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訓誡類:《論語》《弟子規》《小兒語》《朱子家訓》《增廣賢文》《名賢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東南陬城)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者。他的先祖是殷王朝後裔,宋國的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世其家道中落了。
孔子少時,家境貧寒,但他聰穎好學,對詩書禮樂均有濃厚的興趣。他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五十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僅三個多月,他就離開政局混亂的魯國,遊說于宋、衛、陳、蔡、齊、楚等國,但終不見用。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藝”的高足七十餘人。晚年,除講學授徒外,孔子還緻力于《詩》《書》等古代文獻的整理,并把魯國史官所記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曆史著作。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的關于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記錄,是儒家學派具有奠基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同時,《論語》也是古今學者公認的國學啟蒙的經典之作,是蒙學讀物中的“重中之重”。
漢代時,《論語》有三種版本,即《魯論》、《齊論》和《古論》。漢末,鄭玄就《魯論》的篇章,考之于《齊論》和《古論》,并為之作注,形成現在的二十篇、五百一十二章、一萬多字的通行本《論語》。它集中地表述了孔子的主張和學說,内容涉及政治、思想、哲學、文化、教育、倫理道德等各個領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标志。自西漢以來,《論語》一書就被那些追求理想人格,并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最高目标的讀書人奉為經典和行為準則。
《論語》的哲思博大精深,荷載了太多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内涵:
對于做人,孔子告誡人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見危緻命,見得思義”“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對于交友乃至邦國之間的交往,他說:“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和而不 同”。
對于執政,他說:“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其身正,不令而行”“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對于社會生活,他提倡“和為貴”,主張輕徭薄賦,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對于教育和學習,他主張“有教無類”“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不思則罔”。
他“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強調“不知生,焉知死”。
在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體系中,他秉承的宗旨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而已矣”……
這些簡潔、明快、充滿睿智的語句涵蓋了人生大至安邦治國、小至居家待友的方方面面。靜心讀來,明目爽神,靜化靈魂,給人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推力和通權達變的智慧。千百年來,這種偉大的哲思激勵着中華民族,造就了無數立德、立功、立言的志士仁人。這大概就是孔子和《論語》百世不衰、曆久彌新的緣故吧!
被人稱作“東方聖經”的《論語》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早在秦漢時期,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論語》就傳入現在的朝鮮和日本等地;明朝末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窦将其譯為拉丁文,後又被轉譯為意、法、德、英、俄等多種語言,在西方世界廣為流傳。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孔子列為十大曆史名人之首,并于2005年設立“孔子教育獎”,以獎勵在文化教育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各國人士。這是第一個以中國人的名字在聯合國設立的獎項。
我是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聖潔,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号,多加批評或轉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