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當古代文明與現代科技産生碰撞

當古代文明與現代科技産生碰撞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2-05 19:45:46

當古代文明與現代科技産生碰撞?“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的三星堆又上新了這一次,它依舊沒讓人失望:酷似“燒烤架”的龜背形網格狀器、工藝複雜的頂尊蛇身銅人像……一件件國寶讓人連連稱奇,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當古代文明與現代科技産生碰撞?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當古代文明與現代科技産生碰撞(當古老文明遇到前沿科技)1

當古代文明與現代科技産生碰撞

“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的三星堆又上新了!這一次,它依舊沒讓人失望:酷似“燒烤架”的龜背形網格狀器、工藝複雜的頂尊蛇身銅人像……一件件國寶讓人連連稱奇。

三星堆不愧為文博界的“頂流”,奇奇怪怪、可可愛愛的風格讓人為它着迷,一下想“穿越”回神秘的古蜀王國一探究竟,一下想深入考古發掘現場,第一時間拆開文物“盲盒”。依靠數字科技手段,一部手機就能帶你在虛拟世界瞬間實現這樣的想法。

不隻三星堆,近來,長城、敦煌等文博界大咖紛紛牽手高科技,古老文明在前沿科技的助力下跨越時空、永恒閃耀、活靈活現。

活起來的“頂流”

點擊手機掃描二維碼,打開一個H5頁面,就能進入《三星堆奇幻之旅》節目構建的數字空間,代表現在的“三星堆考古發掘大棚”、代表未來的“三星堆數字博物館”和代表過去的“古蜀王國”逐一呈現在眼前。

進入“三星堆考古發掘大棚”,無論是穿越林間時樹枝發出的晃動聲,還是陽光下光影濃淡的變化,都在用靈動的細節構建逼真的體驗,讓人沉浸其中感受考古發掘的樂趣。

阿裡雲智能雲渲染産品部高級産品專家、《三星堆奇幻之旅》項目負責人盧雲介紹,正是雲端實時渲染技術的應用,給觀衆帶來了沉浸式的交互體驗。“在文旅領域,雲端實時渲染技術可以有更多的想象空間,大量的文博現場都可以實現虛拟空間構建,讓觀衆擁有身臨其境的體驗。”

曆經千年風雨的長城也借助數字技術“活”起來。不久前,在“雲遊長城”微信小程序内,綜合創新多項技術打造的“數字長城”正式亮相,用戶通過手機就能立即“穿越”到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長城。

“數字長城”研發團隊負責人、騰訊互娛副總裁崔曉春介紹,長城數字化的概念其實已提出多年,但多數産品還是局限在圖片、全景和三維模型的簡單采集和展示層面,無法提供便捷、低門檻、有吸引力的數字體驗。科技的發展,為數字文保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法。“照片掃描建模技術幫助我們實現了對喜峰口長城的毫米級測量,通過渲染超過5萬張的海量素材,我們最終生成了超10億面片的超拟真數字模型。”他表示,用戶通過“數字長城”不僅可以直觀體驗長城的沉浸式場景,還可以通過考古、清理、砌築、勾縫、磚牆剔補和支護加固等互動,了解關于長城的常識和修繕知識。

借助數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用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時代聯結。

突破時空的力量

提到敦煌,最被世人驚歎的要數石窟内的一幅幅壁畫。那些用泥土、草料、木料、礦物顔料等制作出來的壁畫精美而脆弱,在時間的作用下,褪色、顆粒化、剝落等老化問題成了不可逆的現象。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曾用“和時間賽跑”來形容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工作。

在和時間賽跑中,數字技術大顯身手。敦煌是國内較早一批利用數字技術進行文物數據采集的文博機構。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敦煌已積累了280多個洞窟文物數字化的數據,虛拟世界裡的莫高窟成為永恒。大量的數據還被廣泛應用于敦煌學研究、敦煌石窟考古、敦煌美術臨摹,以及敦煌壁畫展覽等諸多領域。

“數字技術的永久性和可複制性,契合文物保護管理需求。”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劉玉珠說。與此同時,數字技術的即時性和高效性,又契合文物展示傳播的需求。

2020年春節,受到疫情影響,敦煌莫高窟曾宣布暫停開放參觀。當年2月20日,基于數字技術,由敦煌研究院和騰訊合作的“雲遊敦煌”小程序加急上線。“通過這個小程序,我們希望能進一步降低普通公衆了解、認識莫高窟的門檻,讓随時随地‘到訪’莫高窟成為可能。” 騰訊集團市場與公關部副總經理兼騰訊新文創研究院執行院長戴斌說。過去兩年來,總共有5000萬用戶通過手機“雲遊敦煌”,這相當于線下莫高窟年遊客數的19倍。

數字技術的應用不止于疫情之下的應急之舉,它已成為延展文博機構價值的重要手段。不久前,敦煌研究院和騰訊宣布打造“數字藏經洞”,以毫米級精度1∶1還原藏經洞壁畫、文物細節,重現敦煌遺書背後的曆史情境,讓線上遊客能夠一鍵“穿越”曆史,了解藏經洞的前世今生。

數字技術正在幫助傳統文博界突破時空限制,拉近和大衆群體的距離,特别是讓更多年輕人沉浸其中感受中華文明的力量。

可以預見的驚喜

近年來,我國數字文保迎來突飛猛進發展的好時機。尤其是2016年,國家文物局等6部門聯合印發出台《“互聯網 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全國文博機構以及頭部科技企業、主流媒體融媒體平台紛紛加入,通過5G、AR、VR、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出了大量數字文化精品。近期出台的“十四五”規劃綱要、《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中對博物館數字化、數字化文化新體驗等方面都提出新的發展目标,顯示出國家對于文博與科技結合的高度重視。在政策的引導下,文博 科技大有可為。

文化遺址的考古工作面對大量殘損的出土文物,拼接與修複是一大難題。以三星堆遺址為例,1986年出土的大量青銅神樹斷枝,經過十年拼合修複,1号與2号青銅神樹才得以向公衆展示,但仍不完整。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三星堆8号坑發掘負責人趙昊表示,這不僅是三星堆遺址的問題,也是整個考古學界長期面臨的問題,數萬甚至數十萬件文物碎片,靠人力無法高效準确地完成拼接修複,如果數字化技術能協助考古學家進行碎片的識别、比對和拼接,将是考古學上的重大突破。

騰訊首席科學家、騰訊AI Lab與Robotics X實驗室主任張正友認為,計算機視覺的前沿技術可以在出土文物的碎片拼接、複原,以及原初形态的數字化重建方面發揮協助作用,文物碎片經過3D掃描,建立數據庫後,人工智能可以根據器物的顔色、紋理、斷面的形态等信息計算拼接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效率。

“在全國各地出土文物都進行數字化掃描的前提下,通過計算機視覺技術可以高效地識别出具有相似性的文物,包括器物造型、結構上的相似性,以及局部紋理的相似性等。”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山世光表示,如果考古數據能大量标注文物的年代或文化屬性等信息,對人工智能來講,就是典型的模式識别問題,可以實現快速比對,進而協助考古與文化研究。

可以預見,當文博遇上科技,從考古發掘到文物保護,從價值闡釋到展示傳播,二者疊加帶來的驚喜或許遠超想象。(記者 張 雪)

來源:經濟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