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你有沒有過「遍地都是坑,感覺好可怕」的感覺?
如果有,倒也不必覺得自己多疑或菜雞,你的感覺,很可能是對的——看這兩年的綜藝節目就能get到:
你的相親對象可能是坑:
比如,最近大熱的綜藝《90婚介所》中,女嘉賓關敏愉,就被扒皮心理咨詢師工作造假:
感覺還蠻錘的
你的工作夥伴可能是坑:
比如,《令人心動的offer》中,一向表現得優越感強烈,有強烈主導意識的「精英」何旻哲,被扒簡曆造假:
不過他後來在節目中坦白了
即使是按說資源見識都不缺的明星,也很有可能遇到坑:
黃奕在《怦然再心動》裡欣賞的陸律師,就被扒gay和海王後退出節目:
這段還挺打動黃奕的
看起來,好像坑無所不在,還避無可避,簡直讓人絕望。
但,對于「會看人」的人來說,上述這些人的不靠譜,其實從很多小細節就能看出。
比如關敏愉雖然說自己是心理咨詢師,但給人提供心理咨詢的場所居然是咖啡店——嘈雜不利于深度溝通不說,也沒有考慮到客人隐私。
有相關經驗的人,一看就能get到不對勁
再比如,何旻哲雖然學曆也不錯,但也沒有顯著好于其他選手,可他就是有一種過于強烈的、令人不舒服的傲氣感:
其實一般來說,越是來自于優秀環境,人可能越謙虛,畢竟見識過的人也很厲害
可以說,隻要你掌握了一定「從細節看人」的方法,很多别人看來防不勝防的隐形坑,在你看來,簡直就像加100倍放大鏡一樣明顯——自然能高效避坑!
「細節看人」真的靠譜嗎?怎麼簡單但有效地看?有哪些信号特别需要引起警惕?
01
細節看人
真的靠譜嗎?
對于「細節看人」,流行觀點一般有兩種:
一種認為以小見大,一個細節足以說明全部;一種認為細枝不損大節,沒必要過分吹毛求疵。
哪種是對的?
在簡妮我看來,兩種應該都不太對——
認為「一個細節足以說明全部」的人,往往忽視了多種可能性:
一個人遲到,可能是沒有時間觀念,可能是遇到意外(但說明沒有風控意識),可能故意給你下馬威(說明對你有敵意)……很難從一件事,就準确推導出對方的實際情況,最好還是結合多個細節整體來看。
而認為細枝不損大節的人,往往沒有意識到,雖然事情可能是很小的事情,但其中透露的信息,可能很大。
我很喜歡的韓國博主@耶稣老哥,講過一個用在這裡很适合的例子:
女生A,因為男朋友無故踢壞路邊堆的雪人還大笑,執意跟男朋友分手,沒有詳細說明理由。
是《男友因為踢雪人被女友甩了的事情...》這期(來源:b站@奧馬爾的生活)
而因為沒有給出詳細理由,有不少網友覺得這女生太大驚小怪——就一個雪人,至于嗎?
當然,我們讀者可能比較敏銳,可以get到男友的行為有種微妙的「不對勁」「讓人不舒服」感,但又很難精準說明哪裡不對,有多不對。
而博主@耶稣老哥是這樣分析的:
當人們憤怒的時候,有時也會踢易拉罐或垃圾來洩憤,這種行為可以理解。
但此處男友的行為顯然不同,首先,他是無緣無故毀壞雪人的,當時很冷靜。
言下之意,此時的行為可以說明他比較長期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并非一時沖動。
暴力行為≠暴力傾向,要結合具體的情況
其次,踢易拉罐和踢雪人,本質上也是不同的:
易拉罐等垃圾,本質上沒有價值,沒有人會因為他們被損壞而受傷。
而雪人則不同,堆它的人用心堆起,路過的人也可以得到快樂,是有價值的。
而A的男友的行為,其實是在無緣無故的情況下,毀壞并非自己的、具有價值的、能給别人帶來快樂的物品。
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他會怎樣對待别人的好意
更深一層,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存在感。
一些人會選擇,通過創造和幫助他人過得更好來找到生存的意義。
而另一些人,可能是因為無法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往往會選擇通過毀掉有價值的東西,來找到自己的價值。
比如有人通過解決問題、幫助别人來找存在感,有人通過創造問題、貶低别人來找存在感
A的男友在踢壞雪人後,感到開心,說明他的價值是「毀掉别人的快樂」,并且,也不介意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真正讓A感到毛骨悚然的,不是一個雪人,而是他男友這種「缺乏同理心」的态度。
對于可能傷害到别人毫無感知,對于對别人造成痛苦毫無愧疚,甚至以此為榮以此為樂,這種「缺乏同理心」的特質,其實本身就指向了高度不靠譜。02
缺乏同理心
表現不止一種
類似的,這條視頻下方,有網友表示,很讨厭「會打穿玩偶衣服的人」這種行為。
并不是吹毛求疵哦
用上面方法分析一下:
「穿玩偶衣服的人」本身多半是經濟較困窘、辛苦、不便回擊的,而因此,打這類人本身就流露着一種欺軟怕硬,隻要不被回擊就想欺負弱者洩憤的傾向。
再比如,之前韓國也有新聞,有女子因男友連續給外賣商家打20個一星怒而分手。
男子的說法是,他想打6星,不夠所以隻打了一星,但有在商家評論區說明
即使我們把人往好處想,假定這男生并不是欺負弱者,而單純隻是惡趣味抖機靈,這種行為本身也代表很多東西。
他沒有意識到(或意識到了但不在乎)這種行為會給商家帶來的巨大困擾,說明他本就不是一個會替别人考慮,照顧别人情緒和利益的人。
事實上,他女朋友之所以要分手,是因為女朋友父母也是開餐廳的,隻要考慮到女朋友的感受,也不應該這麼做。
但他顯然也沒考慮到——在這件事上不會考慮到,在之後大大小小的事上,也可能很難考慮到。
再來,打差評被商家反過來拼命的例子也不在少數,這種行為也可能給他自己帶來麻煩。
但故事中的男子顯然也沒有意識到這點,說明他風險控制意識差,很可能以後也會不斷惹事,讓作為女朋友的自己疲于奔命。
從這角度來說,雖然惡作劇打一星确實像小事,但流露出的信息已經很足夠為關系敲響警鐘——真不是吹毛求疵!
當然,要分析到上面的程度,還是需要閱曆和長期練習。
但一個簡單的「以小見大」技巧,可以很快get起來,越不會越要看下面的内容!
03
看一個人
不要看他說什麼
看人屆的一大名言,是「判斷一個人,不要看他說什麼,而要看他做什麼」——這話有沒有道理?
對于剛出社會、缺乏社會閱曆的小白來說,還是很有道理的,特别是前半句「不要看一個人說什麼」。
生活中我們應該都遇過這樣的人,把「我這人就是很善良」「我這人就是不愛錢」「我這人就是很直沒心機」等挂在嘴邊。
而剛出社會的小白,往往會被這種「自我标榜」催眠,不假思索地接受這樣的設定——如果你這麼做了,恭喜你,你很可能踩坑!
微博讀者@一頓魚呢提到,勞榮枝在庭審時還強調自己「善良」,異曲同工
之前在微博征集讀者的經驗,很多人都有類似的觀察:
讀者@閑予索說:強調自己是老實人的,都特别精明,愛占小便宜。說自己想法簡單的,往往覺得别人心機重,反而有心計。
@小玫瑰與貓貓則補充,之前她公司有個同事,喜歡刻薄對待外賣員司機保潔阿姨等等,但很多次跟人聊天,都會強調自己很善良。
最後,@不要問我為什麼我什麼也不知道總結,喜歡标榜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恰恰最不是那樣的人。
還有一些詳細描述也挺準(還有很多讀者的發言都很精彩!這裡寫不下,可以去微博@胖達簡妮Jennyyy底下看)
這種「說自己是什麼,反而不是什麼」的情況,是巧合嗎?
原理來講,每個人都對自己有認知,也多少會表達自己,「說自己是怎樣的人」本身并不構成問題。
但「表達自己」和「标榜自己」并不是一回事:
「表達自己」往往是結合具體事例和情況來說的,比如我說我在某方面很行,我會進一步講,我學過什麼、做過什麼,有什麼成績(光學不算,得看結果,因為過程可以假裝,結果不行),我為什麼覺得自己可以。
另外,即使要說自己,一般也是因為要處理具體的事情,适應場景需要。
簡單來說,我對自己的描述,是有證據支撐的,邏輯上也成立,使用頻率和場景也合理。
職場中,表達自己的長短處是很重要的技能,本身沒有問題
而「标榜自己」則不然,上文中出現的所有「我是xx的人」的表述,基本都缺乏事實依據。
不僅仔細推敲一下感覺不客觀,「标榜」的頻率往往也不自然地偏高:
按說,比如你是不是大方的人,相處幾次也就知道了,說一兩次也就夠了。
不斷地标榜,說到底,其實就是想跳過實際相處、跳過具體證據讓你相信——為什麼要跳過這些呢?因為不是事實,不靠刷頻率,又怎麼能讓你相信呢?
這點,也有心理學實驗證明:
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發現,具有暗黑三角人格的人,會傾向于不斷向周圍散發「良性受害者信号」,在不經意間展露自己的善良和無辜,或強調自己是一個好人,來換取對方的信任。
而一個人散發「良性受害者信号」的頻率越高,ta主動參與有道德問題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下次聽到人家總講「我是好人」「我很善良」的時候,繃緊神經!
換個角度想,也很能理解:
真實善良的人,往往對自己善良要求也高,因此常看到自己「自私」的地方,反而不會覺得自己有多善良,甚至會覺得自己自私。
而說自己善良的人,雖然未必是蓄意欺瞞,但也有可能是,他們對自己善良的标準很低,像勞榮枝一樣,即使殺人放火,隻要自己沒殺雞,就覺得自己很善良。
從這角度來看,
一個人越标榜什麼,可能越說明她自己在這方面對自己要求很低,所以覺得自己做得很好——細思恐極!
比如前面說過的何旻哲,他自我介紹時,說希望自己是一個面對困境中的人能「熱烈而真誠」。
然而,他僞造簡曆顯然是與這種描述全然不符的,但他的表述也隻是「真的撒了一個謊」(沒有太意識到嚴重性),反過來,其實可以說明他對「真誠」的标準低到令人發指。
一個人怎麼形容自己,不一定能說明ta真的那樣,但能說明ta的标準,要結合着看
「判斷一個人,不要看ta說什麼,要看ta做什麼」,更嚴謹的表達方式應該是,不要看ta說自己是什麼,而要看ta後續的言行體現她是怎樣的人:
比如之前綜藝《你好另一半》中的胡詩晨,曾反複表示,自己不是喜歡錢,而是喜歡賺錢帶來的價值感。
但都缺乏事實支撐
事實上,觀察她後續的表現,會發現,她在意的應該并不是自己口中的「價值感」,而是錢本身。
比如,她承認過,自己想通過婚姻跨越階級:
可通過婚姻又不代表自己創造了更多價值,跟她前面說的自相矛盾
她的理想是「30歲前财務自由退休」,但這句話的關鍵也是「财務自由」而非「創造足夠價值」。
所以價值感體現在哪呢
更直觀的是她跟男嘉賓的相處,她幾乎全程一直在打聽對方的家庭情況:
甚至到了很不得體禮貌的程度,合理懷疑靠這情商,她收入是怎麼達到自己聲稱的年入一百萬的
而對于雖然在創業但家境富裕的男嘉賓,她的關注點也隻在「條件」而非「創業創造何種價值」:
不知道她從哪裡聽到的「錢不重要,錢隻是代表價值」,總之她的言行舉止完全沒有體現這一點
再比如開頭提過的何旻哲,也有「不分場合過分喜歡彰顯自己優秀」的問題。
被同事吐槽說「本人超自信」:
事實也是如此
小組讨論或辯論賽時,都強調自己很行,想要自己主導或自己做最難的任務:
看起來很自信
但最後,辯論賽時發言總結基本就是讀原稿,還讀得磕磕巴巴,結果被碾壓,還影響團隊發揮。
說得再厲害,最後結果還是會露餡
事後,他還自己承認簡曆造假。
說到底,這類人其實正是因為知道自己沒有那麼優秀,所以言談間非要(不必要地)時刻展露自己優秀和強勢。
插一句,行的人往往有合理的自我認知,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哪行哪不行,為什麼行為什麼不行。
這種覺得自己無論如何都行,還不給理由證據的人,恰恰說明自我認知和對事物的認知都不足,其實反而說明自己也知道自己不行。
不知道自己無知的,自信程度反而最高
簡單來說,要看一個人行不行,要觀察的點,不在「ta說自己行」,甚至也不在「ta做的事還不錯(存在運氣)」。
更重要的是,ta是否能較為客觀全面地評價自己的長短闆,能否比較準确穩定地預期到結果。雖然看起來可能并沒有那麼王霸氣外露,但其實這類人才更可能是真正靠譜的人。
不過,看完今天的内容,你應該能get,
越是以高頻率、沒證據、沒必要地喜歡标榜自己具有某種優良品質的人,越要引起警惕(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大衆為何反感過度立人設的人)。但一個困難是,行為固然比言語更有說服力,但等到一個人真的捅婁子才發現,往往已經黃花菜都涼了。
更機智的思路,一定是從「言語細節」判斷對方的性格、價值觀、靠譜程度等等。
具體怎麼看?下期依然是結合綜藝節目聊聊看,想看記得點贊!1000贊下周寫哦~
最後,你在生活中有哪些「用細節觀察人的經驗」,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負責助理:木青
—比美貌更有用的「有求必應」方法
有效請求的要點 / 想得到>付出,關鍵在肯定
—怎麼更精準看人
高階「以貌取人」(上)/ 高階「以貌取人」(下)/ 審美就能看出有錢沒錢?/ 看臉也能識别犯罪?/ 人間富貴花看錢還是看臉
—怎麼避免踩坑陷阱
如何避免戀愛腦 / 識破渣男套路
ᐁᐁᐁ
(除手繪圖外,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