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何知人家女人賢,坐時入定語不繁”。由于在下才疏學淺,雖然我對這句俗語認真思考了良久,但還是沒有能夠思考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于是,隻好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
所謂的“賢”,是指“賢惠”的意思。
“賢惠”一詞出自漢王充所編著的《論衡·治期》一文中,在這篇文章中有這麼一句話:“案富饒者命厚所緻,非賢惠所獲也。”自此以後,便有了“賢惠”一詞。
一般來講,“賢惠”一詞多用于女子,比如,在《老殘遊記》第五回中有這麼一句話:“這吳氏 真是好個賢惠婦人!”再比如,在元代無名氏所著的《劉弘嫁婢》第二折中有這句台詞:“顯的我這夫克己,你個妻賢惠。”由此可見,“賢惠”一詞屬于女子的“專有”詞彙。
“賢”字的漢語注解為有道德的、有才能的人;“惠”字的漢語注解為聰慧、柔和、溫順。而将“賢”與“惠”組合在一塊兒是指女子心地善良,通情達理。
古代對于女子的要求有很多,比如,在中國傳統的禮教中要求女子: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意思是說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不要胡亂地反駁長輩的訓導,因為長輩們的社會見識非常豐富,對于女子的一切行為都具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女子出嫁之後要禮從夫君,要與丈夫一起共同持家執業,同時,還要孝敬長輩、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亡,就要堅持好自己的本分,想盡一切辦法撫養孩子長大成人,并切實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這就是所謂的“三從”。
再比如,在中國傳統的禮教中要求女子:一定要注重“德、容、言、工”的修養,要用“品德”來正身立本;還要相貌端莊,不能輕浮随便;在與人言談的時候,要善于理解别人所說的話,要懂得自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哪些話,要學會随意附義;在做工治家時要懂得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這就是所謂的“四德”。
如果我們仔細去揣摩“三從四德”的含義就會發現:古代人都把女子的“賢惠”放在了第一位。因此,古人是非常看重女子的“賢惠”的。
那麼,古人怎麼去判定一個女子是否賢惠呢?
古人除了在其他方面對女子是否賢惠進行判斷外,他們也會從女子的坐姿、坐相和與人交談時語言表現方面進行判定。
古人認為:女子在靜坐時,應該上身挺直,雙手放在兩腿上,兩足、足胫應該平放,不能交叉,否則,就有失體統。女子在與人交談時不能大聲說話,要輕言細語,同時,說話要簡潔,不能啰裡啰嗦。如果一個女子能夠做到這一切,就會被古人判定為“賢惠的女子”;反之,古人就會認為該女子不太賢惠了。
當然,這些都是過去的說法,也是對女子行為規範的一種禁锢,對于今天的女子來說,已經不太适用了。
聽了老農的講解後,我總算是弄明白了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同時,我也覺得老農最後總結的有道理,因為這些對女子的約束已經不适合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所以,應該抛棄才對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