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主講人: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 張勇勝
貧血指全身循環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或紅血球數低于正常值,引起組織缺氧,而出現全身無力、頭暈、心慌、面色蒼白、毛發缺少光澤等。貧血嚴重的人還會發生浮腫及心髒病變。引起貧血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造血功能不良、紅血球破壞過度以及急慢性失血等。
缺鐵性貧血:發生率最高,全球孕婦發病率達38%,中國7個月到7歲兒童發病率約40.3%。具體發病原因一個是鐵的吸收不足或吸收不良,如吃得不夠科學、胃腸道做過手術;二是鐵丢失增多,比如各種因素引起的失血等。輕型、中型的缺鐵性貧血患者通過營養素治療,一般就能治好,比如增加含鐵豐富的食物,每天吃的次數、頻率稍微增加些,這裡特别強調動物性蛋白,提升血色素效果非常好,比如牛羊肉、動物肝髒、動物血或其小分子肽。另外,乙酸、維生素B12也非常重要。如果通過膳食改善效果不好,再考慮鐵劑的補充,比如硫酸亞鐵等。總之,缺鐵性貧血患者首先應進行合理營養、醫療膳食治療,再根據具體情況必要時補充鐵劑。
巨幼細胞性貧血:沒有缺鐵性貧血發生頻率高,但也比較常見,尤其在老人、兒童、哺乳期、進行胃腸道手術的病人中更常見。發病原因與缺乏葉酸和維生素B12、胃腸道疾病、藥物幹擾、代謝異常等有關。治療首先要針對病因,同時注重日常飲食的管理,即根據食物含維生素B12、葉酸的含量進行選擇。含葉酸多的食物有草莓、菠菜、胡蘿蔔、櫻桃、豬肝、羊肉、豆漿、豆腐等;含維生素B12多的食物有動物内髒、肉類、蛋類,豆制品經發酵也會産生一部分維生素B12。對大部分人來說,隻要飲食正常,不太可能缺乏維生素B12,但如果長期純素食,就會導緻缺乏。此外,還可以補充葉酸和維生素B12制劑,它們都是水溶性的,非常安全,但需注意不要長期大量服用,以免出現惡心、腹脹等不良反應。
慢性病貧血:很多慢病最終都會出現貧血,發生率僅次于缺鐵性貧血,但患者的細胞大小往往沒有什麼特别異常,但由于慢性病造成一些炎症、感染等,會慢慢消耗身體,最終出現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下降。比如腫瘤會使血紅素下降,導緻造血原料的消化吸收不良;一些慢性病有時會出現慢性失血,導緻造血系統、造血原料等改變,最終引起貧血。中老年人群由于身體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要警惕慢性病貧血的發生。
治療首先要針對病因進行綜合分析,貧血問題主要在哪裡;然後從飲食進行管理,切忌不要長時間素食,要及時補充優質蛋白或肽類營養、維生素C、葉酸、維生素B12等,必要時進行輸血。
地中海貧血:這是一個遺傳病,在我國的廣東、廣西、四川地區,以及地中海沿岸國家發病率非常高。地中海貧血患者往往鼻梁比較塌,膚色看起來非常白。針對輕型、中型地中海貧血患者可以合理營養,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達到比較理想狀态即可。重度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亦可進行幹細胞移植治療;不能一味地補鐵,還要适當減少含鐵豐富的食物,搭配活性肽或其他營養素,讓患者血紅素稍微低一點,别的方面達到比較好的狀态。一些患者要通過輸血來維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否則病情會進一步加重。(根據中國醫師協會中老年慢病營養健康科普活動講座整理)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