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海鮮與肉類的營養價值

海鮮與肉類的營養價值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5-11 15:30:41

肉類因來源和營養特點的不同,可分為畜肉和禽肉。水産品包括淡水和海水魚、蝦、甲殼類等。

畜肉包括牛、豬、羊等大牲畜肉及内髒,其中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含量随動物的種類、年齡、肥育度和部位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畜肉是膳食中蛋白質、脂肪和B族維生素的重要來源。

海鮮與肉類的營養價值(肉類和水産品的營養價值)1

畜肉中的肥肉含有90%左右的脂肪,蛋白質含量僅2%~3%;瘦肉中含有10%~20%的蛋白質和0.4%~25%的脂肪。蛋白質含量最高的部位是裡脊,即背最長肌;奶脯部分最低。例如,豬裡脊的蛋白質含量達21%,而奶脯僅8%。然而,結締組織中的蛋白質如膠原、彈性蛋白等因為缺乏色氨酸,其生物價值極低。

豬肉的蛋白質含量較低,平均僅在15%左右;牛肉較高,達20%左右。羊肉的蛋白質含量介于豬肉和牛肉之間。兔肉蛋白質含量也達20%左右。

畜肉脂肪中飽和脂肪酸較多,還含有一定量的膽固醇。例如,豬脂肪含有約40%的飽和脂肪酸,通常在體溫下呈液态,消化率可達90%以上。牛和羊是反刍動物,其脂肪中飽和脂肪酸比例達50%以上,熔點可達40℃以上,在體溫下仍不液化,因此較難消化。畜肉中脂肪的含量與畜種、部位、年齡、肥育度等關系密切。豬肉的脂肪含量遠比牛羊肉高,排骨肉比裡脊肉的脂肪含量高,老動物肉中的脂肪比例比幼小動物的高,肥育動物的瘦肉部分的脂肪含量比瘦肉型動物同部位的瘦肉要高。

一般來說,心、肝、腎等内髒器官含脂肪少而蛋白質含量較高。例如,豬肝的蛋白質含量在20%左右,而脂肪含量僅3.5%左右。心、腎等的蛋白質含量在15%以上,脂肪含量在5%以下。但是,髒器中含有較多的膽固醇,如瘦豬肉中含膽固醇77mg/100g,肥豬肉107mg/100g,而豬肝為368mg/100g,是瘦肉中的4~5倍。

畜肉含有較多B族維生素,其中豬肉維生素B1含量較高,對于以精白米為主食的膳食是很好的補充。例如,豬腿肉的維生素B1、B2和尼克酸含量分别為0.53 mg/100g、0.24mg/100g和4.9mg/100g。牛肉中葉酸含量較高。但是,瘦肉中的維生素A、D、E均很少。肥肉中主要成分是脂肪,維生素含量較低。

肝是各種維生素在動物體内的貯藏場所,是維生素A、D、B2的極好來源。羊肝中的維生素A含量高于豬肝,我國中醫學很早就懂得用羊肝來治療因維生素A缺乏引起的夜盲症。除此之外,肝髒中還含有少量維生素C和E。心、腎等内髒的維生素含量均較瘦肉高。

畜肉是鐵、鋅等礦物質的重要來源。肉類中的鐵以血紅素鐵的形式存在,生物利用率高,吸收率不受食物中各種幹擾物質的影響。肝髒是鐵的貯藏器官,含鐵量為各部位之冠,如豬肝中含鐵22.6mg/100g。血液和脾髒也是膳食鐵的優質來源。此外,畜肉中鋅、銅、硒等微量元素較豐富,且其吸收利用率比植物性食品高。畜肉中鈣含量很低,例如豬肉的含鈣量僅為6mg/100g左右,而磷含量較高,達120~180mg/100g。

雞、鴨、鵝、鹌鹑、火雞、鴕鳥等統稱禽類,以雞為代表。它們被“白肉”,與被稱為“紅肉”的畜肉相比,在脂肪含量和質量方面具有優勢。

海鮮與肉類的營養價值(肉類和水産品的營養價值)2

去皮雞肉和鹌鹑的蛋白質含量比畜肉稍高,為20%左右。鴨、鵝的蛋白質含量分别為16%和18%。禽肉的蛋白質也是優質蛋白,生物價值與豬肉和牛肉相當。翅膀部分含有較多脂肪,可達12%以上。胸脯肉的脂肪含量很低,通常僅有3%~5%。

在各種肉用禽類中,火雞和鹌鹑的脂肪含量較低,在3%以下;雞和鴿子的脂肪含量類似,在14%~17%之間;鴨和鵝的脂肪含量達20%左右。因肥育度的不同,脂肪含量可以有很大的差異。肥育禽類如肥育肉雞、填鴨等的脂肪含量可達30%~40%。禽類脂肪中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高于畜肉,其中油酸約占30%,亞油酸約占20%左右,在室溫下呈半固态,因而營養價值高于畜類脂肪。其膽固醇含量與畜肉相當。

禽肉中維生素B族含量豐富,特别富含尼克酸。例如,雞胸脯肉中含尼克酸10.8mg/10 0g。肝髒中各種維生素的含量均很高,維生素A、D、B2豐富。心髒和胗也是營養豐富的食物。與畜肉相同,禽肉中鐵、鋅、硒等礦物質含量很高,但鈣的含量也不高。禽類肝髒和血中的鐵含量可達10 mg/100g~30mg/100g,可以說是鐵的最佳膳食來源。

魚類的蛋白質含量約15%~20%,與肉類相當,消化吸收率高于畜肉,生物價值也較高。與肉類相比,魚類的肌肉纖維細嫩柔軟,更易消化吸收,同時營養價值更高。

魚類的脂肪含量因品種不同而差異甚遠。脂肪含量低的品種僅有0.5%~6%,而脂肪高的品種可達8%~13%。魚類脂肪中含不飽和脂肪酸比例較高,容易被人體消化。例如,鲨魚中不飽和脂肪酸占總脂肪酸的50%左右,而鯉魚含不飽和脂肪酸達70%左右。

海鮮與肉類的營養價值(肉類和水産品的營養價值)3

魚類脂肪的另一特點是富含20~24碳的長鍊不飽和脂肪酸,包括EPA、DHA等。這些長鍊不飽和脂肪酸在陸地動植物中含量很低,主要是在水産品中存在。其中DHA對防止動脈硬化、促進大腦發育等有一定好處。例如,墨鬥魚的脂肪中有27.4%為DHA,小鳳尾魚中為15%。海魚中DHA的含量通常高于淡水魚。

水産品中還含有氨基乙磺酸,即牛磺酸,它是一種能夠促進胎兒和嬰兒大腦發育、防止動脈硬化、維持血壓、保護視力的有益物質。

魚類的膽固醇含量通常在50mg/100g~70mg/100g之間,蝦蟹、貝類和魚子中的膽固醇含量較高。如黃花魚的魚子中膽固醇含量為819mg/100g。

水産品中的維生素A,D,E含量均高于畜肉,有的含有較高維生素B2。水産品中的各種礦物質含量豐富,鈣、硒等元素的含量明顯高于畜肉,微量元素的生物利用率也較高。甲殼類食品是鋅、銅等微量元素的最佳來源。貝類、蝦和魚罐頭是鈣的好來源。海魚和海生蝦貝類還是碘、銅、錳、鋅等元素的優質來源。

肉、禽、魚等食物在加工中主要損失維生素B1,B2和尼克酸等水溶性維生素。除煎炸燒烤處理之外,蛋白質的生物價值基本不受影響。

動物性食品加工的第一步往往是整形和腌制。腌制中使用的發色劑亞硝酸鹽具有氧化性,使維生素C和維生素E損失,然而這兩種營養素并非肉類的重要營養素。腌制中添加維生素C可以促進發色,并減少亞硝酸鹽在肉類制品中的殘留。

動物性食品均需經過加熱方可食用。加熱滅菌對蛋白質的影響不大,但是在燒烤和煎炸時,溫度高于200℃可能引起氨基酸的交聯、脫硫、脫氨基等變化,使生物價值降低。溫度過高時蛋白質焦糊,産生有毒物質,并失去營養價值。

急炒方式可以保存較多的B族維生素;炖煮處理使原料中的B族維生素溶入湯汁中,但并未受到破壞。肝髒烹調後維生素A受到一定損失。在炒豬肉片時維生素B2損失32%,鹵煮豬肘時維生素B1損失62%,維生素B2損失10%,尼克酸損失49%。豬肝烹調後的維生素A保存率為50%~60%,維生素B1的保存率在40%~87%之間。

如果加醋烹調連骨肉,可以将畜骨中的鈣溶出一部分。不加醋常溫炖煮2小時後,湯中所溶解的鈣數量極少。我國北方地區飲水為弱堿性,因此不加醋時骨頭湯不能成為鈣的補充來源。

在罐藏加工時,靠近罐頭表面的部分受熱時間較長,其維生素B1損失比中心部分大。殺菌溫度高而時間長時,可能發生羰氨褐變反應和蛋白質的交聯作用,導緻蛋白質生物價的下降。室溫下長期貯藏的罐頭肉制品也可能發生賴氨酸含量降低、胱氨酸和蛋氨酸等含硫氨基酸降低等損失。含硫氨基酸可能與罐頭壁中的金屬發生反應,生成硫化鐵、硫化鋅等産物。

在帶骨肉罐頭和魚罐頭中,由于長時間的加熱使骨頭酥軟,其中的礦物質溶入湯汁中,增加了鈣、磷、鋅等元素的含量。加醋烹調後溶解量更高。

在油炸和熏烤溫度适當時,表層蛋白質迅速變性,蛋白質利用率下降,B族維生素損失。高溫熱油烹調時,應采用挂糊和上漿(上芡)的方法,不僅可使菜肴質嫩,而且大大減少營養素的破壞。

傳統的幹燥方法使肉類表層的必需脂肪酸受到氧化,并可能受到微生物的作用使蛋白質分解,但這也是肉幹産生特殊風味的原因之一。冷凍幹燥對營養素的影響較小。

肉類食品的貯藏溫度應在-18℃以下。時間長或溫度不夠低會導緻蛋白質分解、脂肪氧化、B族維生素損失等問題。罐藏肉制品在常溫(20℃)下貯藏2年後,其蛋白質損失不大,但B族維生素損失約為50%。但是如果在0℃存放,損失僅在10%以下。因此,罐頭食品也應盡可能放在冰箱中貯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