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本也糊塗了
幾乎每個人都能背下來辛棄疾的《清平樂》,這首收在小學教材裡的小詞,其中的“無賴”卻一直沒有解釋清楚。
這事吧,說小了也就一個詞兩個字的事情,往大了說可就是關乎教育,關乎文化了。今天我就把它說清楚。
清平樂·村居(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媪。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這首小詞小學就會背,可其中的“無賴”是什麼意思,卻連課本都語焉不詳。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的解釋是:“亡賴,同‘無賴’,這裡指頑皮、淘氣。”
哦?為什麼?
我們知道的“無賴”,就是放刁不講理人見人憎的潑皮無賴呀,怎麼形容到小孩子身上,就成頑皮淘氣的小可愛了?
這不科學。
到底啥是“無賴”?不賣關子,“無賴”的“賴”,是依賴、憑借、依靠的意思,“無賴”就是沒有依賴,沒有倚靠。
那沒有依靠怎麼就成了潑皮無賴了呢?這裡需要繞一個彎兒,體會一下古人。
讓我們回到古代,想想古代的百姓,他們以何為生?
有種地的,地裡長莊稼,能填飽肚子,田地就是他們的依賴。
有經商的,做買賣是他們的依賴。
有手藝人,給人做工是他們的依賴。
一句話,長久穩定的衣食來源,有正經事情做,就是他們的依賴。
這下就可以進一步解釋無賴了,準确地說是“無賴”這一群體:就是沒有長久穩定的衣食來源,沒有田産,不會經商,又無手藝,這樣的一群人。
小說裡稱之為“無賴子”、“破落戶”、“破落子弟”,就是沒有産業和營生能力的人。
問題又來了,這樣的人為什麼人見人憎,人人都躲着走呢?
常言道: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這無賴,就是不要命的。
為啥?人有産業,就有牽挂,就想着循規蹈矩,平平安安,這就是來之不易的福氣了。
人要是沒有産業,沒有牽挂,是無賴子,是破落戶,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那就沒什麼可怕的了,是那種“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人。
更要命的是,他們沒有經濟來源,手頭緊,容易被收買,所以總會做些見不得光的幫閑。這些事做久了,便容易無視法律。一個失去了道德和法律管束的人,做起事來必然無所忌憚,俗稱“渾不論(lin4)”。
那些“有賴”的百姓當然不願意和這樣的人打交道,像老鼠一樣讨厭,又像躲老虎一樣避讓,惹不起躲得起。這更增加了“無賴子” 肆意妄為的“膽識”。
與此相似,我們口頭裡還有叫“流氓”的,是另一種無賴。“流”是流竄,“氓”是百姓,合起來就是流落家鄉的人。至于為什麼就成了不務正業,乃至為非作歹之人的代稱,其原因與“無賴”是相同的。
要從根上說起來,這“無賴子”也是可憐人,沒有田産營生,一可憐,沒有長輩管教,二可憐。人性本善,他們也不想成為無賴子,無非是命運弄人,環境造就。有着堅強意志,謹守本心,能與命運和環境抗衡的,又有幾人?!
今天,我們生長在安定的社會裡、長輩的寵愛中,聽的是師長的教導,學的是謀生的本事,這“無賴子”是要絕迹了。
那麼,最喜小兒無賴的“無賴”是什麼意思?很簡單,因為表示無産業人群的“無賴”就在大衆身邊,所以這個意思最為人所知,甚至忘了它的本義——沒有依賴。
我們看這首小詞裡面的兩個大孩子,都有事情做,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他們都在為家裡做貢獻,隻有最小的那個沒有正事可做——無事可做就是“無賴”。
所以他隻好在溪頭卧剝蓮蓬。可以知道這剝蓮蓬并不是為了填飽全家人的肚子,不是家人的衣食來源,僅是他自己閑得無聊而有的一個遊戲。
這裡說一嘴,“聊”和“賴”在這個意思上是一樣的,聊也是依靠、憑借的意思,成語有“百無聊賴”。我們無聊的時候,也就是不知道要做什麼的時候。
“最喜小兒無賴”,那個小兒,就正是無事可做、百無聊賴的狀态。因為小孩子這種百無聊賴的樣子天然爛漫,與成人的按部就班大異其趣,所以作者用了“最喜”一詞。
是啊,我也想回到那時,什麼也不用發愁,想哭就哭。——辛棄疾也想。
這下,語文課本是不是要改一下注解,“無賴”可不是頑皮、淘氣。
下期預告以上把“無賴”這個詞算是解釋了一半,還不全面。
古人寫了許多帶有“無賴”、“無聊”字眼的詩句,由于我們的成見,解釋起來總是差着意思,把美美的意境硬生生腰斬。
比如——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唐·徐凝)
韋曲花無賴,家家惱殺人(唐·杜甫)
江水不勝綠,梅花無賴香。(宋·陸遊)
這些詩句裡的“無賴”解釋不清楚,那真是暴殄天物,焚琴煮鶴了。
不過沒關系,我們《凡白說書》的下一篇文章就解決這個問題,題目我都想好了,就叫《讀詩遇到“無賴”怎麼辦?》,很快見面。
擔心看不到推送,就請收藏本号,各平台都有,搜名可得。本号不水,閱有所得。
2021.12.23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