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不少面積非常小的地級行政單位。比如湖北省鄂州市面積1590多平方公裡,甘肅省嘉峪關市面積2930多平方公裡。江西省同樣存在這樣的情況,而且在11個地級市中,面積大的如贛州有約3.93萬平方公裡,吉安市面積約2.53萬平方公裡。
小的如萍鄉市面積約0.38萬平方公裡,鷹潭市面積約0.35萬平方公裡。新餘市面積也不大,隻有約0.31萬平方公裡,是江西省面積最小的地級市。江西省九江市有個修水縣,面積比地級的新餘市還大,約0.45萬平方公裡。
新餘市是江西省除了省會南昌之外,唯一不沿外省的地級市。新餘市的北、西、東(北)三面接宜春市,南(東南)接吉安市。新餘市的地勢較為平坦,略呈北高南低之勢,袁水橫穿新餘市東流彙入贛江。
因為面積較小,新餘市隻有一個市轄區——渝水區,以及一個縣——分宜縣。
分宜縣在曆史上的名氣大很大,和一個曆史人物有關,他就是明朝最著名宰相之一的嚴嵩。嚴嵩是分宜人,所以世稱嚴分宜。嚴嵩人生非常傳奇(及其子嚴世蕃),在嘉靖朝的風雲中寫下非常重要的一筆。可以說”一部嘉靖朝,半部嚴家史。“
不過在明朝時還沒有地級的新餘市,分宜縣隸屬于袁州府(治今宜春),分宜正好卡在宜春主城區與新餘主城區之間,有些類似中牟縣卡在河南省省會鄭州與古都開封之間。現在的新餘主城區在明朝設新喻縣,隸屬于現已不存在的臨江府(治今清江縣以西)。
新餘的曆史非常悠久。在進入三國末年的吳寶鼎二年(公元267年),吳主孫皓将豫章郡宜春縣分出一部分設新渝縣。之所以叫新渝,因為該縣位于渝水(現在的袁水)之畔。關于新餘的地名非常有意思,三國吳叫新渝,南朝宋稱為新俞,南朝齊又訛傳訛稱為新谕。
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滅南朝陳,新谕縣撤銷,不久又恢複了。經過幾次調整後,到了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縣名從新谕傳成了新喻,曆經唐、十國、宋、元、明,一直傳到清朝。新喻縣治分為新舊(以明朝為準),舊縣治在明縣治南約三裡處。因為地勢平坦又臨大河,新喻舊治經常被淹,到了唐代宗大曆八年(公元773年),水患再起,縣治遷到了明縣治。
新喻這個縣名用了一千一百多年,到了上世紀的1956年,新喻縣改名新餘縣。新餘縣曾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設過省轄市,幾年後又撤銷,直到1983再次成為省轄市至今。分宜縣則是1983年劃到新餘市的,之所以叫分宜,是取“分自宜春(袁州)”。
新餘由于面積較小,而且分宜市距離宜春較近,有人認為不如将分宜“還給”宜春,這樣宜春主城區的東郊大有發展之空間。不過也有人認為宜春面積已達約1.86萬平方公裡,屬于面積較大的市。如果把分宜劃到宜春,新餘劃到吉安,可吉安市面積也有2.53萬平方公裡,相對較大了。實際上,新餘面積小,但地位比較特殊,新餘的鋼鐵工業聞名全國,是江西省重要的工業城市。
保持省轄市的格局,有利于優勢産業的發展。再說區劃調整向來不易,牽扯面太多太廣,非三言兩語就能解決的,需要統籌規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