾:高高地豎立、超群出衆的樣子。
⑥末:無。
⑦由:途徑。
九、《沂水春風》
(一)解釋加點字詞
1.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居:閑居,平常。
2.千乘之國,攝①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②之以饑馑③;由也為之,比及④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⑤也。
①攝:夾。
②因:疊加,增添。
③饑馑:通常泛指饑荒。饑:谷物失收。馑:菜果失收。
④比及:等到。
⑤方:義。
3.夫子哂之。
哂(shěn):微笑。
4.方六七十,如①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②曰其禮樂,以俟③君子。
①如:或。
②如:若,至于。
③俟:等待。
5.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①,如會同②,端章甫③,願為小相④焉。
①宗廟之事:指諸侯祭祀祖先的事。
②會同:這裡泛指外交會見。會,指諸侯會盟。同,指諸侯共同朝見天子。
③端章甫:穿玄端戴章甫,指穿戴禮服禮帽。端,玄端,古代禮服的名稱。章甫,古代禮帽的名稱。這裡都用為動詞。
④相:主持禮儀的人,即司儀。
6.鼓瑟希,铿爾①,舍②瑟而作③,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④。
①铿(kēng )爾:形容推瑟發出的聲音。
②舍:舍開,這裡指放下。
③作:站起來。
④撰:述。
7.莫春①者,春服②既成,冠者③五六人,童子④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⑤,詠而歸。
①莫(mù)春:即“暮春”,夏曆三月。
②春服:夾(jiá)衣。
③冠者:指成人。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表示成年。
④童子:指成童,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
⑤舞雩(yú):祭天求雨之處,有壇有樹。雩祭有歌舞,故稱舞雩台。
十、《中庸之道》
(一)解釋加點字詞
1.中庸①之為德也,其至②矣乎!民鮮久矣。
①中庸:儒家的處世原則。主要指折中、适當、不走極端。庸,用,“中庸”即以中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說,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②至:達到極點。指最為适用,最為寶貴。
2.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适①也,無莫②也,義之與比③。
①适(dí):親厚。
②莫:淡漠。
③義之與比:即“與義比”,跟義在一起。指以義作為與人交往的依據。
3.不得中行①而與②之,必也狂狷③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①中行:中道。這裡指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
②與:交往。
③狂狷(juàn):狂,志向大而不切實際。狷,性情褊(biǎn)急而孤介自守。
4.禮之用,和為貴①。先王②之道,斯為美③,小大由④之。
①禮之用,和為貴:禮的作用是維護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在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差别的同時,也在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人們各安其分,以保持社會的安定。
②先王:指前代聖明的君王。
③美:善。
④由:遵循,遵從。
5.君子和①而不同②,小人同而不和。
①和:和諧。指不同事物之間的平衡和協調,即對立的統一。
②同:等同。指無差别的同一。
6.鄉原,德之賊也。
鄉原(yuàn):指被鄉民視為忠厚樸實,實則同流合污、阿世媚俗的人。原,通“願”,謹慎老實。
7.有惡,惡稱人惡者,惡居下流而讪①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②者。
①讪(shàn):毀謗。
②窒:阻塞不通。
8.惡徼①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讦②以為直者。
①徼(jiāo):強取,掠奪。
②讦(jié):揭發别人的隐私或過錯。
十一、一詞多義
(一)文
1.郁郁乎文(完美)哉
2.則修文德(指禮樂仁義的政治教化)以來之。
3.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指《詩》《書》《禮》《樂》)等儒家文化經典)。
4.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修飾,這裡指對外在形式如儀容、舉止、禮節等的修飾和講求)為?
5.質勝文(文飾)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翻譯】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顯得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顯得虛浮。隻有質樸和文飾配合适當,才可能成為君子。
6.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文獻),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7.君子以文(文章學問)會友,以友輔仁。
8.子以四教:文(曆史文獻),行,忠,信。
9.文學(文獻):子遊,子夏。
(二)與
1.弗如也;吾與(贊同)女,弗如也。
2.不得中行而與(交往)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三)由
1.視其所以,觀其所由(經由,經曆),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遵循,遵從)之。
3.雖欲從之,末由(途徑)也已。
(四)黨
1.君子矜(jīn)而不争,群而不黨(結黨營私)。
2.人之過也,各于其黨(類,類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