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最新銷量已經出爐,作為馬自達在華的左臂右膀,長安馬自達與一汽馬自達交出了截然不同的兩份答卷。
長馬方面,2月銷量達到了12029輛,同比增長42.6%,1-2月合計銷售32509輛;一馬方面則相較遜色,2月銷量為8059輛,同比僅增長9.7%,1-2月合計銷售21535輛。
再看看2017年的數據,長安馬自達方面,全年共計銷售18.6萬輛新車;而一汽馬自達則銷售12.4萬輛,兩者分别占馬自達中國全年銷量的60.2%、39.8%,仍然是差異巨大。
同為馬自達,為何會出現如何差異?這是一個必須要回答的問題。
固然,不同渠道的産品投放會對銷量産生重大影響,以2017年的銷量為例,上汽大衆和一汽大衆兩者的銷量占比為55:45,東風本田和廣汽本田的銷售占比則55開,可見,渠道不是銷量的絕對主導因素。
回到馬自達身上,日本方面将昂克賽拉和CX-5兩款車型投放于長馬,而将阿特茲和CX-4投放于一馬身上,前者得到了緊湊型轎車和緊湊型SUV兩款利器,後者則得到了中級車和跨界SUV兩款産品,而當前市場環境确實對長馬更有利。
2、長馬得勢并非一日之寒看起來長馬得到了日本方面的大力照顧和資源傾斜,一汽受到了冷落。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将時間倒轉,回顧一下兩家的曆史就會發現,一馬曾經更得勢。
首先是建廠,一馬于長馬更早建立,這本身就是個先發優勢,一馬也在此後得到了老馬6又走量又走利的産品,而長馬僅僅得到了馬2等小車。彼時,在日本人的天平中,資源是向一馬傾斜的。
結果是顯然的,一馬的銷量在長時間都對長馬形成了壓倒性勝利,最多的時候年銷量多出5萬多輛。然而好景不長,進入2014年長馬與一馬之間發生了裡程碑式的地位轉換,這一年,長馬銷量突然追上了一馬!
此後,長馬銷量持續攀升,以高速增長的态勢迅速拉開與一馬之間的差距,并在2016年達到了約10萬輛的最大差距。用踢足球的話說,這簡直不亞于當年大巴黎先4:0巴薩,後6:1被驚天逆轉一般恥辱。
這個問題很關鍵,日本方面原本設立兩家的目的就是要實現平衡和制衡,以在中國獨特的合資規定體系下實現話語權掌控。任何一方勢力的做大都并不利于這個目的。
因此,從本質上講,馬自達更希望看到兩家齊頭并進,而不是西邊花開東邊花謝。
出于這個目的,結合長馬此前的老馬3基礎,所以馬自達利用昂克賽拉救了長馬一把。昂克賽拉也确實不負衆望,一舉成為目前馬自達在華的最大銷量載體。
但此後的劇情并沒有按照常理進行,在昂克賽拉支撐下,2014年原本已經實現平衡的長馬和一馬,按理說應該是一馬得到更具競争力的CX-5,而CX-4則甩給長馬,再次來個平衡。
事實上,可能是長馬在昂克賽拉上做得太成功,以緻于日本方面迫切的想看到CX-5這個戰略性産品再次成功立足國内市場、抓住SUV最後的東風,所以一咬牙又給了長馬。
更讓人詫異的是,據目前透露的消息,馬自達首款7座中型SUV——CX-8也将在長安馬自達投放。
可以看出,馬自達在發展過程中是先優待一馬,而後逐漸移愛長馬,這才導緻了驚天逆轉。
4、核心本質是做事的态度?讓馬自達甯願放棄制衡,也要重注長馬,這裡面的關鍵在于,長馬做事的态度更認真。
比如,長馬是馬自達在海外唯一一家集生産、采購、研發、銷售于一體的整車制造型企業,特别是研發闆塊的設立,代表了長安方面對于更加深入合作的意願。
再比如,長安馬自達的做工更勝一籌,這點可以從J.D.Power的統計結果看出,2017年長馬每百輛車問題數為136,屬于行業較高水平。
這一點還真不是空穴來風,比如阿特茲最近就面臨了一場刹車抖動的風波,目前已經有媒體和車主在跟進,而問題的根源就在于一汽國産後采用了不靠譜的刹車盤(長馬的車就很少出現類似問題)。
再比如,銷售端,J.D.Power的統計數據也能看出來些東西,一汽馬自達在2017調查結果中不幸上榜,以703分的成績墊底。
很明顯,對于馬自達這個小衆品牌,大幹快上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畢竟新車型開發投入了那麼多錢,接下來還有HCCI、轉子發動機等技術要花大筆錢,不掙錢哪能搞研發不是(這邏輯沒毛病,馬自達就這風格)?
所以,在原本規模就不大的情況下,還談什麼制衡,趕緊把戰略資源向能更好發揮效果的合作對象轉移才更重要。
5、建議:長馬合并一馬更利于做強做大2017年馬自達國内銷量合計30萬輛出頭,這一成績别說與大衆、通用相比,就連豐田的二弟子——廣汽豐田(44萬輛)都比不上,建議馬自達真心不要再學人家搞分家、制衡了,這點量趕緊想辦法讓長馬兼并一馬,兩家集中優秀資源合力經營才是王道。
畢竟,機會不等人,中國乘用車年銷量已經快到到頂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