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消費者需求不斷探索與「為國民,造好物」品牌理念的加持下,aigo 将現代年輕消費者的個性心理與傳統文化巧妙結合,力求為大家帶來更多時尚、潮流、有現代科技感、技術應用快人一步、高品質且價格友好的産品——而有着與之相同願景的國貨品牌亦不勝枚舉。
我們支持國際化潮流并主張消費自由,但不少平價好用的國貨同時也正在被生生埋沒,成為你購物車中不曾有過的遺珠之憾。于是少數派聯合我們的好朋友 aigo 一起開啟了這次國貨推薦的征文活動,邀請了一些作者來分享他們使用下來認為不錯的國貨,在予你受用的同時也希望借此機會讓更多的國貨被看見。如果你也有心儀的國貨想要推薦,非常歡迎你向我們投稿。
近一年過去,M1 芯片的傑出之處早已不用贅述。蘋果悶聲憋出的大招,仿佛是搶走了老朋友 Intel 的牙膏。性能大幅進步的同時,衆多機型裡最便宜的 Mac mini 教育優惠下不足五千的價格,在礦機橫行、顯卡天價的日子裡,居然難得地把「性價比」三個字大寫在了蘋果臉上。
但 M1 并不完美。繼承和發揚光大了蘋果對電腦的設計理念的同時,M1 芯片雖使 Mac 性能提升、發熱降低,卻也導緻拓展性的不足。當然,拓展不足也不是新問題了,即便仍使用 Intel 芯片的機型,蘋果給的接口也很不夠用。
這或許和喬布斯留下的理念有關,在很早以前喬布斯就和沃茲争論,認為電腦應該隻留兩個 USB 接口、不需要風扇。如今,喬布斯的願景通過自研的 M1 芯片加持終于可以實現,所以即使有傳聞說下一代 MacBook 會增加接口數量,縱觀蘋果曆史上多次的選擇,我還是不能輕易相信它會轉變自己在開放性上的保守政策。
M1 Mac mini 配備的接口
M1 系列産品也比以往的 Intel 産品線更加保守,各個版塊焊死在主闆上,徹底失去 DIY 的可能。這樣的統治力成就了蘋果高超的設計美學,卻同時也讓用戶不得不遭受它保守态度的痛苦:雖然基礎售價難得「親民」,但和往常一樣高昂的内存、存儲升級價格,又實在是接受不能。
在 Apple 官網,要想将存儲從 256GB 升到 512GB,需要加 1500 人民币;而最高配的 2T 版本,需要加 5550 塊錢。雖然内置存儲用起來是最爽的,但居然要花掉比電腦本體還多的錢,無力支出;況且,就算升滿 2T,作為一款 2021 年的台式電腦還是不大夠用。所以說,投入 Mac 的懷抱,也就意味着你需要自己動手解決拓展、存儲等一系列的問題。
M1 Mac mini 高昂的存儲升級價格
作為窮學生,均衡考慮之後,我在年初購入了入門級的 256G 版 Mac mini。256G 即便放在手機上也不能說是富餘,電腦上就更不必說。這大概就是蘋果的理想和我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吧。 因而,我開始了漫長的存儲設備探索之路,沒想到路長水深,一路摸索下來,如今斷斷續續花費超過一萬塊,已經是 Mac mini 兩倍的錢。其中有血淚教訓也有驚豔發現,算是折騰明白了。本文就是我過去大半年的經驗總結,很折騰,也很有趣。希望對意圖購買或已經擁有 Mac 的你有所幫助。
需要提前說明的是,M1 芯片存在某種問題,使得通過拓展塢外連的硬盤無法發揮最大速度。從網上的反饋來看,不同品牌的不同産品均受到影響,本文中測試的産品亦因此達不到标稱滿速,希望蘋果在系統升級或至少下代産品裡改掉這一問題。
明确需求市面上有許多種外置存儲的解決方案,從硬盤到接口橫跨數個類别。想要搞清楚哪一款是我需要的,就要先搞清楚自己的需求。
我有制作視頻的需要,工程文件動辄幾十個 G,而且工作時要保持高讀寫速度;現在是 4K 時代,素材的文件大小比 1080P 時翻倍增長,如果想要妥善保存,就一定得要夠大的存儲空間。此外,我也有在兩台電腦間轉移文件的需求,雖然大部分可以通過隔空投送完成,但電腦容積有限,大文件還是保存在硬盤中更方便。
故此,我們來建立一個以容量大小、讀寫速度為 X、Y 軸的坐标系,毫無疑問,高容量高讀寫是追逐的目标,低容量低讀寫則是當被淘汰的上代産品。但是坐标的兩極也代表價格的兩極,我們需要在價格和适用性上做出取舍。
需求坐标軸
在表中,對于低容量低讀寫的碎片文件,這裡本是 U 盤的市場,如今隔空投送就可以解決,不再探讨;M1 Mac mini 的絕大部分用戶,需求還是位于小容量、高讀寫的拓展文件、高容量低讀寫的備份文件之中。我們可以在這個範圍内多尋找一些産品。
初步發燒:了解硬盤、接口、帶寬與協議對于手中富餘的朋友,或者追求極緻性能的愛好者,在了解自身需求後直接買市面上最貴的産品往往就足夠讓你滿意。但要是想追逐一下性價比,就要在背景知識上做更多功課。而在外部存儲這件事上,你至少需要了解硬盤的種類、接口的區别、帶寬的不同,以及各種各樣的協議。
數據傳輸就像賽車,影響車速的除了車本身,還有路況和交通規則。如果數據是車上的貨物,那麼硬盤就是車,接口是交通樞紐,帶寬是道路,協議是交通規則。這構成了木桶效應,真正使用時的速度就取決于這幾者中較慢的那個。
比如用雷電三的接口和帶寬跑傳輸速度 200MB/s 的 SATA 機械硬盤,那就是慢車上了筆直的賽道、高吞吐量的路口,再怎麼耍也還是 200MB/s,這并不能提高車的速度;反過來說,一塊 M.2 的 SSD,縱使猛踩 3500MB/s 的油門,碰到 USB 3.1 Gen 1 的路口也隻能慢慢排隊,跑出個最大 625MB/s 的成績。
如何選購硬盤相信你一定常聽說「機械硬盤」和「固态硬盤」兩個概念,知道固态更貴、速度更快。确實,從科技點上來講二者已是差了代際的産物,從 SATA 機械到 SATA 固态,再到 M.2 接口的 NVMe 固态,速度起飛式上升,但價格也是水漲船高。SATA、M.2,都是接口的一種,為了方便理解,我制作了一張圖闡述它們的區别。
道路就是基礎建設,是很難變動的,SATA 作為較早出現的總線标準,在存儲界早已普及;但 SATA 最普及的 3.0 版本,帶寬隻有 6Gbps,傳輸速度換算下來隻有 600MB/s。如果是市面上較為流行的 SATA 機械硬盤,比如我手中有一塊西部數據的 4T WD40EZRZ,實際速度大概在 170MB/s。
固态硬盤出現以後,很長時間内依然以 SATA 為主要接口,這就導緻 SATA 固态雖然速度大幅超過機械硬盤,但受制于帶寬,仍然無法突破 600MB/s 的理論速度。與此同時,作為固态硬盤,SATA 固态依然有價格不低、容量不高的問題。
SATA 固态硬盤針對的使用場景更多是 PC,而 Mac mini 上并沒有 SATA 接口,因此,盡管它的讀寫速度尚可接受,我也不推薦你購入外置的 SATA 固态硬盤作為拓展。畢竟它的同等容量價格并不比速度翻倍的 M.2 接口固态硬盤低到哪裡去。
所以,在硬盤的選購上,M.2 固态硬盤是較好的選擇,而對于備份等速度要求不大、容量要求高的需求,SATA 機械硬盤是價格更合适的方案。
速度、接口與協議是不是已經有點繞了?我們再來明确幾個概念。
先是速度的單位:Gbps。「bps」的全稱是「bits per second」,即比特率。存儲大小是以字節「Byte」為單位的,而一字節對應八比特,就像網速一樣,100Mbps 的寬帶理論下載速度是 12.5MB/s。在實際使用中,由于物理損耗,這個數字會更低。購買拓展塢、硬盤塢時,我們常能看到商品頁上顯示的 5Gbps、10Gbps,轉換單位時理論最大速度要除以八,也就是 625MB/s、1250MB/s。有時考慮到編碼效率,這個數字還要更低。
說完速度,再講講接口和協議。M1 Mac mini 配備了兩個雷靂/USB 4 和兩個 USB-A 接口。名叫 USB 4,其實就是雷電 3。協議們的命名非常拗口,不說人話,是各家勢力妥協的結果,背後紛争我們沒必要細究,隻要記住搭載 M1 芯片的幾款機型,從 Mac 到 iPad,所用的都是雷電 3 接口即可。雷電 3 口的帶寬可達 40Gbps,換算下來就是 5GB/s。
但實際上,雷電 3 的帶寬中,分配給數據傳輸的隻有 22Gbps,剩下的 18Gbps 是給視頻信号的。可以理解為在這寬廣的 40Gbps 公路上,有 18Gbps 是視頻數據專用車道,其他數據們隻能跑 22Gbps。估算下來就是 2750MB/s。這就是 M1 芯片外接硬盤能跑出的理論速度上限。在實際使用中,M1 存在 BUG,無法達到這一速度;而硬盤格式、測速軟件的算法不同,也都會影響速度呈現。
初步了解存儲界的種種規則,終于,我們可以來挑選挑選産品了。
初始方案:大容量機械硬盤各位都知道 NAS,是以網絡的方式接入存儲設備(Network-Attached Storage),而 DAS 其實更為古老,是硬盤和處理設備直連的接入方案(Direct-Attached Storage)。這也是我為 Mac mini 拓展時的初版方案。事後來看這不算最好的選擇。或許,256G 過于捉襟見肘,買大容量硬盤可能也是種心理補償。
NAS ? DAS ?
在搭建這套方案時,我尚在校園,搭 NAS 有些網絡上的麻煩,加上主力設備就是這台 Mac mini,于是選擇了 DAS。借着年初機械硬盤價格還不錯,我擇機購入了前文提到的西部數據的 4T 藍盤,搭配國産品牌鐵威馬的雙盤位硬盤塢 D2-310,實測的速度在 170MB/s 上下。
西部數據 藍盤 4T WD40EZRZ 連接 鐵威馬 D2-310
數據是很嬌貴的,選擇硬盤塢和選擇硬盤有時同樣重要。這款國産品牌鐵威馬的 D2-310 我在某東以 499 元的價格購入,不算最便宜的硬盤塢産品,但相比銷量更高的露天硬盤底座,它金屬全包裹的設計不僅好看,也能更好地保護硬盤和内在的數據——要知道,露天硬盤底座可是有個「硬盤升天座」的诨名。還有玩家會推薦二手購入西部數據、希捷等品牌的拆機盒子,某二手市場兩百來塊,但需要做一些硬件上的破解,方案不是很成熟,有潛在風險,我就沒有采用。
4T 的機械硬盤确實極大地緩解了我的存儲焦慮。不過,如今半年多使用下來,我認為 DAS 作為古老且低速的方案,碩大的體積、使用時的噪聲和入手門檻,使它或許不能算是友好的選擇。況且,機械硬盤的外置存儲占用的是 USB-A 接口,真正高速且昂貴的雷電 3 并沒有機會發揮實力。所以,體驗了半年後,我不大建議你選用這套方案。
進階方案:移動固态硬盤林林總總說了許多存儲界的入門知識,可能有人會問我:為什麼不直接買移動硬盤?對我來說,這和我過往的體驗有關。為了給老 MacBook 留下冗餘備份,我也曾購置過一些五六百價位的移動硬盤,巴掌大小,使用起來談不上便利,有些笨重,也還算能忍受。後來我又購置了一塊給家裡人。結果幾年下來,由于攜帶不便,我早已忘記自己的移動硬盤塞到了哪個旮旯;而家裡人也和我反應,說那塊我買的硬盤壞掉了,内容不翼而飛。種種體驗,讓我留下了「移動硬盤确實不行」的印象。現在回頭看,這也許是種錯怪,當時我的收納習慣不夠好,家人使用時也多有不注意,導緻我産生了些偏見。
這次,借着少數派與 aigo 的合作機會,深度體驗了 aigo 送來的 S7 Pro 後,我發現時代确實變了。首先是它真的很小巧,比 AirPods 瘦長些,重量卻還要輕很多。這讓我不再有收納難題,相比起過去手機大小的移動硬盤,這才是可以納入 Every Day Carry 的尺寸和重量;磨砂的質感、順滑的倒角,在小小的尺寸裡,1 T 的容量令人驚喜。回頭看 DAS 方案的大傻個子,搞得我有點尴尬。沒錯,DAS 能納下更大的空間,但這也意味着失去了移動的可能性,而且硬盤轉起來頗有種「炒豆子」的噪音,會讓每日坐在電腦前辦公娛樂的我有些小小的焦慮感。
aigo S7 Pro
而這兩個已經完敗 DAS 方案的優勢外,aigo 的這款 S7 Pro,作為上代旗艦産品,标稱速度可達到 520MB/s,在 Mac 環境、格式化為 APFS 後,實測寫入可以達到 390MB/s,讀取可達到 363MB/s,足足是 DAS 方案的兩倍多。可謂更小巧、更快,功耗還低(DAS 需要連接專門的電源)。
aigo S7 Pro 1T APFS 格式 M1 Mac 讀寫速度
而在 Windows 環境下,S7 Pro 實測寫入 496MB/s,讀取 569MB/s,符合官方标稱。
aigo S7 Pro 1T NTFS 格式 Windows 讀寫速度
不過當然了,再怎麼說,固态硬盤還是比機械硬盤貴一些。鐵威馬這款硬盤塢的常态價是 499 元,4T 藍盤的購入價是 469 元,合計 988 元。而 aigo 的 S7 Pro,1T 版本常年價在 700 塊上下。這麼一看,DAS 方案還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然而,價格不像配置那樣恒定,總是會被各種各樣的原因影響。一場疫情已使全球供應鍊産能緊張,瘋狂的挖礦事業又更加火上澆油。顯卡價格在沉沉浮浮中比股票還動蕩,真正有需求的人不得不把裝機日程一拖再拖。更壞的消息是,機械硬盤也漲了。「Chia 奇亞币」的橫空出世和「硬盤挖礦」的詭異技術,讓攢硬盤中的我苦不堪言。過去半年内,我密切關注着硬盤的售價,時不時打開收藏夾看價格變化,一度成為我茶餘飯後的習慣。
我的觀察是,在當下,機械硬盤的價格雖然有一定幅度的回落,仍未到正常,更是和「性價比」相去甚遠。而固态硬盤早先雖然也随着漲了一波價,年中後卻因産能提升逐漸降了回來。固态硬盤在一開始就不能用來挖礦,漲價更像是礦潮引起的哄搶,如今市場發揮了功力,把價格調整回來,甚至一度到了低價。考慮到像西數藍盤這樣标志性的機械硬盤,4T 型号大部分已從四百漲至六百元價位,就算機械硬盤空間更大,但速度、便攜性、噪音等多方面落後的體驗下,加上自己拆裝、等待好價等等的折騰,如果你對存儲空間沒有特殊的需求,我還是更建議你買一塊成品移動硬盤。一番體驗下來,我手中的一台 aigo S7 Pro,使用的舒适感已經超越 DAS 方案了。
而這并不是全部。aigo 又給我寄來一塊比 S7 Pro 稍貴些的 P1,采用 NVMe 協議,标稱速度可以達到 1084MB/s,APFS 格式下,除去損耗,實測速度穩定在 700MB/s 以上。
aigo P1 1T APFS 格式 M1 Mac 讀寫速度
這個讀寫速度足以滿足許多工程文件,比如 Final Cut Pro 外挂硬盤下剪輯的工作狀态了,素材拷貝等處理更是不在話下。
aigo P1
在 Windows 環境下,P1 實測寫入 932MB/s,讀取 990MB/s,如此速度的外挂硬盤已經可以跑大型遊戲了。
aigo P1 1T NTFS 格式 Windows 讀寫速度
S7 Pro 附贈了 C2C、C2A 兩根數據線,照顧到舊電腦的使用體驗;P1 則附帶 C2C 口數據線,和一個 C2A 的轉接頭;随硬盤送了一個有點商務風的收納套,灰色小巧。随着使用體驗的加深,它們已經成為我日常的 EDC 産品。
戴上收納套
面向發燒友:雷電接口與 M.2 硬盤盡管外置移動硬盤已經可以滿足我大部分存儲需求,但硬盤之坑深似海,既然路已至此,不到盡頭不盡興啊。我又開始尋找更快的方案,以求達到接口速度的極緻。而這就必須上 M.2 固态硬盤了。要如何選購呢?
首先我們要明确一件事情,硬盤最大化價值利用的前提是減少傳輸時的物理浪費,也就是說直接插在主闆上才是最好的。可惜 M1 Mac mini 并沒有給我們這樣的機會。所以,有了「外接」這麼一項限制,我們需要硬盤盒的幫忙,徒增了很多物理損失,再加上 M1 現有的問題,我們也就無法使外接 M.2 硬盤達到産品标稱中的速度。所以在選購了五六塊不同品牌的 M.2 SSD 後,我的經驗是買性價比高的即可,這樣不管是用于 M1 Mac 的擴容還是日後留作其他電腦設備的升級都有保障。
雷電硬盤盒關于硬盤盒,我購置了兩種類型的産品:一款是國産品牌 MAIWO 麥沃的 10Gbps USB 3.2 Gen2 硬盤盒,價格不足百元,小巧精緻。但這隻是過渡使用,因為這離雷電 3 的 22Gbps 數據傳輸帶寬還差很遠。實際上,若你考慮使用 10Gbps 硬盤盒 M.2 硬盤的方案, 我建議你還是直接買高速移動硬盤來得便捷。硬盤盒的方案更符合閑置 M.2 硬盤再利用的定位。
另一款是希捷的酷玩系列遊戲擴展塢,拓展接口的同時,自帶 4T 機械硬盤和 M.2 的固态硬盤接口。以下的讀寫測試就基于這台希捷拓展塢。由于其還要分配帶寬給機械硬盤和其他接口,必然會再次使 M.2 硬盤速度有所損失,測速僅做參考。
希捷酷玩拓展塢
倘若你想要純粹的雷電 3 接口硬盤盒,那麼我推薦國産品牌 JEYI 佳翼的雷電 3 移動硬盤盒,常年價 600 元,是雷電 3 硬盤盒裡口碑和性價比都相對優秀的産品。
M.2 固态硬盤在 M.2 固态硬盤中,目前市面上口碑較好的是西部數據的 SN550,标稱速度可達 2400MB/s。如果遇到好價,是值得購買的。我恰好就有一塊 500G 的版本,618 期間三百出頭的價格購入。1T 的好價則普遍在七百前後。
使用希捷拓展塢,APFS 格式,實測速度為寫入 1338MB/s,讀取 2157MB/s。與标稱有一定距離,但很可能是拓展塢占用帶寬的問題。
西部數據 SN550 500G 連接希捷拓展塢 APFS 格式 讀寫速度
這個讀寫速度基本支持我所有工作流的大文件讀寫了,幾無超出範圍的使用場景,雖說和 Mac 自帶硬盤雖然還有距離,但我還是很滿意的。
巧的是,同樣的價位段,aigo 也有一款 M.2 接口的高速固态硬盤,鎂光 TLC,三年質保,中控型号為 Innogrit IG5216,3D TLC NAND 顆粒,支持 PCIe 3x4 通道閃存。從參數上看對于 Mac mini 拓展綽綽有餘。我要(嫖)來了一塊 1T 版本,售價和 SN550 1T 好價時相差無幾。
開箱發現包裝内附贈了螺絲,好評
将其抹為 APFS 格式後,同樣的環境下,測試速度為寫入 1347MB/s,讀取 2424MB/s。表現和 SN550 差不大多。
P3000 1T 連接希捷拓展塢 APFS 格式 讀寫速度
但這不該是這款硬盤極限,在 Windows 環境下,實測可以達到符合标稱的 2800MB/s 寫入,3400MB/s 讀取。
P3000 1T NTFS 格式 Windows 讀寫速度
可見 M1 芯片對外置 M.2 硬盤的支持确實不到位,以穩定著稱的西部數據的 SN550 和 aigo 新品 P3000 均撞上了速度瓶頸。
aigo P3000
而作為對外置硬盤速度的對比,我也用 Blackmagic Disk Speed Test 測了測 Mac mini 這内置的 256G 固态硬盤的讀寫速度。由于沒有物理損失,也不用分配帶寬,寫入速度達到了 2202MB/s,讀取速度達到了 2978MB/s。
内置固态硬盤讀寫速度
總體來看 P3000 給我的印象還是很不錯的,雖說因 M1 的困境導緻無法發揮優勢,但身處同價位的産品中優勢更大,作為硬盤儲備以後用在其他電腦上潛能也更多。截止發稿前 SN550 出現了降速門;另一款性價比産品铠俠 RC10 則存在 1T 版本性能弱于 500G 版本、且發熱量較大的問題。考慮到雷電硬盤盒的昂貴,買 500 G 硬盤顯然也不劃算,1 T 仍然是當下市場裡容量/價格比最合适的選項,而 aigo 的這款 P3000 1T 版,無疑是很值得考慮的選擇。
萬物歸于 NAS回看我們在開頭列出的需求坐标軸,小容量低讀寫的碎片文件由 U 盤解決;小容量高讀寫的工程文件由移動硬盤、Gen2 硬盤盒解決;大容量高讀寫的大型工程文件由雷電硬盤盒解決;大容量低讀寫的備份文件則由 DAS 方案解決。不過,對于讀寫速度要求不是那麼高的文件,NAS 總歸是比 DAS 先進了很多的方案,那些折騰存儲的人最後也十有八九落入 NAS 的深坑。我也不例外,趁着 6·18 買了人生第一台 NAS 主機,加上硬盤又花掉大半個 Mac mini 的錢。但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在此不表。
寫在最後:國貨已是一流産品坦白說,購入 M1 Mac mini 并開始研究存儲設備以前,我從沒想到過國産品牌可以在這個領域殺出一片耀眼的戰場。實際上,有很多産品,我在購買時甚至完全沒有注意到其是不是國貨。本文所列出的,以及許多篇幅受限沒有列入的品牌和産品,有許多都是我在使用并折服于優秀體驗後才發覺它們的國産基因的。它們真的是很好的産品。即便位列在希捷、西部數據、東芝、三星這些傳統國際大廠裡,你也完全不需要因為「國貨」屬性特别加分再去支持國産,僅僅憑借品質和需求去挑選出來,使用體驗也令人足夠滿足。
aigo 在存儲産業已經深耕了 21 年
這就是我的 M1 Mac mini 存儲拓展之旅的收獲,藉由蘋果封閉的痛苦,卻高興地看到了另一個開放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國産品牌用自己的努力,切切實實地追逐着生産「國民好物」的目标。研究拓展存儲時,我試了多種方案,走了不少彎路,不過,從一個「小白」成長到近似「發燒」的「感冒友」,雖然折騰,更多感受到的還是樂趣。看着那麼多人類頂尖的技術,凝聚成眼前的一個個小盒子,冰冷的質感下也氤氲一絲溫情。
它們讓我想起了《2001 太空漫遊》裡那枚啟發人類智慧的黑色方碑,不同之處在于,方碑是不能解讀的「神」,而我們身邊的電子産品雖然在過去的人看來有如神迹,卻是可以拆解、可以認識其技術基礎的人造之物。
2001 太空漫遊
當一個物體不可被解釋的時候,你的命運也會任其擺布;但如果你解構了它,甚至有能力親手去創造一個它,命運才終于回到了自己手裡。大到工業化現代化後的國産品牌,小到通過研究認知存儲技術的我,其實都是從不知到有知,從被迫接受到有意願地選擇的過程。當然,這個過程很折騰,需要不斷地試錯;但從不了解到了解,逐漸參與世界的建設,這個過程同樣意義非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