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年輕人保護好聽力

年輕人保護好聽力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3 14:18:53

年輕人保護好聽力(年輕人要給未來聽力)1

協和醫院耳鼻喉科“全國愛耳日”義診現場。 通訊員供圖

3月3日是全國愛耳日,今年主題是“人人享受聽力保健”。上周日,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耳鼻喉科舉辦聽力義診,其間不少問診患者表達出“拖狠了、治晚了”的悔意。

“保護聽力是一輩子的事,很多‘失聰’是拖出來的。”武漢協和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肖紅俊教授表示:“一老一小”是聽損重點人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望獲得滿意康複,久拖延将帶來不可逆的聽力損傷、喪失。他提醒年輕酷帥一族改善用耳習慣,警惕生活中的“小噪音”悄悄偷走聽力,引發聽力早衰。

及時篩查

先天失聰寶寶可回有聲世界

數據顯示,我國每1000名新生兒中約有3名為先天性耳聾,僅此每年新增聾兒約4.5萬人,其中大部分是重度或極重度耳聾。如果不及時進行有效幹預,錯過1-3歲兒童聽力和言語發育關鍵期,将大大增加“因聾緻啞”的概率,給社會和家庭帶來災難性影響。

2月28日義診中,6歲的婷婷(化名)現場朗誦了一首兒歌,清晰标準的發音絲毫看不出她曾是一名先天性耳聾患兒。“我們整個家族中就沒有一個耳聾的。”小婷婷出生三天内接受聽力初篩未通過,家長卻不願意相信這個結果。随後的新生兒42天檢查中也有一項為聽力複篩,一家人卻獨獨把這一項忘記了。

媽媽左女士隻把安靜的小婷婷當成“乖孩子”,半歲時才發現孩子對聲音反應遲鈍,8個月時就醫确診為先天性耳聾。經過申請,轄區殘聯組織給孩子送來了助聽器。1歲9個月時,孩子獲批湖北省兒童人工耳蝸救助項目,在協和醫院免費安裝了價值十餘萬元的人工耳蝸,并經過聽力和言語的康複訓練,小婷婷順利回到有聲世界,和正常孩子一樣上幼兒園,找回快樂童年。

目前,國際上已将人工耳蝸植入列為治療重度耳聾至極重度耳聾的常規康複方法。“孩子植入人工耳蝸後,絕大多數與正常孩子無異。”左女士說,老師眼裡的婷婷活潑可愛、積極發言,玩伴們也不知道婷婷頭上的小蝴蝶結其實是她的“小耳朵”(人工耳蝸外機)。

肖紅俊教授表示,先天性耳聾關鍵在于早發現早治療,人工耳蝸技術的成熟運用,可以使“因聾緻啞”成為不再發生的悲劇。肖紅俊教授特别提醒,有一部分兒童是單耳發病出現耳聾,十分隐匿。家長一定要通過細緻觀察發現端倪。如果孩子僅一側耳朵對聲音敏感或者辨别聲音方向差,大齡孩子習慣于隻用單側耳朵接電話等,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下降,都要警惕是否有單耳聽力損傷。另外,分泌性中耳炎是兒童最常發生的耳部疾病,久拖不治容易引發不同程度的單耳或雙耳聽力損傷,及時治療預後良好。久拖不治造成鼓膜萎縮、聽骨鍊粘連,治療将十分棘手。

一聾三癡

“耳背”早幹預可防老年癡呆

義診現場,有的耳背、耳聾老人是被子女或老伴“押”來的。一些老年性耳聾患者認為“人老了耳聾很正常,不用治也治不好”,因此很難說服他們前來就醫。

70歲的李大爺也有過這樣的經曆,幾年前因為耳朵背聽不清别人講話,造成朋友誤會和家庭矛盾,從此常常獨自呆坐,變得越來越封閉,認知能力也大不如從前。子女執意送老人到武漢協和醫院耳鼻喉科就診,經診斷為老年性耳聾。通過驗配助聽器和康複治療,老人的耳聾症狀得到明顯改善,現已能和他人正常交流,認知水平也漸漸提高,心态也積極樂觀起來。

數據顯示,65歲以上老年群體中約30%存在聽力障礙,75歲以上群體中約50%存在聽力障礙,高齡老人發病率會更高。長期接觸噪聲,服用耳毒性藥物,患有高血壓病、高血脂症、糖尿病,有着熬夜、情緒波動、吸煙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以及接觸某些化學試劑或毒品者,均可誘發或加重老年性耳聾。随着聽功能的下降、聽神經接受外界刺激的減少,或将加速老年人認知能力的下降,導緻老年癡呆的提前到來。

老年性耳聾有哪些信号?其中包括:總是要求别人重複他們說過的話;把電視機的音量開得很大;漏掉部分說話内容;出現耳鳴;說話聲音很大;難以分辨不同的聲音;高頻聲音聽不見等等。當老人出現這些症狀時要及時就醫确診。

“突發性耳聾是中老年人高發疾病之一,要第一時間就醫,可更大程度挽回聽力。”肖紅俊教授表示,“突聾”是瞬間出現的感音神經性耳聾,一般發病時間不超過72小時,治療越早,效果越好。平時接診發現一些老人多為單側發病,常常會觀望等待,錯過治療時機會永久性耳聾。他提醒說,“突聾”發病一周内及時治療的,約70%的病人可以完全或部分恢複聽力,超過兩周治療的,療效大打折扣,病程超過一個月,将帶來不可逆的聽力喪失。

遠離噪聲

年輕人要為未來聽力“充值”

元宵節期間,一位男士在室内敲打鑼鼓達3小時,出現耳悶、耳痛、耳鳴等不适,繼而出現不可逆的雙耳全聾。肖紅俊教授說,這是短時間接觸強噪聲引起的“爆震性耳聾”。他提醒說:生活中有一種噪聲性聽力損傷是因為長時間接觸較強噪聲而緩慢發生的一種永久性聽力損傷,易被忽視,正在悄悄“偷”走年輕人的聽力。

世衛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11億年輕人(年齡在12至35歲之間)由于長時間暴露在娛樂環境的噪音中,而導緻噪聲性聽力損傷。

地鐵裡,戴着耳機聽歌,為了壓過列車噪音,無意中将耳機音量開到更大;KTV裡,為了獲得強烈音效,将音箱開到“震耳欲聾”;煲電話粥,直貼得耳朵發燙……在這些年輕人自損聽力的“酷帥”行為中,耳機首當其沖。肖紅俊教授建議,購買耳機要選擇正牌優質産品,盡量選擇耳罩式耳機,少用或不用耳道式耳機;在地鐵、公交等嘈雜環境中盡量不要戴耳道式耳機。使用耳機時間一次不要超過40分鐘,每天累計使用時間不超過3小時,音量能聽清,感覺舒服即可。尤其不能戴着耳機睡着了,否則将對聽力帶來不小的損傷。

生活中的噪聲幾乎無處不在,如馬路上的喧鬧聲、家電的轟鳴聲、發聲玩具的噪聲等,肖紅俊教授提醒,對于生活噪聲不可能充耳不聞但卻要盡量回避。對于無法避免的噪音,可以戴上一對小耳塞。如遇高空飛行,起降時可做一做吞咽活動。

肖紅俊教授給大家推薦了一些簡單的護耳動作,閑暇時揉搓耳輪、按壓耳洞等,中國傳統的“鳴天鼓”養生有一定的護耳作用。

他提醒,人人要有保護聽力健康、愛耳護耳的意識。生活中遠離強噪聲,盡量少戴耳機,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出現耳鳴或聽力下降時及時就醫。良好的生活習慣就是在為聽力“充值”,延緩聽力衰老,獲得更加持久的聽力健康。

記者羅蘭 通訊員彭錦弦 朱雲 李永勤

來源: 武漢晚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