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清華北大的孩子的父母?澎湃特約評論員 章潤近日,浙江金華護士陳岚告别工作了29年的醫院,考上浙江大學醫學院護理專業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和兒子成為校友她在采訪中笑着說,兒子“應該是我的師兄”(此前報道→),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考上清華北大的孩子的父母?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澎湃特約評論員 章潤
近日,浙江金華護士陳岚告别工作了29年的醫院,考上浙江大學醫學院護理專業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和兒子成為校友。她在采訪中笑着說,兒子“應該是我的師兄”。(此前報道→)
這是個動人的故事,一位堅持追求夢想的大齡博士的故事。在評論區也能看到,滿滿的都是祝福,而“和兒子成為校友”的戲劇化一幕,更是為人津津樂道。
類似的故事不少,不過卻并非都能收獲祝福。比如前不久湖北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就迎來了一位52歲的大一新生魯新林,原本一個頗為勵志的故事,卻被一些人質疑“浪費教育資源”。有些人大概認為教育資源應該就是給年輕人服務的,上了歲數的人,計算一下他的投入産出比“不劃算”,那麼就該把位置讓出來。
其實,無論是讀了博士的陳岚,還是剛上大一的魯新林,人們都應該抱有一份理解和祝福。比如陳岚,1993年她就已經參加工作,然後陸續在職讀了大專、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再比如魯新林,年輕的時候從襄陽師專畢業,之後就直接參加工作了。他們那一代人,可能沒有多少接觸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這未必與努力、天賦有關,而取決于他們的人生際遇。
現如今,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社會大幅度發展了,優質教育資源不再那麼稀缺。在這時候,這批上了歲數的人再去争取教育資源,應該得到更多理解:他們努力工作了大半輩子,也錯過了很多機會,今天的高等教育沒有理由将他們拒之門外。
雖說大齡讀本科、讀碩士、讀博士總能引發關注,乃至成為一個新聞,但我們還是應該漸漸習慣這種現象,直至見怪不怪。我們應該明白,相比較教育資源,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所有其他資源都是為人服務的。
大齡讀書當然是一個好現象,這意味着人生始終有無限可能。教育是改變命運的關鍵砝碼,這不隻是對于高考而言,而是貫穿于人生的全過程。隻要教育的大門敞開,一個人就可能得到一次轉機。所以,我們應該鼓勵這種現象,這意味着社會的流動通道始終存在,我們每一個人都将從這種包容性、激勵性的社會形态裡受益。
所謂社會習慣這種現象,既是意識層面的,也是措施層面的。除了人們的認同與支持外,從考試招生到社會招聘,不必要的年齡門檻是否可以考慮去除?“在職學習”能否更方便?這并不隻是為了某位學生,社會上教育和年齡的關聯度越松散,我們每個人都會獲得更多的機會。誰又能保證自己今後不會遇到類似情況,不需要一次職業生涯的轉機呢?
我們應該祝福所有努力讀書的學生,無論TA多少歲,追夢路上年齡從來不是問題。學習是自由的,人的一生肯定也将豐富、精彩得多。
來源: 澎湃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