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碑出土現場
近日,河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專家進行考證之後,對今年在保定涞水明義鄉司徒村發現的五通古碑得出結論,五通石碑分屬于明清兩代,記載了司徒村内古寺古橋的修建曆史,其中最早的一通古碑為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年)所立,距今已有510年曆史。12月15日,燕都記者來到司徒村,對五通古碑的發現和考證經過進行了探訪。河北師範大學駐司徒村工作組成員表示,希望通過對古碑的挖掘和考證讓人們就記住“鄉愁”。
燕趙都市報冀中版見習記者魏如翔 實習生樊潔 文/圖
重修安石橋碑拓片
發現:修路過程中五塊石碑重見天日
12月15日13時,燕都記者來到位于涞水縣西南的明義鄉司徒村村委會,五通古碑整齊地排列在院中,碑面光亮而清晰。石碑底座已經用水泥重新進行了固定,新砌的底座上标有“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一日”字樣。
“石碑是在4月和6月的修路過程中發現的。”司徒村村委會副主任賈時立說,司徒村今年在進行面貌改造提升,石碑是在施工過程中挖掘出來的,總共五塊,其中最早的一通為弘治十七年所立,距今已有510年。“發現石碑以後,村委會就和河北師範大學的駐村工作組一起把它們保護了起來。”
工作人員清理石碑
“我們村曆史上有‘南廟北寺’一說,這幾塊石碑原先也應該都是在寺廟裡放着。”賈時立說,後來随着時間推移,寺廟走向破敗并最終消失,幾通遺留的古碑被則人們拉到了村道上,做了排水用的“水簸箕”。
“當時人們也不知道這是寶貝,後來慢慢就被埋在了地底下。”賈時立說,幾塊石碑已經被埋在地下幾十年,村裡一些老人對石碑埋放的位置還有印象,所以在修路施工的過程中格外小心,生怕對石碑有所毀損。
據賈時立介紹,與石碑一起重見天日的還有若幹石質建築構件,可能為村北古寺的遺物。
五塊石碑林立在司徒村村委會院中
記載:碑文記載古寺傳說透露村落曆史
五塊古碑重見天日之後,河北師範大學駐司徒村工作組請來了河北師大曆史文化學院的專家,在10月28日到11月1日對五通石碑進行了清理,并對古碑碑文進行了拓印。
近日,河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專家對五通古碑進行考證之後得出結論,其中三通分别立于明弘治、嘉靖和清康熙年間的石碑為對司徒村北鹹華寺的重修記載,印證了司徒村北有“大寺”的說法,其中還記載着一些關于古寺的神秘而美麗的傳說。
據镌刻于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古碑記載,在弘治年間有人看到鹹華寺大殿上方有經久不散的金光祥雲籠罩,地方鄉紳遂自獻寺廟周圍的土地、捐納資材,修建了“天王殿”并擴充了寺中其它建築,完成了一次對寺廟的擴建。
嘉靖年間石碑碑額刻有“檀越芳名”,康熙年間石碑背面碑額上則刻有“合村滿漢善人”,而碑刻上的捐資名錄上刻着的普遍是全家人的名字。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司徒村村民幾乎全家都是佛教信徒,而且在清康熙年間,涞水司徒村已經是滿漢雜居的村莊了。
“這對我們村的曆史是一個見證。”賈時立說,幾通石碑彌補了村裡人關于本村曆史記憶的缺失,意義很大。
解謎:古村兩“未解之謎”由碑文解開
除了三通關于重修古鹹華寺的石碑,另外兩通關于司徒村石橋的古碑還揭開了村子的兩個“未解之謎”。
“我們村西邊有一道年代久遠的石橋,縣志上都沒有記載。”賈時立說,這道石橋對當地的社會生活非常重要,村民從這道石橋來來往往很多年,但卻沒人說得清這座橋是什麼時候建的,也不知道石橋叫什麼名字。“以前都隻是叫它‘司徒橋’。”
燕都記者來到司徒村村西找到這座石橋,該橋由條石砌成,約6米長3米寬,敦實嚴整地橫跨在小河之上。“幾年前修了新橋,這個石橋才不用了。”一位村民說,這座石橋幾年前還是從西邊出村的必經之路,幾十年來大家都靠它通行。
“發現了這兩塊碑,看了碑文,我們才知道這個橋叫什麼橋,橋下面的河叫什麼河。”賈時立說,根據碑文記載,這座石橋名為安河石橋,橋下的河名為安河,是易水河的支流之一。
“這次挖出來的石碑中,其中兩通記載了關于這座石橋的曆史。”河北師範大學駐村工作組成員史玉新說,據該校曆史文化學院的考證,兩通石碑為光緒三十一年所立,根據碑文記載,該橋重修于光緒三十一年,正值清末實施新政、進行變法之際,讓這座橋的修建有了特别的意義。碑文撰寫者苑曾揚為當地進士,在碑文中透露了清末新政在朝野中的反應,并說明了鄉間修橋鋪路雖然是民間小事,但關乎國計民生。
盼望:挖掘村莊曆史讓人們記住“鄉愁”
“據村裡老人講,司徒村是一塊風水寶地,村西有河、村北有大寺、村南有大廟,我們就想着挖掘一下這個村的曆史。”河北師範大學駐司徒村工作組成員史玉新說,工作組駐村伊始就發現了司徒村有着深厚的曆史底蘊,但對村裡的曆史,又沒有人能說得上來。
“司徒村的曆史,縣志無記載,村史無考證。”史玉新說,村裡一直流傳着“南廟北寺”的說法,雖然寺廟早已不複存在,但關于村子曆史文化的線索不可能徹底消失。
“後來聽說村裡的路下埋有幾塊石碑,我們就想找機會取出來,好好挖掘一下村莊的曆史文化,積累一些‘鄉愁’元素’。”史玉新說,鄉愁是關于鄉土文化、農耕文化和曆史文化的記憶,這些石碑正是對司徒村曆史的精準記載,能加深人們對“鄉愁”的記憶。
“現在,工作組已經建起了碑林和碾棚磨棚,加上幾棵村裡留下的古樹,用于記載司徒村的曆史。”史玉新說,把這幾塊古碑加以保護,形成“碑林”,不僅能讓村民們對本村的曆史有更深的了解,還能把古碑中蘊含的“鄉愁”元素放大,讓人們記住濃濃的“鄉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