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為人處世語錄

論語為人處世語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6 02:03:15

論語為人處世語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名句的誕生,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論語為人處世語錄?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為人處世語錄(國學經典論語名句詳解)1

論語為人處世語錄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名句的誕生

  子曰:“君子坦1蕩蕩2,小人長3戚戚4。”

  ——述而·七

  完全讀懂名句

  1.坦:平坦。2.蕩蕩:寬廣的樣子。3.長:經常。4.戚戚:憂愁的樣子。

  君子循理而行,所以心地平坦寬廣;小人患得患失,所以心裡經常憂愁局促。

  名句的故事

  在周代的封建制度下,君子與小人原本是指一種身份階級,君子是政治上在位的貴族,小人則是被統治的平民,這是世襲、天生決定且無法改變的。但是孔子把知識帶到平民階層,打破了隻有貴族才能受教育的狀況,貴族與平民的界線逐漸模糊,于是君子與小人便從身份階級轉化成德行修養的境界。在人人皆可受教育的基礎上,要當君子或小人,完全取決于自己。孔子在整部《論語》中多次讨論到君子與小人的不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與“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大旨相同,都說明了二者在心境與所散發氣質上的差異。君子的重心在公不在私,能超越一己之私,循正理而行,氣質是安詳舒泰的;反觀小人,凡事計較一身之所欲,而外在事物有太多不能順心,所以常陷于憂慮狹隘的心境。

  曆久彌新說名句

  外在的名利地位再怎麼顯赫,往往比不上内心世界的平靜充實,造成“長戚戚”與“坦蕩蕩”的區隔就在于人的修為。心胸開闊的人,不會把自己當成地球的中心,而能與人為善,《韓非子·内儲說上》中有:“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惡。”《荀子·不苟》也說:“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谄谀也。”不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所以無須打壓異己,也不必谄媚逢迎,而能發自内心欣賞他人。

  “坦蕩蕩”的君子不但懂得欣賞别人,而且向善學習,不起嫉妒之心,宋朝的歐陽修曾說:“君子之于人也,苟有善焉,無所不取。”(《宦者傳論》)王安石也提到,君子希望天下人皆入善,所以不會“以不善而廢其善”(《中述》)。而小人則反是,蘇洵說:“君子有機以成其善,小人有機以成其惡。”(《衡論·遠慮》)君子心裡想的都是如何成人之美,而小人所想的卻是如何幹壞事。不管是“外君子而内小人”還是“口有蜜而腹有劍”,他們并不快樂,因為心口不一,而且老是想着如何維護自己的利益,無怪乎隻能“長戚戚”。

  若從現代心理衛生的觀點來看,“君子坦蕩蕩”就是君子能自我悅納、心情開朗,而“小人長戚戚”則是因為小人不能接納自己,所以常常自苦、自危、自慚、自卑、自惑,以緻自毀。悅納自己是一種心理狀态,與客觀環境、外在條件并不完全相關。有些人生理上有缺陷,但很樂觀,有些人五官端正、四肢健全,卻不歡喜自己;有些人物質生活匮乏,但知足常樂,而有些人有錢有勢,卻不覺得快意。因此,要當小人或君子,完全系于一念之間,如同陶淵明體悟到,“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怅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因此決定傾聽内心的聲音,做了罷官的決定,就算是“草盛豆苗稀”,隻要“但使願無違”(《歸園田居·三》),便心滿意足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