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調中的詠歎調? ,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g調中的詠歎調?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世間總有些音樂不會過時,不管人們聽了多少遍,也從不厭煩。就像玫瑰的芳香或冬日裡溫暖的火爐,巴赫柔美的《G弦上的詠歎調》在任何時候都受到聽衆們的歡迎。
巴赫的原曲沒有表情與速度記号,編曲者則指定“甚慢,極有表情”。類似低音弦的撥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長而莊重的旋律。全曲後半段出現的新旋律産生了更豐富的變化,最後在靜似祈禱般的氣氛中結束。這首僅五分鐘長的詠歎調無處不在,以其巴洛克式的莊重典雅的魅力撫平了無數人内心的緊張和憂郁,讓他們陷入深思的靜谧之中。
此曲一經上演便廣受大衆歡迎,成為流傳廣泛的不朽經典。然而追根溯源之後,人們才知道這原是巴赫的傑作。百餘年來,這首《G弦上的詠歎調》以其純樸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渾厚、豐滿音色,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家以及愛好者們鐘愛的曲目。有意思的是,聽過《G弦上的詠歎調》的聽衆遠要比知道《巴赫樂隊組曲第三号》的人多;而在如今大多數的唱片封面上,《G弦上的詠歎調》的作者欄上并沒有“August Wilhelmj”,而肯定是“J.S.BACH”。
傳說在宮廷舞會上,巴赫的大提琴被做了手腳,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斷裂了。當大家準備看巴赫出糗的時候,巴赫,僅僅隻用了一根G弦,就即興演奏了一首《詠歎調》,該曲子就是今天所說的《G弦上的詠歎調》(《G弦之歌》)。此樂曲在巴赫死後100年後才大為流行。
1830年,當門德爾松在鋼琴上把《G弦之歌》演奏給歌德聽時,歌德說:“開頭是這樣的華麗莊嚴,使人可以想象到一大群顯要人物沿着長長的樓梯魚貫而下。”歌德不愧是與魔鬼交換了靈魂的人,這音樂具有的“迤逦”和“沉着的華麗”使任何人都不能漠視它的存在。
也許歌德最清楚:“G弦上的詠歎調就如永恒的和諧自身的對話,就如同上帝創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動。就好像沒有了耳、更沒有了眼、沒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們,因為我的内心這有一股律動,源源而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