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化是進化中最偉大的成就。我們的文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自身的獨特能力,即可以内省、反思自我的感受和觀念的能力,尤其是感受他人情緒和信念的能力。
1 心智理論
“心智理論”,是指能夠了解他人心境的能力。
三四歲的孩子就已經是非常“資深”的動物行為學家了,他們知道如何利用别人。
當被問及誰吃了冰箱裡的奶酪棒時,他們會回答可能是恐龍吃掉了,這說明小孩子已經知道如何操縱他人對世界的看法。
突然間,孩子就變成了心理學家,他們能讀懂行為背後的思想。
2 萬物有靈
人類天生就傾向于認為其他動物也有思維。
猴子和猩猩處理複雜社會問題,依賴于一種叫作“社會認知”的能力。其他動物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們社會關系的内部複雜性。重要的不是它們能做其他動物不能做的某些行為,而是它們如何去做。
靈長類動物能夠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将會被其他個體理解,從而導緻個體能做出對自身有利的行為來。
3 如何考察心智内容的能力?
心智解讀的能力讓我們知道了人類和其他動物的真正差别在什麼地方。
意向性指的是考察一個人的心智内容的能力,就像“論證”“思考”“相信”等動詞所反映的。使用這些詞的能力定義了一階意向性:這樣的動物能夠了解自己的思維。大多數哺乳動物和鳥類可能屬于這一類。
“我想你一定認為“這種措辭能反思他人心理狀态。這種能力定義了一種更高層次的意向性,稱為二階意向性。這相當于兒童在5歲掌握心智理論時所達到的階段。
我們已經通過實驗證明,正常的成年人可以達到五階意向性,但這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是上限了。
一階:我想,二階:你知道,三階:我想要,四階:你想一想,五階:我的意思是。
意向的階次本質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衡量物種社會認知能力的自然尺度。
4 人類與動物的能力差别
我們知道如何操縱别人,能夠讀懂他人行為背後的思想。這種心智計算能力是我們和動物界其他物種之間的巨大鴻溝。
猴子、猿類和人類之間的能力差别并不大,差距在于每個物種行使這些個體能力的程度。這些能力其實是所有哺乳動物和鳥類生存的基礎。
它至少包括理性推理、類比推理,同時運行兩個或多個世界模型的能力,以及運行此類模型的時間長度。當這些個體能力在足夠大的範圍内聚集起來時,心智解讀就會成為一種新興的特征。它看起來很特别,不是某種特殊的靈長類動物擁有的能力,隻是人類比其他物種做得更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