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寫這首表達自己充滿書生意氣、殺敵建功抱負的《從軍行》時,樓蘭已消失了八百多年。
這個曾存在于塔裡木盆地最東端、孔雀河下遊、大漠深處胡楊林裡的樓蘭國,雖已湮滅在漫漫黃沙之中多年,但仍活躍在衆多唐宋詩人的邊塞夢裡。樓蘭國,至今已消失了1600多年,她曾經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又是什麼使得西域大地容不下她,卻又處處都有她不可磨滅的傳說呢?
全盛時期的樓蘭疆域圖(來自網絡)
樓蘭國夾在匈奴與大漢之間,很難!青銅時代之前,就有古代的先民進入了羅布泊生活,後來的衆多考古發現表明,至遲在公元前3世紀,就在那裡建立樓蘭國。那時候的羅布泊,跟現在稱之為"死亡之海"大相徑庭,它是一個位于塔裡木盆地以東的遼闊湖泊,湖面面積達到12000平方公裡,與孔雀河的下遊、塔裡木河下遊等河谷三角洲,共同構成了一片生機盎然的綠洲。
漢武帝時期出使西域的張骞回到長安的工作彙報曾提到,樓蘭人"邑有城邦,臨鹽澤",他們在羅布泊西北岸修築了城郭,飲的是孔雀河水,城外林草豐茂,牛羊成群。"民随畜牧,逐水草",百姓多以畜牧業為生,飼養牲畜,吃其肉,穿其皮,在叮叮當當的駝鈴聲中,與絲綢之路的八方來客不期而遇,開懷暢飲。
曾經的羅布泊,水草充沛(來自網絡)
然而,樓蘭國第一次出現在漢朝文獻中的時候,匈奴是她的老大,全憑匈奴罩着。西漢初年,匈奴王冒(mò)頓(dú)單于給漢文帝寫了一封信,信中充滿了咄咄逼人的自大之感,說:
(匈奴)滅月氏,盡斬殺降下,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傍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諸引弓之民,并為一家。
匈奴人的狂妄,到了漢武帝劉徹上位後,就狂不起來了。
漢初,由于戰亂而百業待興,經過數十年的修整後,綜合國力大大提升,跻身為世界強國之列。是強國,就要跟人家打一打,不然人家怎麼知道你是強國呢?
于是,一直受着北方匈奴襲擾的大漢朝開始反擊,漢軍從蒙古草原一直打到了西域大地,并先後兩次派遣張骞出使西域,希望打通東西方的交通要道。樓蘭國,就在漢朝與西域的必經之路上,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這下,很讓樓蘭這小國左右為難,因為一邊是已罩着自己多年的老大哥匈奴,另一邊是把匈奴正打得嗷嗷叫的新大哥漢朝。
漢武帝派使者到西域諸國,路過樓蘭的時候,使者們仗着大漢帝國的國威,趾高氣揚,欺淩樓蘭國的百姓,樓蘭人一怒之下将為所欲為的漢使者殺了。在與匈奴的較量中,漢武帝早就知道樓蘭國一直在充當匈奴人的耳目,表面對漢朝恭恭敬敬,但内心就是向着匈奴人的。這下,漢武帝有出兵樓蘭的理由了。漢武帝派兵征伐樓蘭,樓蘭國抵擋不住漢朝的鐵騎,以至于樓蘭王都被漢軍俘虜了,被押到了長安。
漢武帝(來自網絡)
樓蘭王在長安被質問的場面,很尴尬。他向漢武帝訴苦:我樓蘭就一小國,在你們兩個大國之間求生存,不這麼做我能怎麼辦?如果陛下您還是不能原諒我,我樓蘭國可以全國人都遷徙到大漢去,做您的子民。
漢武帝心想:這樓蘭小弟确實也是苦。但最終還是樓蘭王為了對大漢表忠心,讓自己的其中一個兒子去漢朝當人質,
匈奴知道後就不幹了:你樓蘭居然送了個王子去漢朝做人質?不行我這裡也要一個王子做人質!于是樓蘭王就把自己的另一個兒子送去了匈奴做人質。
樓蘭表示:你們都是大哥,我保持中立。繼續實行兩個老大都不得罪的政策。
後來,漢朝在攻打一個需要路過樓蘭的西域匈奴附屬國時,樓蘭王居然私通匈奴,并允許在樓蘭國内屯駐匈奴伏兵,險些讓漢軍大敗。于是漢武帝再次派兵讨伐樓蘭,直逼樓蘭都城下,樓蘭王大為恐懼,打開城門磕頭謝罪才作罷。
經此一戰,漢朝與樓蘭關系一直比較平穩,直到公元前92年,樓蘭國王去世。
匈奴人得知樓蘭王死去的消息後,先發制人,趕緊安排了在自己匈奴做人質的王子回去做新國王了。毫無疑問,新的樓蘭王采取的基本都是"遠漢親匈"政策,于是絲綢之路上經常出現襲擊漢使的事件,漢朝與樓蘭的關系逐漸惡化。
到了漢昭帝(漢武帝之子)時期的公元前77年,局面終于得以改變。
當時,樓蘭國王兄弟鬧内讧,樓蘭王主張親匈,其弟弟主張親漢。後來,漢朝與親漢的樓蘭王弟弟使用計謀,漢朝使者滿載金銀财寶到樓蘭,引誘樓蘭王前來營帳中接見漢使者,在酒過三巡後,命人對他一頓猛刺,直接将樓蘭王刺死了,并将其腦袋砍下帶回長安,懸挂在京城北門,借此告訴西域諸國,背叛漢朝,就是這個下場。
這一次刺殺行動,漢朝沒有勞師動衆,便化解了困擾大漢多年的難題,堪稱漢代曆史的奇聞,幾乎吹足了剩餘的漢代時光!
此後,親漢的新樓蘭王即位,而且西域諸國也被震懾到了,變得規規矩矩了,從兩漢到魏晉南北朝的500年間,樓蘭始終與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聯系,絲綢之路的貿易愈加頻繁和不可或缺。
消失的樓蘭,藏着輝煌的曆史漢、晉使者出玉門關到西域,第一站就是樓蘭。到了公元5世紀,樓蘭古城卻被廢棄,逐漸無人問津,一段興盛了數百年的王國風雲悄然落幕。
當東晉高僧法顯西行至羅布泊,穿行于荒無人煙的樓蘭舊地時,記錄道:
沙河中多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如所拟,唯以死人枯骨為标幟耳。
法顯說,在那裡根本看不到什麼活物,找不到什麼路标,隻有過往行人的屍骨可以作為标記而已。環境是何等的嚴酷!
不可否認,盡管唐宋的文人武将還念念不忘"樓蘭"這曾經英雄們縱橫捭阖的舞台,已經徹底消失了。
1901年,一個瑞典的探險家叫斯文.赫定,他聽說有一名維吾爾族的農民發現了一處處于羅布泊西北岸的古代遺址。大喜過望的斯文.赫定開始召集他的"驢友"們專程前往,開始對遺址進行發掘,從出土的文書上推斷出:這,就是已經廢棄了1500多年,曾經盛極一時的樓蘭古城!
斯文.赫定
此後,經過一個多世紀的考古發現,羅布泊西北角的這處遺址,有2100年前的樓蘭宮廷殘迹,也有1600年前漢朝設置的西域長吏府遺址,有10米高的佛塔遺存,也有孤懸的殘垣斷壁,殘破城牆……似乎在訴說着樓蘭古國那段峥嵘的輝煌曆史,和那段讓後人無法體會的生存艱難史。
樓蘭的消失,仍然是一個謎失聯多年,樓蘭總算被找到了。樓蘭,為何會消失?衆說紛纭。
樓蘭在一千多年前突然消亡,留給後世無盡的猜想和說法,有諸如人口流失說、河水斷流說、氣候幹旱說、異族入侵說、絲路改道說以及瘟疫說等等,每一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有一定的依據,但我認為樓蘭國的消亡不可能是某一個單一的因素造成,而是多個因素造成的結果,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羅布泊的幹旱化。
在距今七到八萬年前,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對我國西北部,也就是稱為西域地區的地理環境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有了青藏高原的阻攔以後,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難以到達西北内陸,羅布泊始終保持着相對穩定的幹旱狀态。随着時間的推移,沙漠化、戈壁化加劇,羅布泊水量逐漸減少,湖面下降,其四周的土地,曆經多年的水侵風蝕,化作了面目猙獰的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裡的樓蘭古城遺址(來自網絡)
盡管周圍的河道為羅布泊提供了豐沛的淡水,緩慢生長耐幹旱的胡楊林覆蓋在樓蘭周圍,但實際上,這種比較單一的生态系統是無比脆弱的。
還有學者在考察了當地古代植物後,發現"枯死林綿亘在大戈壁沙漠的邊緣,幾乎成連綿的帶狀。"這說明了曆史上羅布泊的水位是不斷下降,水源是不斷枯竭的事實。
而且,樓蘭人在日常生活中,為了蓋房子、燒火做飯、取暖等,不斷地砍伐本來就因為生長緩慢而顯得彌足珍貴的胡楊林,導緻土壤中蘊含的水分不斷流失,生态環境也日益惡化。
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奠基者竺可桢先生曾對中國曆史與氣候變遷之間的關系做了深入的研究,認為:
近四五千年來,中國氣候經曆了3個主要的溫暖濕潤期與寒冷幹旱期相互交替的過程。
而樓蘭由繁榮走向衰落的過程,正好是在第二個寒冷期,也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寒冷期的到來,無情地奪走了樓蘭人賴以生存的水源。
昔日峥嵘的樓蘭古國(來自網絡)
因為我國西北的綠洲,水源主要是來自于周圍高山上的冰川融水。氣候幹冷時,冰雪融化成水減少,導緻下遊水源不足,植被退化,風沙加劇,即便是曾經在西北地區最大湖泊的羅布泊和周圍的河道也漸漸幹涸。
羅布泊的水源不斷枯竭,生态系統開始向着不适宜人類居住的方向發展。
樓蘭人,隻能選擇逃離。
不管什麼原因,樓蘭消失了,那段塵封的曆史,将成為永遠的迷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